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2015-06-05 09:51李艳兰王小桃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养金钱经历

李艳兰,王小桃

(1.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2.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李艳兰1,王小桃2

(1.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2.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采用大学生价值观量表对195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和417名普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在金钱物质、荣誉地位、友谊爱情、合格公民、贡献国家、人类福祉上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而在舆论从众上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②亲子分离时的年龄、留守时间、联系频率、监护人不同教养方式均会对留守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留守经历;大学生;价值观

一、问题的提出

价值观是人们在目标确立、手段选择、规则遵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观念[1]。这种观念对个体行为起着描述、解释、预测和导向的作用。家庭作为社会单位的细胞,与个体有着直接、稳定、持久的现实联系与心理联系,最早承担塑造价值观的功能,在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的结构、经济水平、教育、气氛、亲子关系、父母素质等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家庭生活。家庭生活通过家庭教育、情感支持和父母示范效应等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2]。孩子也通过对父母的观察、模仿并内化等方式获得经验,逐步形成与父母类似或被期待的价值观。

王进鑫在探讨家庭对青春期性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中发现,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的孩子性道德价值观最健康。夫妻关系越平等、亲子关系越好、父母文化水平越高,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越良好[3]。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影响个体生命价值观的形成。李丹等指出:父母对儿子的管教与关心,对儿子生命价值观起促进作用;父亲离世与母亲过度关心女儿会抑制女儿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的形成[4]。任波等认为:良好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大学生积极生命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5]。陈强对初中生的研究发现:在亲密度高、情感联系强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在情感联系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价值观[6]。连福鑫等在对聋人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父母情感温暖的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助于聋人大学生形成正向的价值观体系;而且,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7]。

留守儿童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长期缺位、监管不力,导致孩子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缺乏有效引导。李佳圣指出,留守儿童人生观深受父母打工行为影响,形成了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他们道德价值观错位,社会公德意识偏低,诚信意识不强[8]。王平等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研究证实,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婚恋价值观有积极影响。这些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较为理性,更符合社会的期待,这在女生身上更为明显[9]。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曾经的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当前价值观的影响,旨在为留守儿童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3所全日制本科院校71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获有效问卷685份,有效回收率为95.7%。本研究中,16岁前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学习超过6个月,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195人符合这一条件,平均年龄20.27岁。其中:男生111人,女生84人;文史类55人,理工类140人;大一73人,大二40人,大三63人,大四19人;独生子女29人,非独生子女165人,1人缺少此项信息。考虑到有的学生在童年期有被父母送到外地抚养、上学的经历,他们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一样都有过亲子分离经历,为了排除这些数据的干扰,本研究中普通大学生剔除了这部分人。因此,普通大学生是指16岁前未曾有过与父母分离6个月以上经历的人,417人符合这一标准。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大学生价值观量表》[10]为主要研究工具,此量表由辛志勇编制,84个条目,1~6记分,得分越高,说明个体越持有此类价值观。量表由目标价值观、工具价值观、规则价值观三个大的维度构成。目标价值观包括个人性目标、社会性目标和超然性目标。每一种目标价值观又分若干次一级因子。工具价值观包括知识努力取向、智慧机遇取向、人格品质取向。规则价值观包括法律规范取向、舆论从众取向、道德良心取向。量表各维度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61~0.86。模型整体拟合指标GFI、CFI、NFI、AGFI、TLI均在0.7以上,RMSEA为0.044,结构效度良好。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指导语,在统一时间内完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主要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1.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价值观差异比较

对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金钱物质、荣誉地位、友谊爱情、合格公民、贡献国家、人类福祉上,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而在舆论从众上,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其他因子得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n为样本数,下同。

表1 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价值观差异比较

2.开始留守年龄与留守大学生价值观差异比较

将孩子开始留守年龄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0~6岁,7~12岁,13~16岁。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留守组价值观差异。结果显示:在金钱物质、友谊爱情、知识努力、人格品质上,开始留守年龄主效应显著。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在金钱物质上,7~12岁组、13~16岁组得分显著高于0~6岁组;在友谊爱情、知识努力上, 0~6岁组、7~12岁组得分显著高于13~16岁组;在人格品质上,7~12岁组得分显著高于13~16岁组。结果见表2。

3.留守时间长短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价值观差异比较

将留守时间长短划分为三个时间段:2年及以下,3~7年,8年及以上。结果显示:在金钱物质、荣誉地位、合格公民、回归自然、贡献国家、智慧机遇、法律规范、道德良心上留守时间长短主效应显著。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在金钱物质、荣誉地位、智慧机遇上,分离3~7年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组;在合格公民、回归自然、贡献国家、人格品质、法律规范、道德良心上,分离8年及以上组得分显著高于分离2年及以下组。结果见表3。

