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平绘画构图特征初探

2015-06-01 02:48杨薇
文教资料 2015年5期
关键词:表现主义画家色彩

杨薇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艺体系,江苏 邳州 221300)

闫平绘画构图特征初探

杨薇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艺体系,江苏 邳州 221300)

闫平是当代中国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她用丰富的色块、流动的线条、斑斓的色彩、精炼的艺术形象,明确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特别是她构图的丰富多变,给中国油画艺术带来了欢快之风,对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创作、油画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闫平 构图特征 表现主义

闫平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表现主义女性画家之一,她的油画以清新亮丽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笔触,匠心独运的线条,使画面呈现出非凡的视觉效果。不止一位前辈画家赞赏闫平的自由挥写与她对彩色的重视,那种具有鲜明性格的笔触所画出来的明朗的室内光线与明朗的色彩,使习惯于沉重的形式和压抑的情感的中国观众,感受到艺术与人性中欢快明朗的一面。

在绘画作品形成过程中,构图有着与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同等重要的地位。野兽派画家马蒂斯就曾这样谈论构图:“构图就是为表现自己的感情有意识地使种种不同的因素依照装饰的方式安排在一起的艺术。”[1]由此可看出构图在画家心中的分量。构图是对作品中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愿望而选用的其他语言媒介的融合、搭配、整理和统一。而不同组合构成蕴涵着不同民族、不同风格流派的审美意向、艺术氛围及追求。

闫平通过绘画形式表现自己身受心感的重大体验。闫平对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绘蕴藏了丰富的主观性。她善于通过色彩、笔触、构图等的处理及感性的创作思路,打破三维空间的透视幻象,而重视在平面结构上的匠心和意趣。

在绘画中,构图是画面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绘画语言的核心,决定作品的视觉效应和感人程度。画面形式的美感和创新意识是绘画作品具有视觉美感的重要因素,俄国画家梅尔尼科夫曾说“构图是绘画的灵魂”[2]。整体构成,即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辞海》中对构图的解释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3]。构图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感受,就是赋予画面秩序的过程,就是把一切造型的素材,如人物、风景、周围的物象、空间、色彩、光线等,即把画面的诸多组成因素,安排在一个画面上。根据画家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通过思考和想象,运用绘画的诸多要素和手段,按照自己的意图组合成具体画面的过程。

闫平的作品构图具有反传统倾向,避免对称、均衡、稳定式而追求丰富多变、动感和活力,并把构图作为表现内心情感的手段,具有表现主义的特征。

她的构图常违背常理并采用多种视点,对色彩、形体加以归纳。画中人物完全融入整体成为画面构成的一部分,取得突出的效果。画面常常利用平面的空白诱发观众的想象。看似随意、散漫的构图和线条,其实隐藏着精心的营造。如作品《母与子》和作品《母与子——读书》的构图追求变化、不平衡感,没有像传统绘画那样把母子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而是放在右下角,以此推进母与子读书的情景,画面不单单是为了长方形的画面而构图,而是为了表达她内心的感受而构图,母子二人迎窗积极读书的欢乐心情,仿佛就在眼前,给观众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心灵触动。虽然画面构图追求多变,但是遵循构图规律,讲究结构,不均衡中又蕴藏着均衡。虽然看似把母子两人放在右下角有失稳定,右下角重,但左上部分占三分之二的背景是冷色调蓝绿色,正好和右下角的母子两人的红色块达到平衡,变化、动感的构图中蕴含着均衡。

