试论湖南工学院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策略

2015-06-01 02:48肖琼芳
文教资料 2015年5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肖琼芳

(湖南工学院 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试论湖南工学院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策略

肖琼芳

(湖南工学院 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一直是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为了优化和解决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中的问题,本文以湖南工学院为研究个案,结合最新的艺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成果,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对策及建议,旨在使公共艺术教育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 课程体系 优化策略

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国人才资源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一直是改革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自湖南工学院2008年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以来,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学已成为湖南工学院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我校人才培养观念带来新气象。从事我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对于这项事物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如何使我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步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可依的正确轨道?如何有效提高我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质量和实效性?这些都要求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符合我校自身特点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具体怎么做?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对这一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各要素进行改革与优化。

一、课程目标的系统化、个性化

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达到教育标准和教育目的的保证。课程体系构建中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应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我认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具体制定应该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从两个方面重新定位。

1.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系统化。一方面是指课程目标应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各方面的要求,即课程目标制定的内容不仅应包括知识、技能,更应包括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另一方面是面对不同层次的艺术教育要匹配不同的课程目标,而且要有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系统性。就目前我院在处理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设计这一方面来说,关注学生需求的差别性、层次性并不到位,多数课程以统一的培养目标同时面对很多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导致现在出现很严重的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获得的知识零散、不系统,等等。故而在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设计中,应着重考虑学生需求的差别和层次。要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真正受益,就要设计出既能保持目标的连续性又能确保艺术教育的连贯性且相适应的课程目标。同时,还可避免因艺术教育的层次不同引起的混沌状态,以免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

2.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个性化。我认为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制定,既要兼顾各高校本身的特色,又要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充分体现公共艺术课程目标个性化的特点。首先,由于各高校有不同的自身特点和不同的学科、专业设置,总体上会反映出不同的发展规律,而公共艺术课程目标体系的制定应该体现这种差异。其次,对于不同门类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而言,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门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对于优化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与人格可能起到的作用,并结合对学生层次差别的了解制定具体的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艺术教育中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就更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但要注意避免课程目标制定与学生需求差异的相互脱离,这需要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的艺术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兴趣及爱好等。这种明确学生需要的过程非常重要,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尊重学生个性、体现他们意志的过程。

二、课程内容的多元文化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中尊重多元文化是公共艺术课程内容应该强调的,即艺术教育既要弘扬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又要吸取多元的世界文化。为了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我认为学院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格外关注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文化,并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开发特色课程,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反映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公共艺术课程内容体系。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世界各地、各民族艺术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了解到世界的多元文化。目前,我校公共艺术课程中涉及中国及东方周边国家的文化艺术内容相当有限,而主要以欧洲的艺术发展内容为主。基于此,我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的改革,首先要突破欧洲文化中心论,将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纳入课程中学习,更好地充实课程内容。

此外,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还应贴近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兴趣爱好。由于电影、电视、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依赖图像传播信息,迈入“读图时代”。因此,此时的学生更多的是关注生活中的事件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以及对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我认为公共艺术课程内容除传统艺术中音乐、美术等范畴外,还可扩展到影视、摄影、纪录片、广告、漫画,现实生活中的美学,以及各种视觉文化的产物所转达的价值观。从积极的方面看,这一举措扩大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与此同时,在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工作上,学校可以把网络资源作为主要的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网络中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艺术图片、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极大地丰富我校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内容。

三、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调整、优化公共艺术课程结构,明确其课程的分类及层次至关重要。基于此,我校公共艺术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先注重对每门公共艺术课程的定性分析,然后结合艺术知识的广泛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知识难易的层次性及课程之间的序列性等多个方面,再进一步将其规范分类。

公共艺术课程各有特点又具有互补性,其分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从课程内容划分,课程可分为:艺术分科课程和艺术综合课程;从课程类型划分,课程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从课程形式划分,课程可分为:艺术理论课程和艺术鉴赏课程;从课程层次划分,课程可分为:艺术基础课程和艺术提高课程;从课程的实践要求划分,课程可分为:课内艺术实践课程和课外艺术实践课程。

四、课程实施的人本化

公共艺术教育应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他自己,以实现知识传递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及和谐发展。基于这种理念,公共艺术教育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在学生的直觉、推理、想象、技巧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和过程中,形成丰富的艺术文化修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1.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空间。组织、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发挥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互动性、导向性和示范性,以健康活泼、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以多样的审美实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在艺术教育与活动方面,为创造浓郁的艺术氛围,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课程,学校可定期举办与组织各种艺术活动。比如开展大学生艺术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团活动、迎新生文艺汇演、大学生艺术团表演、服装表演、模特比赛、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动漫制作大赛、艺术作品比赛、艺术论坛、艺术讲座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吸引师生广泛参与。另外,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艺术展演活动。在这些艺术活动亲身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艺术兴趣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并得到全面发展。

2.积极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公共艺术网络课程是一种以WebQuest为主要内容的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即是学生通过网络接受各种形式的艺术审美教育的教学模式。公共艺术网络课程有很多明显的优势,如在线集体讨论、在线当面交谈等,使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得以实现,有助于学生建立符合自己旨趣的知识结构,弥补传统课程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网络课程是一种十分便利、快捷的学习方式,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交流学习,充分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成效。在公共艺术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上,再利用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减少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各高校艺术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五、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有助于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科学、合理、整体地发展,最终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而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的重心,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我认为,公共艺术课程评价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尽可能客观地反映真实的评价结果,具体怎么做?第一,通过艺术理论考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第二,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来评判学生的艺术层次(例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各种艺术比赛获得省级学生艺术竞赛三等奖以上者,其艺术选修课成绩可评为优秀)。第三,通过艺术研讨会反映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

另外,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学校教学督导体系,建立常规的教师听课制度,不定期地检查教案、教学进度、学生作业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的网络评教平台,以评促教,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我校要站在培养人才的高度,把落实学生公共艺术课教学工作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真正将公共艺术课列入学校培养方案,纳入高等学校公共课程体系。而科学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是我校构建“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健全学生人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郭声健.艺术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本论文来源:校级教研教改项目《湖南工学院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和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