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对发展社会主义公益文明的作用

2015-06-01 02:48朱建设
文教资料 2015年5期
关键词:公民志愿者公益

滕 航 朱建设

(东南大学 发展委员会,江苏 南京 210096)

试论大学生对发展社会主义公益文明的作用

滕 航 朱建设

(东南大学 发展委员会,江苏 南京 210096)

公益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公益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名人、企业与公众参与度越来越高。而大学生是引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是形成公益文明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工作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公民情感教育。在推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大学生关注自身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公益文明 和谐社会 大学生 志愿服务

公益文明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是个人或群体自发性的公益精神上升为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从而促使公民自觉地参与公共事务,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对“人”最大限度的尊重。公益思想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大文明圈和各大宗教体系之中,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伴随着多种矛盾加剧的历史转型期,加强社会主义公益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公益文明素养,推进社会公益文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降低发展成本、促进社会文明。

一、公益文明的基本内涵

公益文明体现了公民社会中的一种责任意识和人权意识,凸显了“社会服务”和“参与性”、“全民性”,进而促使人们更多地追求公平、平等与尊重。“在公益文明中,所产生的是对社会共同体的凝聚和认同”[1]。因此,公益文明可以“培育独立的人格,在个人心中树立对社会共同体的忠诚,从而使得社会更稳定和富有生机”[2]。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及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从“单位人”逐渐变成“社会人”,我们的社会从“熟人社会”向“公民社会”演进。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的大背景下,公益文明的现实意义逐步显现出来,已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公益文明含义的具体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公益文明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社会责任感在现实社会中是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一种道德约束。培养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公民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公益文明中蕴含着社会责任感,是公民的一种自觉的道德选择。因而公益文明本质上是实现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内化和升华,其目的是实现公平正义、和谐友爱、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公益文明强调的是公民之间的平等关系和博爱精神,公益文明体现着对个人意志的尊重,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公民的社会责任。

2.公益文明包含着公民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

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尽其所能地相互帮助,就是团结互助,是公民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公民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最终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协作,达到共同发展。

3.公益文明渗透着一种参与意识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合力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人需要通过社会公共生活实现对自我的肯定,公益活动就是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方式。公益文明提倡的参与性是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益精神。

二、社会转型期中国公益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每一种文明都具有意识形态性,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主义公益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加强社会主义公益文明的建设和传播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设和传播在继承中华民族公益文明传统,吸收国外公益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而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益文明将为我国公益文明的持续发展构筑深厚的基础,也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抓手。

公益文明的建设主体是社会公众,只有把公众调动起来,社会主义公益文明才会拥有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要推动社会主义公益文明的发展,必须推动公益文明的传播,使之内化到人们的心中,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公众的一种习惯。恩格斯说:“社会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剧烈重构。公益文明顺应时代发展,弥补政府与市场功能不足的作用日益显现。从上世纪末至今,我国的公益事业有长足的发展。

1.企业越来越主动地承担公益责任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社会重要成员的企业,其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质的变化,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演进到了关注人的价值及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这根本上动摇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3]。因而企业在从社会中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反哺社会,为社会公共利益作出自己的贡献。我国的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加入全球契约,体现了企业公益文明意识的提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成长起来,当年闯天下的小伙子也逐渐步入中年、老年。伴随着事业的成功,他们开始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更多地考虑造福桑梓、回报社会,同时逐渐吸收现代企业慈善理念,考虑企业的理性发展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正逐渐成为社会慈善捐赠的中坚力量。2013年《慈善蓝皮书》显示:“2012年1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大额慈善捐赠达177多亿元,其中大部分来自民营企业或企业家。”

2.参与公益活动的人群越来越广泛

随着公益文明深入人心,近年来参与公益活动的人群也越来越广泛。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慈善蓝皮书》蓝皮书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49.2万个社会组织,是自2009年以来社会组织总量增长最快的一年。2012年,全国各级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中经过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超过3000万人,形成了全国性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网络。3000多万社区志愿者分布于各个社区志愿者组织”。这些数字仅仅是经过注册的人员,因而目前的公益活动呈现出人员多、分布广的特点。

3.信息技术促使公益活动的组织更加多样化

互联网、微博、手机短信等技术手段不仅使捐赠方式更加多样化,也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快捷,信息扩散更为迅速,组织的边界扩大化和模糊化。人们通过相互联络、沟通有无、集思广益,使得公益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开展方式更丰富多彩。银行的信用卡刷卡捐赠、腾讯的网络月捐计划、新浪微公益,这些便利、迅捷的捐赠形式吸引了大批新生代捐赠人。网络上有专门的论坛讨论公益事业,还有热心人士不断发起各种募捐,或将需要帮助的人的信息上传到网上,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消息、展开救助。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并且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三、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