一、构成关系

闫平善于运用装饰性色块消解正常透视,运用两维空间相互重叠的形状和色彩削弱空间感。这种形式的构图使得观众对画面的纵深感产生错觉,进而诱发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触动。在《重读西厢记图》作品中,开始注重将人物造型平面化和弱化三维空间、强调二维空间的表达。画家这种构图是通过一个按规定的模式或惯例的形象表现的。这张画显示了闫平组织图案、色彩、光和透视的独特构图方式。在画面的上端,两条阴影垂直在画面上方,一眼看去背景好像是一个平面,从上面垂直下来的蓝布好像是一个竖平面上的,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是画家将蓝布的垂直面与水平面都画在同一水平面上。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后会发现,原来背景中两个人物是戏子。此外,画面右边女人的身影完全融入沙发的黄色块之中。闫平常常从主观想象和内心需要出发,运用多种视角下相异的空间物象组合画面。她的绘画往往打破传统的焦点透视,画面的空间采用多点透视。闫平喜欢在同一张作品中使用多视点透视。这种表现方式有时会让她画面中的空间感扭曲。《你是我的潘安貌》中,平视的人体局部、俯视的茶壶、果盘等,可以看出画面视角的运用及不同空间的组合表现。无论光是多么强烈,很少有影子存在,即使有也被人为地改变着。

在构图中,最重要的是画面的组织结构,即大与小、动与静、色彩的鲜明与沉着等关系的处理。这种处理要求画家具有高超的能力,要善于取舍与高度概括物象,同时能恰当地、明确地组合并表现这些物象形体结构与色彩的关系。闫平着重研究点、线、面、体的结构和物体的色彩组合,还包括面积、形状及色彩关系。对构图问题影响最大的是画家的个人爱好、趣味和感觉。闫平色块的排列把这些意图用独特的、有趣味的方式表达出来,使画面上的物象具有出其不意之感,所以她作品中这样的有意味的形式才会震撼人心。

二、空间和张力

空间的主观性处理等方式在艺术发展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空间并非没有意义,而是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西方绘画一般不在画面中出现空白,整个画面都被色彩覆盖,甚至追求一种厚实感,不能够撒风漏气。闫平在西方油画艺术的理解中得到启示,她利用画面的黑、白、灰结构,布置出饱满坚实的空间。花卉静物中,花卉占领了画面各个空间,把灰色分割成较小的几个块面。黑色仅以短线和点状形式出现在一些边线上。有意思的是,色彩丰富变化的笔触以跳跃的形式占据了画面的主导。这种空间的处理在她人物画中特别明显,如《暖风吹过》,竖长方形的画幅格式和花卉绿叶舒展开来,好像要撑破画面,女孩的睡姿与花卉舒展的方向沿对角线穿越坚实的长方形框架扫掠,画出暖风吹过的惬意感觉。又如作品《邻家的小女儿》中,人物色块占据了左下方全部面积,后面背景中的墙面、门等一切好像只是漂浮在我们视线的边缘,右手边的门只用白色轻刷过去,就好像在画家的视野里,它们根本就不存在。闫平画面上的这种空白的处理或多或少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闫平在《解读静物》中这样说道:“中国的围棋理论里的一句话金角银边花肚皮,对我的构图影响至深,我们围一个角三个棋子就够了,我们要围一个边需要多个棋子,但在中间制造一个活眼要用无数个棋子,因此从把握大局的角度来讲,作为四角四边的画面负形十分重要。”[4]由此可见,闫平认为构图很重要,构图在她眼中就如同设计中的方案,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作品的成败。在这方面画家应多借鉴前辈大师们的类似作品,研究大师们的画面,分析他们作品有吸引力、不一般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创作中做到别出心裁,游刃有余,再给人以强烈的构图张力。她善于通过构图的处理,以及感性的创作思路,打破三维空间的透视幻象,重视在平面结构上的匠心和意趣,她的绘画形式表现自己身受心感的重大体验。她对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绘蕴藏了丰富的主观性,并且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非同一般的强大生命力。其作品中富含表现主义绘画特征的油画语言已形成其独特的画风,将中国当代表现主义绘画引向了新高度。

[1]紫都,苏德喜编著.现代派绘画大师全传·马蒂斯[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67.

[2][德]杜贝著.张言梦译.表现主义艺术家[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05:14.

[3]夏正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30.

[4]闫平.解读静物[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12.

猜你喜欢
表现主义画家色彩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关于表现主义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张春旸和她的表现主义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