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语体、语法:汉语动词辨析及教学的新视角*

2015-06-05 15:31骆健飞
关键词:同义语体韵律

骆健飞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北京100083)

韵律、语体、语法:汉语动词辨析及教学的新视角*

骆健飞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北京100083)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词汇的语义内容、语法功能、语用环境以及文化内涵等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但就动词而言,目前对单双音节动词的语法功能差异的认识尚存争议。文章基于韵律语体语法的新视角,对汉语的单双音节同义动词进行了全面考察,研究发现:(1)语义上,与双音动词相比,单音动词的较强的时空特征。(2)语法上,一方面,双音节动词不能带单音节宾语;另一方面,双音动词具有名词特征。(3)语体上,常用的单音动词口语性较强,而相应的双音动词书面语特征较强。

韵律;语体;对外汉语教学;单双音节同义动词

一、引 言

汉语动词的教学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教师都会遇到动词辨析的问题,我们更多是从语义的角度进行辨析,而这并不足以解决学生在使用中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留学生的词汇量逐步增加,其中的同义词、近义词以及易混淆词也随之增加,而由于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系统本身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在习得汉语动词时也会遇到新的困难。

二、前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处理方法与应用

前人在对留学生进行动词教学时,多偏重从语义内容、语法意义、语用内容等方面,或者从扩展词汇、词义辨析、剖析文化蕴含等角度。但是目前对于汉语词汇教学,到底需要教授哪些内容,需要从哪些角度对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进行辨析,如何教授给学生在何种语体、文体下选用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达,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对于汉语中不同语体所使用的语言的差异,前人已有一定的研究,胡明扬(1993)强调了需要重视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②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2).,他指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带来最大困难的是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在后人的研究中,他们并不局限于书面语和口语的研究,语体差异和语法差异方面的研究中,张伯江(2007)认为“口语和书面语不是最反映语法事实的分类”,因此(见图1)需要细化口语和书面语的分类,由此找出反映语法差异的语体特征③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J].修辞学习,2007,(2).。陶红印(1999)同样指出,“语体的分类需要更进一层,不能只停留在口语、书面语的两分法上。”④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3).冯胜利(2010)则根据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交际内容和交际态度,将语体分为“正式/非正式”和“典雅/通俗”两个范畴⑤冯胜利.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J].中国语文,2010,(5).,如下图所示(见图1):

图1 语体结构示意图

冯文认为,交际关系需要不断调节。调节关系很大程度上就是调节彼此之间的距离。所谓正式与非正式,其实就是调节关系距离远近的语体手段:“正式”是“推远”距离、“非正式”是“拉近”距离。因此,“调距”是语体机制的根源所在。而这些语体机制的促动原因,冯胜利(2003a,b)认为是由韵律所驱动的①冯胜利.韵律制约的书面语与听说为主的教学法[J].世界汉语教学,2003,(1).②冯胜利.书面语语法及教学的相对独立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2).。他指出,书面语体具有一套自身的语法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单音节不足以构成一个音步,因此书面词语必双而后独立;内容越庄重,韵律词的要求就越突出等等。冯胜利(2003b)列举了一系列方法说明现代汉语书面语体独有的词汇,特有的[2+2]韵律模式,以及[1+1]的嵌偶模式等③冯胜利.书面语语法及教学的相对独立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2).。总而言之,这些语体手段都是由韵律驱动的。

上文主要回顾了语体和韵律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而这也应该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之中。本文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单双音节同义动词”为例,探讨如何将语体、韵律等因素融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并对教材编写、词典编纂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对于汉语单双音节同义动词的差异,前人已经从语义、语用上进行了很多研究,如张国宪(1990)对单双音节动词充当的句法成分和搭配功能进行了考察④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搭配功能差异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1).,刘智伟(2005)则对含同一语素的单双音节同义动词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关系涉及到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多个方面⑤刘智伟.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陈宁萍(1987)提出双音节是汉语中动词转化为名词的一个必要条件⑥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J].中国语文,1987,(5).。张伯江、方梅(1996)在分析名词活用为动词现象时提出,名词、非谓形容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构成一个从典型名词到典型动词的等级连续,是一个名词性减弱、动词性增强的序列⑦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203~215.。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程娟、许晓华(2004)对HSK中的单双音同义动词进行了研究,文章结合对外汉语同义动词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选出181对单双音同义动词,讨论了单双音同义动词的分类与界定,以及单双音同义动词的主要差异等问题⑧程娟,许晓华.HSK单双音同义动词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4).。季瑾(2005)⑨季瑾.HSK甲级单双音同义动词部分不可替换的类型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5).、金美惠(2007)⑩金美惠.HSK同义但音节动词及其构成的复合动词的语义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等也都根据HSK中的常用动词进行了相关研究。