表2 开始留守年龄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价值观差异比较

表3 留守时间长短与大学生价值观差异比较

4.联系频率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价值观差异比较

将留守期间亲子联系频率分为三种类型:每周至少1次,每月至少1次,每月不足1次。有18人缺少此项信息。结果显示:在金钱物质、荣誉地位、友谊爱情、贡献国家、人类福祉、知识努力上,联系频率主效应显著。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上述6种价值观,与父母每周至少联系1次组得分显著高于每月至少与父母联系1次组。结果见表4。

5.监护人教养方式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价值观差异比较

将监护人教养方式分为溺爱型、放任型、严厉型、民主型4种类型,有5人缺少此项信息。结果显示:在金钱物质、工作成就、荣誉地位、婚姻家庭、人格品质、道德良心上,监护人教养方式主效应显著。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在金钱物质、工作成就上,溺爱型得分显著高于放任型、民主型;在荣誉地位上,溺爱型得分显著高于放任型、民主型,严厉型得分显著高于民主型;在婚姻家庭、人格品质上,溺爱型得分显著高于放任型、严厉型;在贡献国家上,民主型得分显著高于溺爱型;在道德良心上,放任型、严厉型、民主型得分显著高于溺爱型。结果见表5。

表4 联系频率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价值观差异比较

表5 监护人教养方式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价值观差异比较

四、分析与讨论

1.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价值观特点

个体价值观是在各种主客观因素作用下,在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内化的结果。个体的成长经历在其价值观上打上深深的烙印。本研究证实,除舆论从众因子外,普通大学生的目标价值观、工具价值观、规则价值观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尤其在金钱物质、荣誉地位、友谊爱情、合格公民、贡献国家、人类福祉上,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说明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重大影响。在目标价值观中:两类学生的超然性目标、社会性目标各因子均数均超过中值3.5,具有较高的水平;而个人性目标中金钱物质、荣誉地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说明两类大学生在人生追求中注重社会福祉、人伦情感,而不是金钱至上。通过什么手段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差异不显著,他们均强调人格品质、知识努力、智慧机遇在实现人生价值中的重要性。在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来实现目标价值上,两组大学生在“舆论从众”上得分有显著差异。有意思的是,这是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16个因子中唯一高于普通大学生的。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更倾向把社会舆论与大众标准作为自己确定目标和选择实现目标手段的依据。

2.分离年龄、留守时间与联系频率对留守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多个研究证实,父母外出时孩子年龄越小、分离时间越长、联系频率越少,对儿童的负面影响越大[11-12]。而本研究发现,分离时间、分离年龄、联系频率对留守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较为复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工作成就、自身修为、婚姻家庭、舆论从众上主效应均不显著。这表明亲子分离时孩子年龄大小、分离时间长短、联系频率对留守大学生这些方面的影响不大。但开始留守年龄对大学生金钱物质、友谊爱情、知识努力、人格品质有显著影响。留守年龄越大,个体对金钱的追求越强烈;留守年龄越小,越重视友谊爱情和知识努力。7~12岁开始留守的学生更重视人格品质在实现价值观中的作用。已有研究证实,价值观萌发于少年时期,形成于青年时期[13]。7~12岁、13~16岁的个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需要亲人的有效引导。此时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他们对金钱物质的渴望高于其他年龄组。按照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服从权威来获得基本的道德意识。因此,年龄越小的孩子越盲从,越容易塑造成人所需要的各种品质。13~16岁的个体处于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中。他们叛逆,不盲目顺从,会思考,但其自我判断能力十分有限,对友谊爱情、人格品质,对通过自身努力追求成功会有矛盾的心态,影响了相应的价值观。

留守时间长短在金钱物质、荣誉地位、合格公民、回归自然、贡献国家、智慧机遇、法律规范、道德良心上主效应显著。将留守时间8年及以上者与2年及以内者比较,他们更注重超然性目标与社会性目标的追求,在实现目标中更遵守法律规范、道德良心的规则,更希望通过人格品质去实现个人价值。这一结果并不能说明父母外出务工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孩子积极价值观的形成,而应更多关注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一方面获得过身边许多人的无私帮助,另一方面要学会生活自理、学会人情世故、学会理解父母与他人、学会处理各类问题、学会自律。这些都可能影响到其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还应注意到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他们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考上大学,或许身上还存在一些积极品质,或者有某些保护性因素在发挥作用。

亲子之间联系越密切,父母越容易注意到孩子的种种变化,对孩子的影响越大。父母与孩子聊得最多的一是安全,二是学习[14]。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文化素质不高,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或许还有过一些不公平经历。他们会以自己和周围人的经历来劝告孩子要通过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甚至家族的命运,要多赚钱、发大财,获得大家的认同与尊敬,借助朋友之力获得发展的机会。这或许是造成与父母每周至少联系1次组在金钱物质、荣誉地位、友谊爱情、贡献国家、人类福祉、知识努力上高于每月至少与父母联系1次组的原因之一。

