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口语教学引入模因论理论研究

2015-06-02 12:20李芳芳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模因论教学

李芳芳

摘 要:高校英语的口语教学过程中,模因论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应用到实际的英语口语教学中,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周期四阶段法是模因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体现,模因理论对于我国高校英语口语教学所起的作用是深远的,其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并不断的推动高校英语口语水教学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模因论 高校英语口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3(b)-0164-02

1 模因论理论概述

模因论是从达尔文进化论中衍生出来的理论,主要用来解释文化的传播与继承的规律。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这一理论已经在国外的相关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过因为该理论模式引进我国的时间不长,从2003年何自然教授引入该理论至今,其应用的范围还比较有限。所以,从长远角度来看,模因论在我国的相关领域中的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模因论理论的应用在语言界的应用效果尤为突出,在语言界引起了一系列的研究变革,极大的拓展了语言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从整体上来看,模因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阶段。

1.1 同化阶段

作为母体的模因与新的个体进行接触之后,将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再重组,最后两者完全融合,同时新的个体与原母体也彼此理解与接受。在实际的英语口语授课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类似的现象,因为中文是中国学生母语,所学习的英语则是一种个体语言,在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受主体母语所影响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作为个体的英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思考、接触、再重组后,两者将形成新的模因,这种新的模因将原先母语与个体语言之间的排斥状态,改变为了彼此理解和接受的状态。

1.2 记忆阶段

在这一时期,两者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模因可以短时期的留在大脑中,产生一定的印象。如果加长停留时间、增多停留次数,对于个体印象就会更加的深刻,进而得到传播和推广。

对于英语口语教学来说,当中文与英文之间的口语经过了同化阶段后,学习者对它们之间的排斥感就会减少。不过,因为母语中文影响比较大,很多英语学习者都不能摆脱其限制,不能很好的用所学的英语进行表达。所以,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英语知识记忆训练,以达到永久记忆的效果。

1.3 表达阶段

经过记忆阶段后,个体已经被母体所记忆,这时候运用个体进行表达只要通过某种表达方式来提取记忆,就能够达到用个体进行表述的目的,对个体的认知已经可以实现。其表达形式有语言、文字、图形等多种方式。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接受并对英文语言进行记忆后,在通过长时间的反复记忆训练,就能够基本掌握英语的运用,用所学到的英文知识进行口头表达。

1.4 传输阶段

复制传输是最后的过程,一般是指表达阶段之后进行,个体成功传染母体,母体能够让复制影响其他个体,进而融合在一起。

英语口語传授过程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发现,会有一部分较有语言天赋的学生最先熟识所学到的口语技能,他们会直接对其他的学生产生影响,让整个学习英语的班级形成一种氛围而更好的掌握英语口语应用。

2 模因论与外语口语教学的结合

国外模因论产生于1976年,其一经推出就很快在传播、模仿、散播某些文化与思想的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这一模式不同的文化可以得到融合,互相影响传承下去。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英语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灵活运用英语口语的人才,也就是能够通过学习用英语进行表达的一种实时的转化。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英语口语的过程与文化的传播十分类似。首先,英语与中文所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学习者在大脑中会将两种语言先进行转化,并通过嘴将其表述出来,对语言重新进行表达、传播,形成新的两者融合的语言,并传播下去。

英语中的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等需要学习者先对其进行模仿,通过母语的转化过程再进行传播。这也就是将中文进行复制与再传播的过程,是外语的发展与灭亡的过程。

3 基于模因论的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

让英语与汉语两种不同的语言通过模因理论得以融合是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质,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有四阶段周期法发挥作用:所理解和所接受(同化阶段)、反复记忆(记忆阶段)和传输(传输阶段)、表达(表达阶段)。经过这四个阶段以后,英语学习者能够感受到英语和中文之间慢慢的得到融合和转化。在高校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利用模因论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四个阶段来进一步的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3.1 同化阶段:提升英语、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

