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5-06-01 02:48刘珍
文教资料 2015年5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院校职业

刘珍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商丘 476100)

据调查,近几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是处于各层次毕业生就业率的最低端,而且整体的就业质量也不容乐观,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中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不甚满意。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使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做好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迫在眉睫,而职业指导课是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构建全程化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是应对当前就业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情况调查分析

经过我们对本省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结合深度访谈分析出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上不重视,课程地位不高。

面对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加之国家教育部对于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文件要求,各高职院校认识到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必要性,纷纷以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将其纳入了教学计划,但对其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根据对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人员或任课教师的访谈,我们得知很多校领导甚至是主抓教学的校领导认为职业指导课程专业化程度低,在学生一开学时就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没有必要,只要在毕业前开设就够了;有些专业课老师更是认为职业指导课程挤掉了专业课的课时,开设职业指导课就是在浪费时间;甚至一些职业指导课教师并不认真备课,精心组织,导致课程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院校虽然设有职业指导教研室,但兼职教师居多,并不经常开展教研活动,所以教学教研水平低。由于缺乏具有与本专业联系比较密切的教材,很多院校开设学时较少,学生亦不重视职业指导课程。

(二)教学内容浅层化。

高职院校暂没有统一的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各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大纲内容,课程内容的涉及面较广,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与法规、专业认知、职业素质、求职技巧、职业心理调适、创业教育、职业适应等多方面内容。据调查,笔者发现学生最需求的专业认知和就业去向是学校职业指导中最忽视的。这种现状,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可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塑造与潜能开发。这些课程内容上的严重欠缺,限制了课程的发展性,使课程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因此,难以满足高职生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更不能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教学手段单一化,课程实施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际。

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职业指导课的授课方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尽管已经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很多教师仍然以讲授为主,课堂互动很少,很多内容不是以活动、讨论的方式进行。也有一些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活动、小组讨论、游戏的形式,但是活动进行得不深入,效果不甚明显。在学生选择的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实地见习和活动参与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学生虽然并不排斥课堂教学,但“填鸭式”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已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很多被调查院校职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主要由任课教师承担,没有邀请企业知名人士或优秀毕业生进校参与教学,更没有带学生到企业或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或模拟演练,教学中难免注重理论传授,缺乏实践锻炼。

(四)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缺乏规范化。

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许多院校虽然已经设立职业指导教研室,但长期以来教研室专职教师极少,很多都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或辅导员兼职担任课程的教学任务。有些老师虽然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但是并没有真正从事职业指导;反而有些正在从事职业指导的老师却没有获得职业指导资格。很多职业指导教师仅参加过一两次培训、取得职业资格后就开始代课,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既未经过系统培训又无职业指导师资格,只是临时看看教材、网上搜罗一些资料,拼凑一下就开始上课。因此,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很多人理论水平较低,有些即使有理论但欠缺实践经验。面对就业指导课的现状,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教研能力急需进一步加强,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另外,在职业指导教师中有过企业培训经历的只占不到三分之一的比例,大多数教师只是凭自己的经验教学,他们对职业、行业的了解多数来自于网络、书籍、他人等间接渠道,而不是来自于个人体验的直接渠道。这些老师为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有欠缺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高职院校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体系。

职业指导课程包含的面很广,鉴于很多领导、老师和学生对职业指导课程内容的不了解,应该加大对本课程的宣传力度,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及全员参与职业指导课程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首先要成立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其次各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多样性的职业指导活动,扩大学生对职业指导课程的认知,认识到本门课程对其今后的求职就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提高课堂效果,提升学生整体就业能力;再次,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把职业指导与专业课结合起来,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加以灌输。经验证明,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对学生择业观念的形成和影响是其他教师无法比拟的。

(二)构建规范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给学生全方位的指导。

据调查,很多院校没有统一规范的课程标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根据本校实际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结合学生实际和专业需要突出学生就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包括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生涯设计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二年级主要进行职业素质和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包括关键职业能力、职业心理、创业教育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提升创业能力;三年级主要是求职过程的指导,包括国家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搜集、求职材料的撰写、面试的技巧、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职业适应等,使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尽快适应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职业指导课程是一门集理论课、技能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高职生通过职业指导并不仅仅是掌握单纯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获得能够发挥个人优势、开发自身潜能、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结合这门课的性质和学生实际,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课堂讲授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搜集能力、问题概括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职业指导需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相结合,随时随地、经常性地进行指导,致力于职业指导课程内涵的全程化建设。因此,院系应经常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新创业大赛、模拟面试活动、面对面的职业咨询活动、主题班会、讲座、团体辅导、素质拓展训练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解决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学团队。

因为课程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具有心理学、人力资源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结构。而现有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不能满足教学和职业咨询的需要,因此,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学团队显得尤为迫切。一是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将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二是组织教师参与双选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为教师尽可能多地提供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三是组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四是鼓励教师考取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提升教师职业咨询能力,使职业咨询更加专业化。

总之,职业指导课程的实施在外延上虽然基本实现全程化,但内涵建设的全程化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以期能够在职业发展方面给学生更多帮助和指导,使他们不断提升自我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成功就业,成为出色职业人。

[1]葛晖.内蒙古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康晓红.构建高职院校全员化职业指导课程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3]高春静.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12(9).

[4]赵雪章,付国臣,席运江.高职高专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王晓政.试析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