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不同发酵程度的台湾乌龙茶香气成分对比研究

2015-06-05 09:51吕世懂吴远双周降生贺宜龙孟庆雄
食品工业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山包乌龙茶香气

廉 明,吕世懂,吴远双,周降生,贺宜龙,王 晨,孟庆雄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三种不同发酵程度的台湾乌龙茶香气成分对比研究

廉 明,吕世懂,吴远双,周降生,贺宜龙,王 晨,孟庆雄*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3种不同发酵程度的台湾乌龙茶香气成分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三种乌龙茶之间香气成分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3种乌龙茶中共鉴定出香气成分72种,其中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茶香气成分较接近,但和东方美人茶之间差异较大;文山包种茶的香气成分主要是橙花叔醇、α-法呢烯、吲哚、茉莉内酯、顺-3-己烯醇苯甲酸酯、咖啡因、茉莉酮酸甲酯和β-紫罗酮等;冻顶乌龙茶的香气成分主要是α-法呢烯、橙花叔醇、吲哚、茉莉内酯、香叶醇、2,6,10,14-四甲基-十五烷、顺-3-己烯醇苯甲酸酯、咖啡因、β-紫罗酮、十六酸甲酯和香叶基丙酮等;而东方美人茶的香气成分主要是芳樟醇氧化物、橙花叔醇、十六酸、β-紫罗酮、芳樟醇、二氢猕猴桃内酯、咖啡因、香叶醇、己酸-3-己烯酯、香叶基丙酮、植酮和顺-3-己烯醇苯甲酸酯等。经对比发现,不同发酵程度的乌龙茶在香气成分上的相似和差异性可能与茶叶的加工工艺密切有关。

乌龙茶,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香气成分,发酵程度,气相色谱-质谱(GC-MS)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中独具特色的茶叶品类,主产于福建、广东和台湾[1]。乌龙茶的加工工艺是采摘具有一定成熟度茶树鲜叶,经晒青萎凋后多次摇青,然后高温杀青、揉捻(或包揉)、干燥而成[2]。其工艺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因此品质也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的甜醇味,又有绿茶的清花香,叶底素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香气馥郁芬芳,花香明显,滋味醇厚爽口[3]。虽然同属于半发酵乌龙茶,但由于茶树品种、制作工艺和各产地的地理环境都不一样,所以产品也各具有特色。

台湾种植茶叶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台湾的茶种是从福建引进种植的,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台湾乌龙茶的销量逐年增加,深受消费者喜爱[4]。台湾乌龙茶中以文山包种、冻顶乌龙和东方美人三种最为著名。其中文山包种茶发酵程度较轻,约20%左右,它的大部分成分也未氧化,所以风味比较趋近于绿茶;冻顶乌龙茶属于中度发酵茶,发酵程度在40%左右,其制作方法和文山包种类似,文山包种重清香,冻顶乌龙则以滋味醇厚、喉韵强劲、浓香见长,其间的差别在于焙火时间和团揉程度的不同。东方美人则是半发酵茶类中发酵程度最深的一种茶,一般的发酵度为60%,有些甚至多达75%~85%,各种特征更偏于红茶[5-6]。

茶叶的香气成分是反映茶叶品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茶叶品质的贡献率高达40%,因此对茶叶香气成分的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7]。目前,已有大量文献对福建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和广东乌龙茶(凤凰单枞)香气成分的报道研究[8-12],但对台湾乌龙茶的研究较少,同时对三种不同发酵程度的台湾乌龙茶香气成分的对比研究也还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三种不同发酵程度的台湾乌龙茶(文山包种、冻顶乌龙和东方美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HS-SPME/GC-MS法分析它们的香气成分,并比较它们之间香气成分上的差异性,以期为乌龙茶的生产和加工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文山包种茶为轻度发酵乌龙茶,发酵程度约20%,产于台湾省北部的台北市;冻顶乌龙茶为中度发酵乌龙茶,发酵程度约40%,产于台湾省南投县的鹿谷乡;东方美人茶为重度发酵乌龙茶,发酵程度约60%,产于台湾省新竹县峨嵋乡。三种乌龙茶均由台湾保兴国际有限公司提供,采摘标准为一芽两叶,生产年份均为2013年。正构烷烃混合标准品C6~C30美国AccuStandard公司。