这些研究从构词、词义辨析、色彩意义、语法搭配、语体特征等角度,对词语进行了详尽的辨析与描写,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但是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这些辨析方法和内容过于繁琐、复杂,那么如何将其规则化、简单化,让教师能用最简单的语言点出其核心区别,并让学生在掌握一些简单规则的基础上,理解二者的主要差别,避免一些偏误的出现;在前人研究中还缺少可操作的手段。基于此,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中的相关释例,探讨如何从语体、韵律的角度出发,对汉语的单双音节同义动词进行辨析和教学,使用较为明确简洁的规则,易于学生的习得和教师的教学。

在汉语的近义词辨析方面,杨寄洲等(2005)编著的《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下文简称《用法对比》),涉及单双音节的同义动词共有138组,在对它们的辨析中,主要涉及以下12个方面:

表1 《用法对比》中使用不同辨析手段的次数与频率统计

图2 《用法对比》中使用不同辨析手段的次数分布图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虽然辨析手段比较多样,但使用次数超过20的只有5项,而其中第11项实际上不能被认定是辨析手段,因为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某个词还有其他意义就算完成辨析了,而是应该在排除其他意义之后,在同一义项上继续辨析,因此实际上常用的手段只有前4个,而这4个也恰好体现了韵律形态和语体特征的视角,下面我们就使用这4个因素,考察如何对其进行辨析,并结合教学阐述如何使用。

三、韵律、语体视角下的单双音动词辨析

我们选取了《成功之路》系列教材①《成功之路》是一套为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教材分初中高三个水平。在下文的代码中,LE代表“初级(上)”、E代表“初级(下)”,LI代表“中级(上)”,1,2代表每一级别内部的第一册或第二册;冒号后边的数字表示该词第一次出现的课号。为例,找出其中一些同义动词,分析教材中的相关释义,并结合韵律、语体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解释。

(一)动宾结构中的韵律搭配问题

看“办/办理”这组例子:

办(E2:L15):Verb,to do,to handle,我的签证快到期了,我去大使馆办签证。

办理(LI1:L6):Verb,to conduct,办理手续,办理转学手续时,校长问出了什么事儿。

教材中虽然使用了不同的英语词语进行释义,但并不足以说明二者的区别,如“办/办理签证,办/办理手续”,均可以自由替换,而它们的核心区别应该是:二者对其宾语的音节数要求不同,一般来说,V双①在下文中,“单音节动词”简称V单,“双音节动词”简称V双。一般不能支配一个单音成分,这从下面的例子中能看出来:

种树——*种植树——种植树木,读报——*阅读报——阅读报刊(冯胜利2009a:14②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18.)

因此,对V单来说,凡是“单+单”的动宾结构,基本上都不能替换为V双,如:

办/办理:办证/*办理证/办理证件保/保持:保温/*保持温/保持温度

针对单双音节搭配问题,我们建议在课堂训练中,可以使用单双音节替换的方式,让学生形成韵律意识,“单单”、“双双”的搭配不仅关系到韵律美、节奏美,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条重要的语言规则,违背了这些规则,很可能造出错误的结构,如“禁/禁止”:

禁烟——*禁吸烟——*禁止烟——禁止吸烟

禁赌——*禁赌博——*禁止赌——禁止赌博

禁运——*禁搬运——*禁止运——禁止搬运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做相关的替换练习,使用“拆双成单”和“组单成双”的方式进行练习,如:

让我们共创美好未来——让我们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跟同学共居一室——跟同学共同居住在一间卧室。

(二)动宾结构中的语义特征问题

看“跑/奔跑”这组例子:

跑(LE2:L16):Verb,to run,同学们有的在操场跑步……

奔跑(LI2:L12):Verb,run,向前奔跑,四处奔跑,到处奔跑,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