大学及大学生是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传承、创造和弘扬社会文明是大学的价值取向,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文关怀情怀和健康的价值追求的公民是大学的中心任务。“当今中国的大学生文化水平高、政治基础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思想活跃、明辨是非,富于创新精神,对先进思想的接受主动性强”[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快速步入大众化,迈向普及化,接受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大学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运用者。大学肩负着生产、传承和传播先进文明的重要责任,大学通过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熏陶培养社会新人,这个规模日渐庞大的大学毕业生队伍进入社会后,将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公益文明,进而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除了课堂教学外,实践是养成公益文明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精神是参与公益文明活动的人们所学习和实践的理念,也是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所在。具备较高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有自我展示的愿望和良好的自我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公益文明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实现社会参与的愿望,理解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加深对自身责任和社会对他们要求的理解。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操,志愿服务精神使人们超越个人利益而追求共同福祉,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进而向社会传播公益文明。

我国以大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大规模公益活动发轫于1993年底由共青团中央牵头开展的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旨的社会公益文明活动。从这一活动开始,中国的大学生社会公益文明活动的开展如火如荼。如今,社会公益文明活动已成了我国大学生中参与人数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狭小的自我,以社会的角度审视自己和现实社会,积极参与到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志愿行动和公益事业之中”[5]。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宣传公益事业、传播公益文明,参加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同学们加深对课堂公益知识的理解,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同时为传播公益文明、发展公益事业作出贡献。

四、对推进大学生公益文明活动开展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社会公益文明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互助、诚信友爱。但是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公益文明活动的开展要结合我国国情,遵循社会主义公共道德规范的要求。目前,大学生社会公益文明活动的开展,要以培育有理想、有追求的合格的社会公民为己任,这既是社会公益文明活动内在的要求,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1.注重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代社会中伴随着公民意识的提升,公民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关系导致他们接触的理论知识较多而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因而其公益文明精神的培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大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依靠大学生自身力量的社会公益文明活动的推进是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的必然结果,也是唤起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最有效的手段。参与社会公益文明活动能够丰富大学生的阅历,并通过其主动性的思维和行为,提升自我意识,实现精神的解放与升华。一方面,大学生在参与公益文明活动的过程中,得以通过交往加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互动,加深对自己社会角色的理解,从而催生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文明活动才能深入了解当今社会及存在的各类矛盾,明白自己担当的社会责任及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义务,才能体会到自己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使命。此外,大学生通过利用自身所长服务社会,和不同人群进行沟通、协调和交流有利于提高其实践能力,为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2.实现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大学生属于知识阶层,其公民意识觉醒得更早,争取权利的主动性也更强。然而权利和义务总是相伴的,在社会公益文明建设中,尽管大学生在参与时是基于自愿,但是不应忘记关注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社会公益组织或招募单位应当对志愿者的利益给予积极而切实的保护,并在法规规定的权限范围内给予志愿者一定的权利,使志愿者自主地开展工作,以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情感教育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条件下,公民意识等方面的情感需求越来越受关注。我国公益文明事业的发展,与公民这种精神方面的需求是分不开的。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实现人格的再塑造,从而成长为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情感是志愿者与受助人之间的纽带,对受助人的关爱是志愿者战胜各种困难的内心动力,体现出志愿者高尚的人性光辉,这种包含爱心、同情的公益情感,最终促进个人自我价值感的提升和自我实现感的满足。这是我国的公益文明在短时间内能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体现民众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同时受助人也通过志愿者的活动体会到整个社会的关爱,并将爱心延续下去,发扬光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公益文明活动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动员方式。公益文明活动的开展不能靠国家强制推行,而要内化到人们的心中,调动公民的内心情感促使其发挥积极主动性,投身于社会公益文明的实践之中。通过投身公益文明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对我国的国情有切身体会,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的成长。可以,公益精神在感动、熏陶、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同时,使得全社会公民的道德境界得以提高,并反过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公益文明的发展需要在全社会树立一种服务思想,需要对公民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同时也要改善公益文明发展的引导机制,倡导柔性管理,避免硬性强迫。注重人情味,关心人、尊重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在营造民主平等氛围的基础上增进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促使社会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而大学生在推动公益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传承、创新、引领、教育和传播的重要职能。

[1]陈秀峰,李莉.从慈善文化走向公益文明:试析中国基金会的治理理念[J].学习与实践,2008(9):119-125.

[2]彭晶,于君博.新慈善精神的动因与社会意义[J].中州学刊,2006(1):125-128.

[3]赵琼,张应祥.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捐赠行为的比较研究[J].社会,2007(5):144-161.

[4]滕航.通过社团自治,培育民主意识[J].成功(教育),2008(10)(下):24-25.

[5]赵剑民.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定位与组织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11-16.

猜你喜欢
公民志愿者公益
志愿者
论公民美育
我是志愿者
公益
公益
公益
我是小小志愿者
公益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