7890A气相色谱-5975C质谱联用仪 美国Agilent公司;G6500转盘式自动进样器 美国CTC公司;Supelco固相微萃取装置,萃取纤维头为65μm PDMS/DVB 美国Supelco公司;BP210S电子分析天平 德国塞多利斯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顶空固相微萃取 使用前先将65μm PDMS/DVB萃取纤维在气相色谱进样口250℃老化60min。将茶叶样品用小型粉碎机粉碎,迅速称取每种茶样各2.00g装入20mL顶空瓶中,加入5mL烧沸的蒸馏水冲泡,立即密闭瓶口。自动进样器条件:80℃保持10 min,80℃吸附60min,解吸附3.5min[13-14]。

1.2.2 GC-MS方法 气相色谱条件:色谱柱为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进样口温度为250℃;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为1mL/min;不分流进样;程序升温:初始柱温为50℃,保持5min,以3℃/min升至210℃,保持3min,再以15℃/min升至230℃。

质谱条件:电离方式为EI,电子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为230℃,接口温度为280℃,电子倍增器电压为350V,质量扫描范围m/z为35~400,溶剂延迟时间为2.8min。

1.2.3 保留指数值测定 取正构烷烃混合标准品,按照1.2.2的条件进行GC-MS分析(进样量1μL),记录每个正构烷烃标准品出峰的保留时间,采用Kovats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计算公式来计算各组分的RI值:

式中,tx、tn和tn+1分别为被分析组分和碳原子数处于n和n+1之间的正构烷烃混合标准品(tn

1.2.4 数据分析 通过安捷伦MSD G1701EA E.02.00.493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将GC-MS分析得到的质谱数据在NIST 08.L标准谱库进行检索,然后将计算出来的RI值与文献中用HP-5MS柱测得的RI值进行比较[15-16],以质谱相似度和RI值接近度最高的化学结构为最佳鉴定结果,无法得到保留指数的仍以质谱匹配度为准。同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得到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组分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百分比,即萃取头上此种香气成分含量占萃取头上所吸附的化合物总量的百分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乌龙茶香气成分分析

按照上述分析条件,对3种台湾乌龙茶进行香气成分分析,得到各个样品的总离子流色谱图,见图1~图3,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文山包种茶中,共鉴定出香气成分54种,所鉴定出的香气物质含量占总提取物的92.61%;在冻顶乌龙茶中,共鉴定出香气成分51种,所鉴定出的香气物质含量占总提取物的93.21%;在东方美人茶中,共鉴定出香气成分62种,所鉴定出的香气物质含量占总提取物的94.81%。三种乌龙茶中所鉴定出来的化合物涵盖了有机化学分类中的醇类、碳氢化合物、醛类、酮类、酯类、酸类和含氮化合物等。

图1 文山包种茶香气成分总离子流色谱图Fig.1 GC-MS total ion chromatogram of aromatic components in the Pouchong tea

图2 冻顶乌龙茶香气成分总离子流色谱图Fig.2 GC-MS total ion chromatogram of aromatic components in the Dongding oolong tea

图3 东方美人茶香气成分总离子流色谱图Fig.3 GC-MS total ion chromatogram of aromatic components in the Oriental-beauty tea

2.1.1 醇类化合物 在3种乌龙茶中共鉴定出14种醇类化合物,大多数为萜烯醇类化合物,主要包括橙花叔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其中具有木香味和松子气味的α-杜松醇仅在发酵程度适中的冻顶乌龙和发酵程度较重的东方美人茶中检出;具有花香和木质香味的芳樟醇氧化物Ⅲ仅在文山包种和东方美人茶中检出;而具有青草气的顺-3-己烯-1-醇、具有清香似海棠花香气的α-松油醇和具有玫瑰花香味的橙花醇仅在发酵程度较重的东方美人茶中检出。呈玫瑰及苹果香气的橙花叔醇在三种乌龙茶中含量均较高,尤其是在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茶中。钟秋生等[17]在福建乌龙茶中也检测到了含量高达22.65%的橙花叔醇,但东方美人茶中含量仅为1.58%,并认为橙花叔醇是福建乌龙茶中最主要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在东方美人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醇、橙花醇、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和香叶醇含量较其它两种茶高,这些化合物在红茶中含量较高[18-20],并且香气活性值较高,是红茶中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其中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是构成大吉岭红茶麝香葡萄似香气的特征化合物[17]。因此,我们猜测,发酵程度较重的东方美人茶的香气特征较接近于全发酵的红茶。

