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解剖钢板与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的疗效比较

2015-06-05 14:34谢伟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4期
关键词:髓内螺钉股骨

谢伟桐

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医院,广东 潮州 521011

锁定解剖钢板与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的疗效比较

谢伟桐

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医院,广东 潮州 521011

目的:比较锁定解剖钢板 (LPF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在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16例,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LPFP组及PFNA组各108例。分别使用LPFP与PFNA方法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情况、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LPF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X线透视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高于PFN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FP与PFNA均可发挥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而PFNA能够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早期愈合,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锁定解剖钢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骨质疏松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属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严重类型,虽然股骨部位血运丰富、松质骨多,一般而言保守治疗即可取得较佳的愈合效果,但保守治疗易引起褥疮、感染、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质量。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行早期外科手术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临床关于应用锁定解剖钢板 (LPFP)还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尚存在一定争议[1]。为此,笔者进行了前瞻性临床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16例,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LPFP组及PFNA组。其中,LPFP组患者108例,男68例,女40例;年龄65~81岁,平均(70.9±6.4)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61例,跌落伤61例,运动伤18例;改良Evans分型:II型25例,III型59例,IV型24例,Sigh分级:1~2度38例,3度64例,4~5度6例。PFNA组患者108例,男65例,女43例;年龄65~82岁,平均(71.5±7.2)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58例,跌落伤33例,运动伤17例;改良Evans分型:II型25例,III型59例,IV型24例,Sigh分级:1~2度41例,3度60例,4~5度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原因及分型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骨盆正位X线片确认骨折并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确认骨质疏松症[2];②受伤前有独立行走能力。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或预期生存期≤3个月;②病理性骨折或陈旧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1.2 手术方法

1.2.1 锁定解剖钢板手术方法 患者于骨科牵引床上取仰卧位,行硬膜外麻醉,以足部固定器行牵引、手法复位。于髋关节外侧开10 cm左右切口,牵引下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并用克氏针暂时固定。于近端切口将锁定钢板插入,在C臂指引下将3枚导引针打人,钻孔后将三枚锁定螺钉置人股骨颈内,并将一枚螺钉于钢板远端置人。于切口远端再置入至少2枚锁定螺钉,去除克氏针;在C型臂X线机下确定颈干角,向股骨头颈、骨折远端、股骨头处分别置入3枚、1枚、3枚螺钉进行固定。明确固定效果良好后,留置骨科引流管,结束手术。

1.2.2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方法 体位、麻醉、牵引等操作同LPFP组。自大转子顶点沿股骨干方向向上做长约5cm纵形切口,先找到大转子顶点,插入直径约2mm髓腔导针。股骨近端扩髓后,置入长度合适的PFNA主钉,用近端130°瞄准器定位,在螺旋刀片钻头导向器接触皮肤部位开2cm切口,保持前倾角15°钻入直径约2mm导针,经导针测量螺旋刀片的长度,用11mm空心钻钻开股骨外侧皮质沿套筒插入长短合适的螺旋刀片,轻轻锤击至限深处后顺时针旋转插入器,使螺旋刀片压缩骨折间隙并处于锁定状态。再应用瞄准器远端孔开长约5cm小切口,安装远端锁定钉。最后拧入髓钉近端尾帽。再次C臂机透视确认无误,冲洗切口,不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并比较。并对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在末次随访中参照Harris评分对其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3],并分析其疗效:优:Harris评分≥90分;良:80分≤Harris评分<90分;中:70分≤Harris评分<80分;差:Harris评分<70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由表1可知,LPF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X线透视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高于PFNA组(P<0.05)。

2.2 术后并发症 由表2可知,LPFP组与PFNA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3 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2可知,LPFP组与PFNA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分别为(81.4±6.2)分、(82.9±5.5)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LPFP组优良率94.4%,PFNA组优良率95.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x±s,n=108)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例)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在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中,及时手术治疗十分必要,而手术方式的选择则是保证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LPFP是钉-板系统的代表性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股骨近端外侧骨皮质的固定,达到分担张力、应力传导,加压骨折断端的作用,在促进骨折愈合上具有一定疗效;PFNA将传统拉力螺钉改良为螺旋刀片,在防止内翻、切割方面具有较佳意义,且PFNA主钉的4°外翻角有助于手术创伤的下降。

本研究表明,PFNA治疗的患者能够在保证更低的手术时间、创伤、出血量、X线透视时间与LPFP治疗相比明显缩短,但两者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速度无明显差别。在手术中,LPFP固定方式为偏心固定,对于较大剪切力的抵抗效果不佳[4],导致术后需要更长的卧床时间,不利于早期康复锻炼,影响骨折的愈合速度。而PFNA直接置于髓腔内,显著缩短了内固定力矩,有利于抵抗较大的经股骨轴向载荷,保证了负荷传载的进行,在保证固定效果的同时有效避免了骨折短缩、旋转的发生。此外,近端螺旋刀片对周围骨质的挤压不仅可以增加PFNA的把持力、抗剪切力,还可通过主钉的自动锁定避免骨折块旋转、塌陷的发生,具有坚强固定、避免髋内翻的优势。有利于患者早期的锻炼以及骨折周围血供的恢复及早期愈合,对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LPFP与PFNA在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中均可发挥良好的疗效,而PFNA能够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早期愈合、减少透视次数,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1]张长青.关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当代观点 [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7):611-613.

[2]赵海生,徐耀增,王贵贤,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48):8368-8373.

[3]李靖扬,周瑜博,乔为民,等.四种金属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26):4163-4167.

[4]陆根华,牟晓峰.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部螺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4,28(1):68-70.

R683.42

A

1007-8517(2015)14-0097-01

2015.05.09)

谢伟桐(1980-),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创伤骨科临床。E-mail:13829009209@139.com

猜你喜欢
髓内螺钉股骨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术后跟骨螺钉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形态与颈椎后路手术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