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理论在血透室护理质量管理41例中的应用

2015-06-05 14:55杨小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23期
关键词:血液发生率理论

邹 丽 杨小珍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江西 宜春 336000

PDCA循环理论在血透室护理质量管理41例中的应用

邹 丽 杨小珍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江西 宜春 336000

目的:观察应用PDCA循环理论对血液透析室的护理服务实施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2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1例。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对对照组的护理服务实施质量控制;采用PDCA循环理论对观察组的护理服务实施质量控制。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血液透析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液透析治疗期间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理论对血液透析室的护理服务实施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PDCA循环理论;血液透析室;护理

血液透析属于临床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患者实施替代治疗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一个最佳永久性通路。血液透析技术近年来在我国临床医学界有着飞速的发展,但是该项治疗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引起的多种并发症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率较高和治疗有效率相对不是很高,再加之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是导致护理差错发生的主要原因[1]。笔者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应用PDCA循环理论对护理服务实施管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2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4例;肾功能衰竭病史1~8年,平均病史(3.2±0.5)年;患者年龄29~74岁,平均年龄(46.7±1.4)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3例;肾功能衰竭病史1~7年,平均病史(3.1±0.6)年;患者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46.9±1.5)岁。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对对照组的护理服务实施质量控制,对透析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进行统一的说明,对患者实施统一心理干预和饮食配备,常规执行医嘱,只在患者提出疑问时回答相关问题。采用PDCA循环理论对观察组的护理服务实施质量控制,主要内容包括:①计划阶段: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集中总结血液透析室护理服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使护理差错的发生率降低,提高满意度。利用晨会和交接班时间,集体进行讨论,并总结记录存在的实际问题;②执行阶段:做到专人护理,严格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治疗中应用的仪器和设备必须坚持清洁和消毒,每天安排专人负责对特定的仪器和区域进行消毒处理。进一步加强基础护理服务,定期集中培训护理技能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并进行考核。安排心理咨询师担任心理疏导员,帮助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对情绪进行调节;③检查阶段:每周对护理情况进行评分和考察,对不合格者扣分,并进行现场示范以进行及时准确的纠正。④处理阶段:定期组织召开评估分析相关工作的座谈会,就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护理差错发生的原因等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公示护理质量、护理操作技能、患者满意度,对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应该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使整个护理操作的流程能够进一步的标准化,对一些需要改进的护理服务工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针对性的调整,随后进入到下一个循环过程中[2]。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对血液透析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住院治疗总时间、血液透析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和护理差错的发生率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满意度评价方法 在肾功能衰竭疾病治疗结束患者出现前对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不记名打分调查,100分为满分,且分为三个等级。80分以上者为满意,60分以上80分以下者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3]。具体内容包括:①护理服务态度20分;②医嘱执行的及时性和到位程度20分;③解答相关问题的专业程度20分;④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20分;⑤预见性护理执行能力20分。

1.5 数据处理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血液透析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对血液透析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80.4%;观察组患者对血液透析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5.2%,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满意度比较 [例 (%)]

2.2 两组护理差错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期间有6例发生护理差错,发生率达到14.6%;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期间有1例发生护理差错,发生率达到2.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两组住院治疗总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总时间为(23.94±4.08)d;观察组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总时间为(19.76±2.54)d,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共有26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63.4%;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共有6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4.6%。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PDCA循环理论在临床上又被称为 “戴明环”,属于适应惯性运行质量的一种全面的临床管理方法,同时也是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一套科学程序。PDCA循环理论中的四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分别为:P表示计划,主要包括确定护理服务管理的方针和具体目标以及制定出活动的相关计划;D表示实施,做自己在计划当中所写到的,具体进行运作,使计划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C表示检查,对计划执行的具体效果进行总结,找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具体的原因进行分析;A表示处理,对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并对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标准化设定[4]。本次研究通过将血液透析疾病的护理服务,分为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处理阶段等四个实施阶段,能使护理工作重点明确,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接受PDCA循环理论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对血液透析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单纯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DCA循环理论护理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优势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综上,应用PDCA循环理论对血液透析室的护理服务实施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1]戴莉敏,贡浩凌,方英,等.PDCA循环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患者随访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82-883.

[2]蒋丽,吴小玲,叶艳萍,等.PDCA循环理论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38-39.

[3]杨菊花,贺伟,彭守华.应用PDCA循环对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实施镇痛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421-422.

[4]王旭.运用PDCA循环管理提升普外科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患者安全[J].中国医学创新,2013,4(13):144-145.

R473.5

A

1007-8517(2015)23-0137-02

2015.08.24)

猜你喜欢
血液发生率理论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坚持理论创新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