动词的双音节形式相对于动词单音节的形式,去掉了很多时空性的体现形式(如“-了、-过、-着”,重叠,及物性等),因此称之为“泛时空化”(冯胜利,2010③冯胜利.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J].中国语文,2010,(5).)。泛时空就是让动词的动作关掉它个体性和具体性的“体”标记,使之接近或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如:

积极的奔跑和高质量的传球,是赢球的保证。

“积极的奔跑”,不受时间、条件及方式的束缚,因为去掉了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以至于程度等标识动作的具体(形态)标志。V双正是由于具有这种“泛时空化”特征,使其搭配对象变得更为抽象和概念化,因此与无法V单进行自由替换。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汉语的V单动作性极强,而V双则具有较强的泛时空性,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感知这二者的主要差异,看V单的例子: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文章连续用了“戴、穿1、走、探、穿2、爬、攀、缩、倾”等9个单音节动词,将父亲的行为、动作展现得十分生动,充分表现出了汉语V单的动作性和具时空性。

再看V双的例子:

刘云山强调,各部门各单位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把深化整改工作紧紧抓在手上,认真落实本部门本单位的整改措施,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做到责任到位、整改到位。要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注重部门联动,坚持不懈打好整改攻坚战。要深刻认识到一些作风问题发生在基层但根子在上面,注意从第二批活动中听取群众反映,做到上下联动,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刘云山强调,深化整改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人民日报》2014年4月19日,刘云山在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文章通过多个V双的使用,使它们的动作性降低,去掉了动词的时空属性,具有了较强的泛时空性。

教师可以通过典型文章让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同义动词的搭配对象进行练习。以“挖/挖掘”一组为例,让学生先预测它们分别可以跟哪些词语搭配,在学生预测后,教师可以给出典型性对象进行引导,并判断学生是否搭配正确。如“挖”可以说“挖槽、挖坑、挖土、挖钱”等,这里的“槽、土、坑、钱”等都是具体的事物,而“挖掘”则不能说“*挖掘土坑、*挖掘土壤”等,与之搭配更多的则是“挖掘财富、挖掘潜力”这些时空性较差的名词。

(三)单双音动词的语法性质差异

看“爱/爱好”这组例子:

爱(E2:L14):Verb,to be fond of,to like,今天有NBA的比赛吗?我也爱看。

爱好(LE2:L20):Noun/Verb,hobby,to like,我的爱好是下棋/我也爱好运动。

在汉语教学中,我们会对一些V双标注名词的词性,而有些则没有标注,实际上V双名词化的范围远比我们标注的多。关于汉语动词成分的名词化,在较早的语言学研究中已有体现,如吕叔湘(1942①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85~87.、1952②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52:152.)、朱德熙(1985)③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5).、陈宁萍(1987)④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J].中国语文,1987,(5).等,冯胜利(2009b)则指出,“双音化是现代汉语动词变成名词或兼类词的必要条件和形式标记”⑤冯胜利.论汉语韵律的形态功能与句法演变的历史分期[A].历史语言学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王丽娟(2014)进一步证实了双音节韵律形态具有将动词名词化的功能⑥王丽娟.汉语两类[N的V]结构的韵律句法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14,(1).。也就是说,把V单变为相应的V双这一韵律手段,是将其变为名词的一个标志,如:

教材的编写——*教材的编

道路的修理——*道路的修

汉语的V单具有较强的动词性,而V双则可变形为[-V],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对比其使用上的差异,如:

讲故事——故事讲述——故事的讲述

在这三个短语中,前者有很强的动作性,而第三个则几乎抽象为了一个概念、事件,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V单→V双的变化。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特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学生做出不同的训练方式,如在中级阶段,可以使用“倒序体”对动词的使用进行变化,并引导理解其使用场合的改变和语体风格的变化⑦冯胜利.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J].中国语文,2010,(5).,如:

发奖状——奖状的颁发 选专业——专业的选择

看电影——电影的观看 演话剧——话剧的表演

请嘉宾——嘉宾的邀请 换美元——货币的兑换

同时也可以用介词引出对象,然后使用形式动词+V双的结构来进行表达,如:

