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视语言对语文阅读的促进作用

2015-06-02 05:54陈媛媛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红高粱蒙太奇高粱

陈媛媛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作为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阅读教学又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担负重任。然而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但给受众带来直观快感的影视作品却备受学生的喜爱,该文就影视语言在高职语文阅读中的促进作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影视语言 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3(b)-0148-02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而应该使学生有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诱导着学习”。这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就是学习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的重要性,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实际心理出发,结合具体阅读内容,利用影视资源特有的声光图对学生的感观刺激,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自1895年首部电影开创以来,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就越来越密切。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广泛地受到了电影的影响,诸如蒙太奇等电影手法在小说中被大量模仿采用。因此,可以利用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对比欣赏,学习有关的艺术表现手法,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来说,文本用文字来表达内心情感和抽象的思想,通过心理活动来展现人物复杂的特征;而电影则是通过画面和镜头来传情达意,并将声音(对白、独白、背景音乐等)与之结合起来,正如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说:“电影最初是一种电影演出或者是现实的简单再现,以后便逐渐变成了一种语言,也就是说,叙述故事和传达思想的手段。”影视作品常常将联想、回忆、幻觉、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极富艺术张力。

1 借助电影语言的独特性来理解文学作品

什么是影视语言呢?电影语言是指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方式,具体指电影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影视剧中的这些表现手法可以移用于小说、戏剧、甚至诗歌、散文等阅读领域。所以在文本阅读与影像阅读中,二者对于同一对象的不同表达方式也是可以互相借鉴学习的。

1.1 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手法是现代电影重要的艺术手段。早在19世纪末期的时候,电影大师们就开始使用这个使电影产生了飞跃的手法。蒙太奇方法,就是把两个或者多个元素合成一个具有全新内容的方法。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大量存在这种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会经常使用这种相似的艺术手法,最典型的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篇仅28个字,但字字是景,尤其前三句,每一个词就是一幅画面,如果单用,决不会有特别的含义,但经过作者的剪辑组合,其效果就令人拍案叫绝。此景,就己含情;后情,已饱含在前景之中。片断化的画面经过作者的剪辑和奇妙的组合,就形成了含义深长的意境,其效果竟如此奇特,这就是蒙太奇手法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因此,在影视资源引导下的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电影的蒙太奇艺术来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如莫言的《红高粱》的中对红高粱的描写,“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血海中有着生命的野合、有着活剐的血腥、有着土匪的出没、有着英勇的伏击、亦有着生命的凋零,红高粱见证了一个时代脉动”。这样文字在张艺谋的电影里被运用隐形蒙太奇的手法,拍摄成这样的场景:黄沙漫漫的高原,一大片野高粱在風中摇曳,红的像火,碧的如水,阳光似金线穿梭于水火之间,高亢的音乐铺天而来……先让学生看影片,并给他们讲解关于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然后让学生看完作品,在回想电影,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奶奶的形象分析,就会更容易把握。

2.2 色彩

色彩也是非常重要的影视语言,对于渲染氛围,深化主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张艺谋的电影中,色彩运用的非常到位,并且也有着超人的感觉,从他的《红高粱》到《英雄》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色彩已经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如在他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影片中无处不在的金黄色(铺满皇宫的遍地菊花,万千人身披黄金甲),这些具有冲击力的视觉语言,将那个充满了勾心斗角的皇室凸现得如此真实。再比如电影《红高粱》,以夸张的红色调贯穿始终。在影片中,用红色代表喜庆、美满、革命和激进再恰当不过了。在电影《红高粱》的结尾,红成血海的高粱地,倒在血泊中的奶奶,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的太阳……张艺谋大胆运用了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这对于学生理解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有很大的帮助,影片为小说文字铺陈、故事氛围、人物形象共同营造出一个沉重的、压抑的色彩世界,这加深了学生对于小说中人物“奶奶”“爷爷”的多重性格的理解。

影视语言除此之外还有节奏,背景音乐,它们对于加深小说的理解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影像的具象化对文字抽象化的有益补充