2.1.2 碳氢化合物 在3种乌龙茶中共鉴定出17种碳氢化合物,大多数为饱和烃,不饱和烃仅鉴定出5种,其中饱和烃大多无气味,对茶香无多大贡献,不饱和烃则起着重要作用[21]。在17种碳氢化合物中,萘和十五烷仅在发酵程度较轻的文山包种茶中检出;邻异丙基苯、呈愉快新鲜橙子香气的D-柠檬烯和蒽仅在发酵程度较重的东方美人茶中检出;而具有柠檬清香味的α-香柠檬烯仅在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茶中检出,且含量相对较高。另外,α-法呢烯在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茶中含量分别高达14.29%和19.30%,而在东方美人茶中仅为1.00%。α-法呢烯可能是橙花叔醇脱水产生的[22],具有典型的清香和萜香。我们猜测,东方美人茶较重的发酵程度,导致了α-法呢烯的含量大大降低,从而使得它的香型和其它两种乌龙茶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形成了东方美人茶独具特色的香气类型。

2.1.3 醛类和酮类化合物 在3种乌龙茶中共鉴定出5种醛类化合物,其中具有苦杏仁气味的苯甲醛和2-丁基-2-辛烯醛仅在发酵程度较重的东方美人茶中检出,具有强烈风信子香气的苯乙醛仅在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茶中检出;而具有藏红花香味的藏红花醛仅在冻顶乌龙和东方美人茶中检出。同时,在3种乌龙茶中共鉴定出12种酮类化合物,其中具有水果香味的2-庚酮、(E,E)-3,5-辛二烯-2-酮、6,10-二甲基-2-十一酮、4-(2,6,6-三甲基-1,3-环己二烯基)-丁-3-烯-2-酮和法尼基丙酮仅在发酵程度较重的东方美人茶中检出;具有水果香气和新鲜清香香气的6-甲基-5-庚烯-2-酮仅在文山包种和东方美人茶中检出。我们发现,在东方美人茶中,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含量均较其它两种发酵程度稍轻的乌龙茶中高,这些化合物是醇的氧化产物,是茶叶加工过程中酶促氧化反应的产物[3],它们的形成可能与乌龙茶较重的发酵程度有关,估计对东方美人茶香气贡献较大。

2.1.4 酯类化合物 酯类化合物是乌龙茶中一类重要的香气成分,在3种乌龙茶中共鉴定出14种酯类化合物,其中具有花果香味的苯甲酸苄酯和具有茉莉花香味的茉莉酮酸甲酯仅在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茶中检出,且茉莉酮酸甲酯含量较高;具有冬青油草药气味的水杨酸甲酯在东方美人茶中含量较其它两种茶高,Wang等[23]认为,随着发酵程度的加重,会导致水杨酸甲酯含量增加,我们的结论也与这一猜测相吻合。具有苹果和菠萝香味的己酸异戊酯和具有蜂蜜似香味的己酸苯乙酯仅在发酵程度较轻的文山包种茶中检出,这两种物质估计对文山包种茶的特殊香型有重要的贡献作用。另外,具有强烈弥散性水果香味的己酸-3-己烯酯、具有果香和皂样香韵的己酸-2-己烯酯、具有生水果和豆香味的己酸己酯和顺-3-己烯醇苯甲酸酯在3种乌龙茶中含量均较高,尤其是在东方美人茶中,这些物质估计对乌龙茶的特殊花果香有重要的贡献作用。而对于十六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亚麻酸甲酯,它们是由一些高级脂肪酸和低级醇脱水缩合而成,这些化合物挥发性差且无气味,对茶叶香气贡献不大。

2.1.5 含氮和内酯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中主要是咖啡因和吲哚,其中咖啡因对茶叶香气无多大贡献,具有茉莉似花香的吲哚在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茶中含量较高,但在发酵程度较重的东方美人茶中含量非常低,这种物质随着发酵程度的加重,含量会急剧降低[1]。在内酯类化合物中,具有果香和茉莉花香的茉莉内酯仅在文山包种茶和冻顶乌龙茶中检出,但带有香豆素气息的二氢猕猴桃内酯仅在东方美人茶中检出,这些化合物各自赋予了茶叶独有的气味。而酸类、呋喃和酚类化合物在3种乌龙茶中含量均较低,这里就不做说明。

表1 3种不同的台湾乌龙茶香气成分分析结果Table1 GC-MS analysis results of aromatic components in the three kinds of Taiwan oolong tea