我们要对社会加以改造。

学校对他的情况给予了详细说明。

我们将对案件展开认真调查

出版社将对教材进行编辑。①划线部分表示使用介词引出对象,加点词为形式动词,加粗部分为V双。

通过这些转换练习,一方面让学生了解V单和V双在形式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掌握更高级、书面的表达方式。

(四)单双音动词的语体属性差异

看“买/购买”这组例子:

买(LE1:L11):Verb,to buy,下午我去超市买点儿东西。

购买(LI1:L7):Verb,to purchase,to buy,购买商品,一个中国企业要购买一项外国技术。

这两个词的主要差别是语体上的差别,在教材中,作者也注意到了这点区别,特地选择了英语中buy和purchase两个词来进行注释,似乎可以解释清楚二者的区别,但是实际上,二者在语体上的诸多差别并不能用这两个英文对应词完全来阐明,举例来说,对于口语语体的单音节动词,不能用“和”进行连接,而书面语体的双音节动词则可以,如:

*他买和读了一本书。

他购买和阅读了一本名著。

另外,书面特征强的双音节动词常有“去时空性”的特征,如:

豪车的购买与维修都很昂贵。

*豪车的买与修都很贵。

在上面例句中,“豪车的购买与维修”变成了一个概念,而不再是一个具体的行为或动作,因此也无法用口语词汇替换。而这些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英语翻译所不能解决的。

在同义动词的辨析中,书面和口语的对立是使用较多的一项因素,很多教材、教员常使用“这个词是书面语”或“这个词比较口语”来阐释其特点,但在对留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在得到这些信息后,并不能完全了解这些词语的使用场合、对象和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在“书面/口语”的框架下,将其使用场合、对象等具体化,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该词应该在何时使用,下面是拟定的一些要素特征(见表2)。

表2 语体内部各要素的内容举例

教师在辨析词语时,如果能从“对象、场合、内容和态度”等4方面,抽出其中的典型要素为学生举例式说明,则比单纯的“口语/书面”的对立要直观得多,学生则通过对例句和典型场景的认知和记忆,辨明V单与V双在语体和使用上的差异。

上文以汉语的单双音节同义动词的教学为例,分别探讨了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运用韵律和语体的手段,从单双音节搭配、“泛时空性”与“具时空化”、双音节动词名词化和口语书面语的语体差异等方面,对这些词语进行辨析和教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韵律和语体及其相关因素,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一些词语的辨析和解释,韵律和语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能多从这两方面对词语进行学习,既可以做到简单明了,又可以使规则性加强,也便于找到合适的课堂训练方式。

四、结 语

在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研究中,语体和韵律是两个较为受到关注的对象,但如何将其理论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前人则较少有在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本文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以汉语的单双音节同义动词为切入点,以语体和韵律的相关研究理论为框架,探讨如何进行教学。研究结果发现,在汉语的单双音节同义动词的用法差异中,与韵律形态及语体相关的因素是一个重要部分,使用这些手段进行辨析的频次也较高,这说明,韵律和语体是汉语单双音节同义动词的主要差异,因此,在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我们建议教师在对词汇的语义、语用进行教学的同时,能更多地从韵律、语体的角度进行考虑,这样会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Prosody,style and grammar:A new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iation for Chinese verb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UO Jian-fei

(Advanced Chinese Training College,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When it comes to vocabulary instruction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priorities are always given to semantics,functions,pragmatic contexts,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words,etc.,but there are controversial views over the different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monosyllabic and disyllabic verbs in Chinese.From a new perspective of prosody,style and grammar,this paper gives an incisive analysis of monosyllabic and disyllabic verbs in Chinese and concludes that semantically compared with disyllabic verbs,monosyllabic verbs in Chinese have more clear temporal and spatial features;grammatically,disyllabic verbs cannot have monosyllabic objects but have the features of nouns;stylistically,the commonly-used monosyllabic verbs have more clear colloquial features than the corresponding disyllabic verbs.

prosody;style;TCSL;monosyllabic and disyllabic synonymous verbs

H195

: A

: 1672-1306(2015)01-0034-07

[责任编辑:张黎玲]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4YJC740083);北京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WYB020);北京语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13YBT05)。

骆健飞,男,天津人,北京语言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韵律句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等。

猜你喜欢
同义语体韵律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韵律之美——小黄村
偶感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