日本电影理论家岩崎昶在谈到文学与电影的区别时说:“前者是通过观念描写出形象,然后作用于人的心灵的艺术,后者首先依靠形象的不断出现,然后构成观念的艺术。作为文学的手段的语言和文字,对我们的心理起一种抽象的作用,而电影则直接地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文本的阅读需要凭借读者的想象来完成对作品的理解,与文字不同,影视给人的感觉是直观的,逼真的。譬如《红高粱家族》中一段描述高粱地的文字:“拐进高粱地后,雾更显凝滞,质量更大,流动感少,在人的身体与人负载的物体碰撞高粱秸秆后,随着高梁嚓嚓啦啦的幽怨鸣声,一大滴一大滴的沉重水珠扑簌簌落下。水珠冰凉清爽,味道鲜美,父亲仰脸时,一滴大水珠准确地打进他的嘴里。父亲看到舒缓的雾团里,晃动着高粱沉甸甸的头颅。高粱沾满了露水的柔韧叶片,锯着父亲的衣衫和面颊。高粱晃动激起的小风在父亲头顶上短促出击,墨水河的流水声愈来愈响”。

这段描写很生动,但是在我们的脑海中文字始终不能成为一幅清晰的画面,那雾是怎么样的,那高粱上的水珠又怎么扑簌簌的落下的,那墨水河的水又是怎样的呢?所有这些,我们只能借助我们的想象去捕捉它。而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文字转换为画面,模糊的画面就会变得清晰起来。因此,在展现事物的逼真形象性方面,影视语言比文字语言有更大的优势。

以往在文字阅读的过程中,有时候会由于文字的抽象而忽略一些细节的描写。而影视却可以借助它具体性、直观化的优势将这些细节拍成精彩难忘的镜头。影像生动的声音效果结合鲜明的视觉方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从而能够使他们通过影视画面更好地感觉到情绪的起伏等种种细节。例如,电视剧《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共读西厢的细节,当镜头拉近,音乐响起,宝玉时而看书,时而盯着黛玉看,又或者两人相视一笑,这些细致入微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预示着他们爱情的到来,这样的迁移阅读使得以往常常被学生忽略的局部构思的效果得以强化。

3 以影视的丰富内容拓宽认知渠道

影视资源的介入拓宽了文本理解的途径,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因为影视作品具有易加工转化和直观可视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阅读作品,以及对应的影视作品,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甚至可以编排一些简单的剧本,引领学生走进作品,与作者对话,这样用各种手段拓展作品的外延,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在学生学习《鸿门宴》时,影视作品的直接介入可以重现历史场景,学生自编自演的小话剧,使课外阅读活动变得有声有色,从而提升自己对文本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再如是《红楼梦》的阅读,在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时,先组织学生讨论一个问题:根据曹雪芹的描述,分析林妹妹的形象?在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后,根据文字的描述心中都有了一个林妹妹的影子,就各自心中的林妹妹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再播放陈晓旭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黛玉进贾府及黛玉葬花、共读西厢等重要事件的画面,将陈晓旭饰演的黛玉与学生心中想象的林妹妹形象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这个形象有了更形象立体的了解。在课后反馈中学生谈到:如果不看原著,只看影视剧,许多精彩的镜头也可能只是浮光掠影。但是,先观看了相应影视作品,再阅读了原著,其收获是双重的。首先在文本阅读时,字里行间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读出自己的感受,而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在演员的举手投足间又想领略了别人对作品的理解。随着别人的前理解阅读,而这样的援助,加深对作品的感知认识,就可以形成一个独特的价值判断。

影视资源具有其它传统文化及教育手段所不可替代性,在语文教学领域当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影视语言代替不了文本语言的思维深度,教师在应用时应把握好度。面对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文学己然弱化,它是任何其他叙事形式都替代不了的。因为我们永远不会遗忘人类最真实的需求,那“追求超生物性的自在、人为的人性理想。”

陈善曾云:“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借用佛家的话来说,便是“借筏以达岸,达岸则舍筏”。我们不妨将影视资源视为“筏”,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继续在这条路上摸索探究,终究会利用好影视这张“伐”引领学生满怀热情地奔向文学的海洋。

参考文献

[1] 葉圣陶.略读指导举隅[M].上海:商务书馆,1946.

[2] 杰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3] 吴贻弓.城南旧事—— 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4] 王松泉.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 赵凤翔,房莉.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6] 赵志伟.高中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 (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9] (日)岩崎昶.电影的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红高粱蒙太奇高粱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高粱名称考释
金秋时节高粱红
错位蒙太奇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红高粱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