2.2 三种乌龙茶茶香气组分对比分析

通过表1可以发现,三种乌龙茶在香气组成及含量上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发酵程度较轻的文山包种和发酵程度中等的冻顶乌龙茶在香气组成上差异不大,很多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呈现出一些相似性,但这两种乌龙茶和发酵程度较重的东方美人茶在香气含量及组成上差异均较大。三种不同发酵程度的台湾乌龙茶香气成分相对含量比较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茶均以醇类、碳氢、酯类和含氮化合物为主,其中冻顶乌龙茶中碳氢化合物含量比文山包种茶中高,而文山包种茶中含氮化合物含量比冻顶乌龙茶中高。东方美人茶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酯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含量均高于其它两种茶,但碳氢和含氮化合物含量则低于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茶。三种乌龙茶中酸类、酚类、醛类、内酯类和呋喃类化合物含量均较低。

续表

图4 三种乌龙茶香气组分对比图Fig.4 Comparison of aromatic compounds in the three kinds of oolong tea

注:香气化合物根据它们所属的不同类别进行编号和排列,其中1-14号为醇类化合物,15-31号为碳氢化合物,32-36号为醛类化合物,37-48号为酮类化合物,49-62号为酯类化合物,63号为酸类化合物,64-66号为酯类化合物,67-68号为酚类化合物,69-71号为含氮化合物,72号为呋喃化合物;“-”表示未检出。台湾乌龙茶主要是从福建引进种植的,我们结合文献发现[1,17],发酵程度类似的两个地方的乌龙茶在香气成分及香气特征上是很类似的,比如文山包种和铁观音等,说明发酵程度对乌龙茶香气特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发酵程度的加重导致了茶叶内含物在酶促作用下发生了氧化,导致一些香气成分在含量上的增减,形成了重度发酵茶类似于红茶的香气特征。在本研究中,尽管冻顶乌龙茶的发酵程度比文山包种茶重,但两种茶的香气成分含量及特征较类似,这可能与两种茶具有类似的品种和制作方法有关,同时,中等发酵可能导致大部分茶叶内含成分氧化还未充分,致使它们呈现了类似的香气特征。在后续研究中,还应该进一步综合多种提取方法对乌龙茶香气成分进行研究;同时,应进一步加大茶叶样本数量,结合化学计量学手段,对多个产地及同一产地不同发酵程度的乌龙茶进行更为详细的统计学分析,进一步探索乌龙茶在地域及工艺上的香气差别,为乌龙茶的生产加工及质量控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法对3种不同发酵程度的台湾乌龙茶香气成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在三种乌龙茶中分别鉴定出香气成分54、51和62种,其中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茶的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碳氢、酯类和含氮化合物为主,而东方美人茶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酯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通过对比发现,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茶在香气成分上较接近,但它们和东方美人茶香气成分差异较大。发酵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三种乌龙茶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其中发酵程度较轻和发酵程度适中的乌龙茶中橙花叔醇、α-法呢烯、茉莉内酯、吲哚等含量较高,构成了它们的特征性香气成分;而发酵程度较重的东方美人茶中,酯类、醛类和酮类等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这些物质在全发酵的红茶中含量也较高,从而使得东方美人茶的香气特征更接近于红茶。三种不同发酵程度的乌龙茶在香气组成及含量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与它们之间的生产工艺密切相关,其中发酵程度的加重,会使乌龙茶在香气组成及类型上呈现出一些特殊性。总之,本研究通过对三种不同发酵程度乌龙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可以提高乌龙茶的经济附加值,为乌龙茶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香气形成机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1]吕世懂,吴远双,姜玉芳,等.不同产区乌龙茶香气特征及差异分析[J].食品科学,2014,35(2):146-153.

[2]郭雅玲,赖凌凌. 闽南乌龙茶加工工艺研究进展[J].热带作物学报,2012,33(6):1142-1147.

[3]梁月荣. 现代茶业全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64-266.

[4]苏兴茂. 中国乌龙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324-330.

[5]于萧,赵宁. 乌龙茶鉴赏与冲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51-54.

[6]陈宗懋. 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70-272.

[7]刘晓慧,张丽霞,王日为,等.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黄茶香气成分[J].食品科学,2010,31(16):239-243.

[8]王飞权,赵升云,洪永聪,等.不同采摘标准和做青强度对乌龙茶的生化成分变化和品质的影响[J].武夷学院学报,2012,31(2):53-59.

[9]钟秋生,陈常颂,游小妹,等.不同做青环境对丹桂秋季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0,25(4):468-474.

