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6-01 02:48陆元峰张爱平
文教资料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课堂教学

陆元峰 张爱平

(江苏省仪征市第二中学,江苏 仪征 2114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新课改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学生发展的最关键的中心环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提高教学质量,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教师应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寻找原因,思考、探究化解这些弊端的方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中历史长期被轻视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是重理轻文,在大学的招录名额中,大多数指标属于理工科院校,国家教育投资的重点也多在理工类学科方面,这种政策方面的倾向使广大中国家长和学生不得不将自己的视线和重点集中在数理化等课程上,而对于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则较为轻视。

2.历史教学任务不明确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历史教学长期以来不受重视,历史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帮助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点进行记忆,很少对深层次的历史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从而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思维上的错觉,认为历史仅仅是一门识记性的学科,无须过多的重视。然而,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活动,现在提倡的素质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以历史为代表的人文学科恰恰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课程,使学生更好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等等。

3.历史教材单调乏味

历史是内涵非常丰富的学科,包含不同时期的科技、政治、文化、风俗、经济等全方位的知识。因此,历史课程应该是丰富多彩、生动的。但是,现阶段的历史教学内容过于僵化和呆板,历史教学活动只是围绕考试进行,课堂教学内容也是单调的老师讲解和学生背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上枯燥的课本内容,很难使学生对高中历史产生足够的兴趣和爱好。

4.课堂容量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高中课程改革后,一个主要的思想是把教本变成读本,使学生自读,并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教师游刃有余地深入、拓展地进行教学。基于这一理念,课程的视野开阔了,教学内容丰富了,但也形成了教学容量自然增加与每个学习单元的有限时间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必须从原因和对策上思考。首先,教学理念更新是前提,抑或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吃不透,把握不准,很难在知识的外延上控制教学过程;其次,教学参考资料来源广而庞杂,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取舍不当,也会导致上述矛盾的加剧;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新观念,却不能创新教法,教学依然停留在老的方式上,甚至坚信多讲就可以多获,把学习主体和主动者的地位忽视了,相反,也有出现利用主动者——学生的活动充斥教学全过程,把此作为“新”之所在,造成收不住课堂而拖延了时间;最后,对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和应变能力未能跟上新型课堂要求,无力应急处理生成性问题,导致纠缠过远,课程重心转移,教学时间紧张。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1.需求方面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导致历史学科被边缘化,在整个高中教学活动中被置于次要的位置。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和重点布置时,往往采用牺牲历史等人文学科课时的办法来加强数理化等强势学科的教学力度。因此,高中历史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成为副科。

2.现在的历史教学任务仅仅以考试为中心,片面地注重知识点的背诵而不是理解,所以难以满足现代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高层次要求。

3.电脑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高中教学带入多媒体时代,但是很多历史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进行丰富而又生动的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制约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1.灵活运用课程资源

新教材改革后采用专题单元编写体例,每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而每单元又由相互联系的各课构成有机整体。首先要整合教材资源,应在模块内部单元与单元之间进行整合。人民版三个必修模块的编写顺序都是先中国史再世界史,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整,指导思想是把基本上同时代的中国和西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

2.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基础”时,教师可适时地补充秦始皇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但最终无法长生不老的故事后,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的真谛。

4.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新版中学历史教材在体例、内容、结构上做了较大调整,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大量的原始材料,课本中的原始资料即指文献、地图、表格、图片等。这种原始资料的设置,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例如,新教材在讲中国现代史中的西安事变时,让学生讨论蒋介石被迫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要不要放蒋介石回南京。对于这个话题,学生们争着发言,最后形成两种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张学良部下带兵在临潼捉到蒋介石,送往西安后就该杀;另一部分认为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不能杀,因为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新局面就要到来,如果杀了蒋介石则天下就会大乱,会让日本人乘虚而入,达到它灭亡中国的目的,所以蒋介石不但不能杀,而且还应放他回南京。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转变。

其实,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是必然的,课程改革越深入,揭示的问题就越多、越复杂,因此,寻求对策就成为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的催化剂。我们的后代是无穷的,教育教学深化也将永远止境,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探求的精神,坚持改革与创新之路。随着新教材的改革,高中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思想,转变教学方式,共同努力,强化历史教学的效果。

[1]才宝莹.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感的几点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8).

[2]蔡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之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4).

[3]陈华,周云华.历史教学必须打破常规——谈高中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2(02).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历史课堂教学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