3.监护人教养方式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大量研究证实,家庭教养方式的风格差异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具有不同的交往方式,对家庭成员的观念、情感产生不同的影响,个体在价值观上也会有所不同[15]。留守期间寄养在临时家庭中,监护人的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留守儿童监管方式主要有祖辈监护型、单亲监护型、亲朋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等类型[16],其中隔代监管是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本次调查发现,监护类型及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对留守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显著,但教养方式对目标价值观、工具价值观、规则价值观的影响较大。持溺爱型教养方式的监护人以祖辈居多。他们文化水平不高,经济水平较差。他们高度关注孩子,娇宠孩子,竭力满足孩子的种种要求,较少对孩子行为作出要求,在言语行为中常常表露出对金钱物质、工作成就、荣誉地位的渴望,对做好人、做受人尊重的人的向往。这些有意无意的说教与行为表现均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同时,留守儿童在体会到祖辈的关心与温暖中,对婚姻、家庭的依恋与向往程度也要高于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严厉型教养方式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对孩子要求严厉,往往提出较高的行为要求,干涉、拒绝、否定、惩罚孩子,很少倾听孩子的意见和心声,孩子难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这种教养方式容易造成孩子依赖、顺从、恐惧、情感冷漠等心理。他们往往把讨好他人,获得他人的肯定与奖励,满足他人期待作为生活的主要目标,而忽视家庭、婚姻幸福与美满的追求。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该怎么监护这些孩子对诸多留守儿童监护人来说是个头疼的问题。有的人甚至有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他们较少采取严格的态度约束和管教孩子,较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层面的需求,而是更多关注孩子的安全与生活起居,对孩子的行为多采取放任不管或认可的态度。父母的“不在场”会给孩子造成爱的缺失,如果此时监护人再不闻不问,对孩子放任不管,孩子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与情感温暖,必将影响孩子对婚姻家庭的看法和对人格品质的追求。民主型的家庭对孩子温暖、尊重、关心、接纳、理解。但在临时家庭中,能给孩子有效的民主型监管的并不多,更为普遍的是一种介于放任与民主之间的过渡型。

五、结 论

(1)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除舆论从众因子外,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目标价值观、工具价值观、规则价值观各因子得分均低于普通大学生。

(2)留守年龄越大,个体对金钱物质的追求越强烈;留守年龄越小,个体越重视友谊、爱情和知识努力。

(3)留守时间8年及以上的大学生更注重超然性目标与社会性目标的追求,在实现目标中更遵守法律规范、道德良心的规则,通过人格品质去实现个人价值。

(4)亲子之间联系越密切,在金钱物质、荣誉地位、友谊爱情、贡献国家、人类福祉、知识努力上追求更强烈。

(5)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在金钱物质、工作成就、荣誉地位、婚姻家庭、人格品质上要高于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在道德良心上低于其他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放任型与民主型教养方式对价值观的影响较为相似。

[1]辛志勇,金盛华.大学生的价值观概念与价值观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85- 92.

[2]翟春,宋成.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680- 683.

[3]王进鑫.家庭对青春期性道德价值观影响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2(4):185- 188.

[4]李丹,宋静媛,李朝英,等.亲子关系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影响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778 -2780.

[5]任波,高健,马冲.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关系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6(1):93- 96.

[6]陈强.初中生家庭功能类型与其价值观形成的关系探讨[J].应用心理学,2009,15(1):67-72.

[7]连福鑫,管姗姗.父母教养方式与聋人大学生价值观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6):20- 24.

[8]李佳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于鄂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J].教育探索,2011 (12):112-113.

[9]王平,徐礼平.儿童期留守经历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影响[J].新余学院学报,2011,16(1):115- 118.

[10]辛志勇.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37- 71.

[11]凌辉,张建人,易艳,等.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 20(5):674- 678.

[12]祝亚丽,张宁.亲子分离经历医学生防御机制和心理健康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2):244- 245.

[13]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31- 233.

[14]雷万鹏,杨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判断与政策选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2):24- 29.

[15]寇彧.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22(1):55-60.

[16]吕吉,刘亮.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59- 62.

【责任编辑 刘晓鸥】

Influence of Left-behind Experience on College Students’Values

Li Yanlan1,Wang Xiaotao2
(1.College of Normal Education,Yichun University,Yichun 336000,China;2.Institute of Psychology,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China)

One hundred and ninety-five students who had left-behind experience and 417 college students who hadn’t this experience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values questionnaire for college students.The results show:①Compared to those who had no left-behind experience,the students who had left-behind experience had lower score in money and materials,fame and social position, friendship and love,qualified citizen,contributions to the state and happiness of human beings,but higher score in public opinion;②The age and time of parent-child separation,frequency of contact, parenting styles of the guardian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values.

left-behind experience;college students;values

B 844.2

A

2095-5464(2015)05-0658-06

2015- 06- 12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4JY36)。

李艳兰(1967-),女,江西丰城人,宜春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教养金钱经历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再婚老人如何走出金钱的“心结”?
比金钱更值钱的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教养方程式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二则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