[10]张凌云,张燕忠,叶汉钟.采摘时期对重发酵单丛茶香气及理化品质影响研究[J].茶叶科学,2007,27(3):236-242.

[11]Lin J,Zhang P,Pan Z,etal. Discrimination of oolong tea(Camelliasinensis)varieties based on feature extraction and selection from aromatic profiles analysed by HS-SPME/GC-MS[J]. Food Chemistry,2013,141(1):259-265.

[12]Ma C,Tan C,Li W,et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different aroma compounds between conventional and freeze dried Wuyi rock tea(Dangui)using 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J].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2013,19(5):805-811.

[13]Lv S,Wu Y,Li C,et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u-erh and Fuzhuan teas by fully automatic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chemometric method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4,62(8):1810-1818.

[14]Lv S,Wu Y,Zhou J,etal. Analysis of aroma components of dark teas from five different production regions by fully automatic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Journal of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2014,6(1):246-253.

[15]Lin J,Dai Y,Guo Y,etal. Volatile profile analysis and quality prediction of Longjing tea(Camelliasinensis)by HS-SPME/GC-MS[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2012,13(12):972-980.

[16]Leffingwell J C,Alford E D,Leffingwell D. Aroma constituents of a supercritical CO2extract of kentucky dark fire-cured tobacco[J]. Leffingwell Reports,2013,5:1-21.

[17]钟秋生,吕海鹏,林智,等. 东方美人茶和铁观音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J]. 食品科学,2009(8):182-186.

[18]Yang Z,Baldermann S,Watanabe N. Recent studies of the volatile compounds in tea[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3,53(2):585-599.

[19]Schuh C,Schieberle P.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key aroma compounds in the beverage prepared from Darjeeling black tea: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tea leaves and infusio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6,54(3):916-924.

[20]Pang X,Qin Z,Zhao L,etal. Development of regression model to differentiate quality of black tea(Dianhong):correlate aroma properties with instrumental data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12,47(11):2372-2379.

[21]Alasalvar C,Topal B,Serpen A,etal. Flavor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 grades of black tea produced in Turkey[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2,60(25):6323-6332.

[22]张方舟,陈荣冰,李元钦,等.不同湿度做青环境对乌龙茶香气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1999,14(4):34-37.

[23]Wang L,Lee J,Chung J,etal. Discrimination of tea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fermentation by SPME-GC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volatile flavour compounds[J]. Food Chemistry,2008,109(1):196-206.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roma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kindsof Taiwan oolong tea from different fermentation degree

LIAN Ming,LV Shi-dong,WU Yuan-shuang,ZHOU Jiang-sheng,HE Yi-long,WANG Chen,MENG Qing-xiong*

(Faculty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

The aroma components of three kinds of Taiwan oolong tea from different fermentation degree were extracted by fully automated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and ide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Comparison of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btained was carried out on the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of aroma compounds.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otal 72 aroma constituents were identified,among Pouchong tea and Dongding oolong tea had smaller difference,but there were many differences with oriental-beauty tea. The major aromatic components in Pouchong tea were nerolidol,α-farnesene,indole,jasmine lactone,cis-3-hexenyl benzoate,caffeine,methyl jasmonate,and β-ionone;the major aromatic components in Dongding oolong tea were α-farnesene,nerolidol,indole,jasmine lactone,geraniol,2,6,10,14-tetramethyl-pentadecane,cis-3-hexenyl benzoate,caffeine,β-ionone,methyl hexadecanoate and geranyl acetone;while the major aromatic components in Oriental-beauty tea were linalool oxides,nerolidol,hexadecylic acid,β-ionone,linalool,dihydroactinidiolide,caffeine,geraniol,hexanoic acid-3-hexene ester,geranylacetone,phytone,cis-3-hexenyl benzoate,etc. In comparison,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aroma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of three kinds of Taiwan oolong tea may be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and fermentation degree.

oolong tea;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aromatic components;fermentation degre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2014-05-06

廉明(1987-),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茶叶功效机制及化学组学。

*通讯作者:孟庆雄(1972-),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960);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ZC054)。

TS207.3

A

1002-0306(2015)03-0297-06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03.054

猜你喜欢
山包乌龙茶香气
春日香气
香气锁定狙击心中的他
乌龙茶秋季采摘时期调节技术研究
感恩大山包
大山包抒怀(组诗)
与生活自然为伍的夏日香气
大山包让美丽永恒
近年乌龙茶做青工艺的发展研究
乌龙茶连续自动化初制生产线的现状与展望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