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治理而非管理

2015-06-04 17:25
南方周末 2015-06-04
关键词:校庆公权力复旦

桑玉成

把校庆看作广大复旦人的校庆,而不是管理层展示其管理能力的校庆

作为一个从事政治学研究的复旦人,我想就复旦形象片“东大门”事件反映出来的治理模式作些探讨。尽管我们的分析源于个案、源于复旦,但是要揭示此类问题的根由,也不妨超越个案、超越复旦。

假如我们的校庆重实实在在的过程而不重热热闹闹的结果;假如我们用广大师生及校友的积极参与来替代校方领导和职能部门的策划和劳作;假如我们把复旦视为广大复旦人的复旦而不是管理者的复旦,把校庆看作广大复旦人的校庆而不是管理层展示其管理能力的校庆……再具体来说,假如在一年多之前,我们向所有在校的和不在校的复旦人告示,征集复旦形象片创意,经过评审,给予入围者一定的资金资助,再通过网上评选,最后可能有十个八个甚至更多的复旦形象片问世。

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琳琅满目,也是一般风景。这种来自复旦人自己的热情和创意,来自许许多多复旦人参与的成果,其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校庆意义”。

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思路?还是我们行政生态的行为惯性:是管理而非治理。多少年来逐步形成并日益强化的既定行政生态,使得我们的治理结构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尽管我们启用了“治理”这样一个具有现代政治取向的概念,但是很多人还是没能确立甚至没能真正理解现代“治理”的内涵和真谛。

一般意义上说,治理强调的是政社共治,官民协同,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但是,多少年来,我们“政”“社”的分离、“官”“民”的分野不是在逐步弥合而是在继续加剧。一方面,公权力日益强化;另一方面,人民群众越来越被忽视。于是乎,导致公权力的成本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却越来越低;与此相关,公权力的认同性也就越来越面临挑战。公权力做对了事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得不到公众的赞誉甚至认同;而公权力做错了事情,那就会面临群起而攻之的囧境。

现实中,一个官员哪怕水平和能力再高,毕竟也势单力薄。如果不把人民放到主体性的地位上,那么他只能是孤军奋战。要知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复旦事件看似“小事”,但确实反映了一个治理模式的问题,也确实提出了治理模式转型的任务。

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就国家层面而言,必须牢固确立人民主权的理念。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权力源于人民委托。因此,公权力的一切作为,绝不能“自以为是”,而必须以人民的利益、要求和愿望为依据。其实,以上云云无非老生常谈,但兹事体大,尤须不断地常谈常新。在权位而从政的人,也只有时时把“治理”二字记在心头、落到实处,而非留在纸上、停在嘴上,才可能有效激发公民的首创精神,集合众智提出解决办法来。

(作者为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

猜你喜欢
校庆公权力复旦
领导干部被“围猎”:词义演进、生成路径及阻断策略
“120万买校庆特刊”值不值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作为一种文化的校庆:本质、功能及其发挥
在复旦,忠于理想,热泪盈眶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向度
行政诉讼法视野下的行政合同探析
谈校庆
复旦、上海交大两校探索人才选拔重要节点
公权力为何这般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