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学概论

2015-06-05 00:48边元
青少年日记 2015年5期
关键词:袁老扎根应用文

边元

(上接第四期)

第六节“日记课题树”及其运用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的今天,日记已单非一种文章(应用文)样式,它已历史地形成了一种日记文化。如今它丰富而多样,已由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满足人们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我的挚友、天津学人袁爽之老人是一位非常善于独立思考的学者。他对日记的学习、写作与研究已经焚膏继晷多年,对日记进行了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他认为把日记分成许多课题来一一进行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于是乎他亲自构思设计了一张日记树状图。它示意日记好比一颗根深、枝密、叶茂、花繁、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形象地展示日记单非一种文章(应用文)样式,而是历史地形成了一种日记文化,日记树状图是利用日记树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分出枝杈来表示日记这一事物发展的层次性、复杂性、多级性、和可能性的方法。我看后觉得他的这一构想颇为新颖独特。为今后对日记进一步深入研讨其写作与发展规律,为了更好地构建日记学这一新兴学科体系,袁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治学有方,成绩斐然可观。

从形象思维的角度看,作者运用比拟这一修辞手法,把日记当做“树”来研究,意蕴丰富,令人遐想连篇,深受启迪。大树根系土壤,深深地扎根于土壤之中的树默默地生发根须,把嫩芽生长成宽大的树叶,绿树成荫。树的根深才能枝繁叶茂。土壤能生长树木,离开了土壤,树木就无法存活。日记根系生活,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日记是生活的实录,生活是日记写作的源泉,日记产生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此日记写作一定要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里,离开了现实生活的土壤,是写不出真实感人的好日记的。我认为袁老把日记比作“树”,在相互比拟的事物之间是有着某点近似之处的,可以充分表现事物的特征和意义,效果比平铺直叙来得生动而巧妙。

作者凭借客观事物(树),来表达自己对日记的主观感情,袁老运用比拟这一修辞手法,不仅在于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日记)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在于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感情。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日记树结构图”阐明日记是一个文化系统,有很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日益发展、扩大;日记文化是一个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部分功能之和应大于整体功能(1+1>2),涵盖了日记这一文化现象与对日记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架构日记的产生、发展、嬗变、过去和现在的轨迹与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继承传统与创新等有研讨不完的日记话题。日记文化,划分为日记文化现象与日记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两大子系统,分为两大部分。日记文化现象,又可划分为,现实应用文型日记,虚构创作的日记文学,日记文艺与日记活动三个子系统,三个组成部分。日记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又可分为:日记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日记的试验、实验与实践应用的研究;日记的发展变化与未来的趋势分析探讨;日记与相关学科之间关系的研究;四个子系统,四个组成部分。

(未完待续)

更正声明:

2015年2期目录页中“57 教学日记一则/张彩衡”应改为“57 日记学概论/杭世金”。内文57页第一段第二行中“中学日记教学成绩显著的”出现两次,应删去“中学日记教学成绩显著的”这11个字。

猜你喜欢
袁老扎根应用文
袁老,我们想您了!
我为袁隆平做雕像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关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扎根故土 带头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