其一,要利用模因理论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基本的要求是学习者要熟练的掌握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语言的相关基础知识。汉语的基础包含21个声母和39个韵母,并有四个声调的区分,英语则有48个音标。因此,在进行英语口语学习的时候首先要有两种语言的发音基础,能够做到准确的发音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口语基础。然后再对两种语言中的基本语法需要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比对,将两者的语言使用习惯相互比较,寻找其中的异同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口语的准确无误性。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因为授课时间有限,基础性的练习在课堂无法充分的完成,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的积累和训练。正因为如此,英语教学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侧重点的开展英语口语教学,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为后三个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记忆阶段:加大记忆次数和时间,多形式化记忆,如朗读、背诵、模仿等

人的记忆功能需要反复的加深印象,进行重复记忆才能够在脑中形成可靠不变的映射,科学的记忆方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不断的重复加深记忆。在进行英语口语学习的时候,学习者要将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大量的基础知识烂记于心,以达到在口语时能够实时迅速的提取记忆中的内容,进行翻译对比工作。大量的形式化练习能够反复的加深记忆,通过朗读、背诵、模仿等练习可以有效的达到记忆加深的目的,以更好的学习英语口语知识。

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定期的进行抽读背诵,适当的增加课堂朗诵的时间,此外,还可以运用场景模仿的方式让学生挑选课本中的文章情景进行表演,一方面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在模仿表演的过程中增加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机会,改变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加大学生记忆的次数和时间,以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3.3 表达阶段:创造场景、身临其境,提升表达能力

在有了同化阶段和记忆阶段后,下一个对学习者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怎样将自身的记忆进行转化,并通过嘴将其进行传播下去。相关的英语教学工作者常常会发现,很多应用传统的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授课往往会陷入一个怪圈,学生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学习英文的单词、短语,背诵了大量的英语短文、课文,也掌握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可是却不能很流利的用英语口语进行表达交流,用英语表达翻译的句子也总是漏洞百出或是有歧义。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口语工作者在调动记忆的过程中,由于并不熟练,遇见的频率较低,心理一般都明白对方英语或中文的表达意思,可是却不能马上用另一种语言进行翻译,口语表述不流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在课堂教学环境,老师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设置情景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英语环境中进行实际的英语口语应用实验。同时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的场景演练中,克服胆怯等不良因素,提高心理素质,同时也能提升表达能力。此外,英语课堂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也非常重要,想要在生活中自由灵活的应用英语口语,可以多直接的接触英语语言应用,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原声的外国电影,增强学生对于英语翻译的能力。

3.4 传输阶段:增加阅读量,加强语言传输能力

因为英语和汉语在表达上有所不同,它们的语法和语言使用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给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如果不能接受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就很难做到灵活的运用。所以,在这个传输阶段英语学习者需要对英汉两中语言进行积极的重组,这就对口语学习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学习大量的中、英文词汇,并进行反复的训练使得两者之间能够相互转化,翻译成对方所能接受的语言习惯。如这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进行传输,就很可能将句子翻译错误,产生误解和歧义。

但就其根本原因来说是由于口语学习者对汉、英两种语言的相关知识掌握不熟练又缺乏语感造成的。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改变传统的逐词逐句翻译英语文章的模式,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综合性的把握。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时候某些特有文化的产物,即使正确翻译后,对方也无法理解。比如说,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在中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诗词风格豪迈奔放、潇洒不羁,读起来朗朗上口、寓意深远,可是如果将其原原本本的逐词逐句翻译成英语,就很容易产生歧义,甚至令人费解,且全无美感。所以,在进行实际的口语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将诗词的大意进行提练,经过自身的艺术加工,依照诗词所要表达的寓意进行翻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口语学习者有大量的阅读基础和丰富的语言知识储备。

实际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除要给学生设置课外阅读作业以外,还要在课堂上积极的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进行英语学习,并在课外时间自主的进行英语阅读,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应付作业、应付老师,进而达到增强语言的传输能力的目的。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推陈出新,随着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先进知识和理论引入到我国的英语口语教育中,为高校英语口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指明了新的方向。经过不断的发展模因论理论现在已成为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式,教育工作者将其重要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法与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互相结合,应用在实际的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我国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水平,为培养出合格的英语口语优秀人才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语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0-209.

[2] 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3] 李明慧.模因论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2(3):139-140.

猜你喜欢
模因论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浅谈成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偏离现象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背诵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