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2015-06-06 10:45向晓秋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4期
关键词:垫江走转改垫江县

□向晓秋 汤 涛

(垫江日报社,重庆 垫江 408300)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向晓秋 汤 涛

(垫江日报社,重庆 垫江 408300)

从2011年7月起,重庆市垫江日报社全体新闻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走进基层、深入农村、来到田间地头,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实践活动。他们把笔头和镜头对准基层群众,反映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了社会和谐。

几年来,该社全体新闻工作者采写了一大批裹着泥土芳香、带着真情实感的新闻稿件,全方位报道农村新面貌、农民新生活、火热生产劳动场景,在为新农村新生活欢呼的同时,也为报纸增添了活力。

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体验群众生活,历练工作作风

在“走转改”活动中,垫江日报社全体新闻工作者带着对农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群众生产生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全体新闻工作者通过走基层,丰富了人生经历,历练了工作作风,积累了不少基层采访报道的经验。

酷暑七月,记者吴平与残疾人于云深一起来到甘蔗地里锄草。高温天气,吴平大汗淋漓,挥汗如雨,裸露的脚和手被蔗叶划出了一道道的口子,他仍然坚持着。一天的劳动,让他非常感慨:“残疾人于云深种植甘蔗带领村民致富,我被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记者张泽梅来到杠家镇临江村,与村民吕学琼一起给猪喂食,还来到地里掰玉米,一边劳动一边体验农村生活的快乐。晚上她住在吕学琼家,度过了难忘的一个夜晚。

记者邱成泉来到曹回镇马竺村,与村民章华荣一同为水稻扬花授粉;记者洪湘惠来到永平镇金光村野鸭养殖基地,与村民们一同喂鸭子;记者刘云海来到桂溪镇龙凤村花椒种植基地,与村民们一起采摘花椒……

“农村是所历练人生的大学校!”走在四通八达的村级水泥便道上,看到一幢幢林立的楼房,闻着田野里清新的气息,听着村民们朴实的话语,记者们在采访中深刻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给村民们的生活、劳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挖掘身边典型,传递社会正能量

垫江日报社全体新闻工作者坚持深入基层,走入群众中间,及时发现、挖掘群众身边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全方位报道百姓真实的生活、生存状态,用典型事例感染人,用健康向上的内容鼓舞人,在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的同时,提升了报纸影响力和吸引力。

罗盛雄是沙河乡卫生院院长,为了方便山区老百姓看病,他在山区医院坚守了34年,而今身患尿毒症,仍拒绝到县城工作。记者吴平得知线索后,立即对他进行采访,写出了长篇通讯《为了群众就医,罗盛雄坚守山区34年》。

《垫江日报》刊发该文后,《重庆日报》也及时作了报道。罗盛雄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巴山渝水,很多人慕名而来学习。吴平还多次深入沙河乡,以及罗盛雄工作过的大石乡,采访罗盛雄的邻居、同事、病人等,写出了他背后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罗盛雄的感人事迹吸引了人民网、新华网、华龙网、《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重庆时报》等10多家媒体记者的眼光。在各大媒体的宣传下,罗盛雄不但成为“重庆好人”,还成为2013年垫江的第一个“中国好人”候选人。

80岁高龄的正师职退伍军人邬建乔是垫江县人。退休10多年来,邬建乔带着对家乡的浓浓深情,多次返乡,用脚板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手中的镜头记录家乡逝去的历史、成长的变迁,拍摄了大量有关垫江的优秀作品。

为了报道邬建乔的事迹,梁欢、吴平等记者跟随他一起来到野外,爬山、涉水、走田间地头、看村寨院落,拍摄田园风光、农村古居和风土人情,了解邬建乔的野外工作状态。在《垫江日报》的长期关注下,他成为“重庆好人”和“中国好人”候选人。

在走基层活动中,垫江日报社全体新闻工作者先后采访报道了群众身边的一大批普通而又感人的先进典型人物:舍身救火的吴邦彬、帮助残疾兄弟的刘向坤、情系山区孩子的易正维、扎根农村39年的乡村老师陈毓发、十余年走湾串户拍家乡美景不记报酬的邬建乔、坚守山区34年为老百姓看病的罗盛雄、10年挖山修路不止的当代“愚公”邓正书……

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的挖掘和宣传报道,传递了正能量,弘扬了社会正气,引领了社会新风尚。

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怀着满腔热情,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党报不但要成为党的喉舌,及时发布党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反映百姓呼声愿望,反映百姓冷暖,为百姓解忧、解愁、解难。

在“走转改”活动中,垫江日报社新闻工作者们怀着满腔热情,一边深入基层“抓活鱼”,一边尽自己的最大所能,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记者洪湘惠在农村基层采访中,得知垫江县栽种的10万余亩白柚绝大部分不结果,果农大量毁树的消息后,采写了《垫江白柚产业路在何方?》的调查文章,得到了当地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垫江县政府召开专题会,研究垫江白柚产业发展问题。目前,垫江县多数白柚实施了高枝嫁接,果树实现了丰产丰收,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路子。

2013年9月,记者梁欢、吴平了解到桂溪镇78岁的老奶奶曾宪华靠捡垃圾,为毫无血缘关系的身患脑肿瘤的“孙女”李霞治病的感人故事。他们对曾宪华、李霞婆孙的不幸遭遇作了全面的报道。报道很快引起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大家踊跃捐款7万多元。垫江县中医院还为李霞免费治疗,成功地切除了脑内囊,现在她又重新回到了校园。

爱心人士的义举也感动了李霞,她把自己治病剩下的2.6万元爱心捐款又转交给县红十字会,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一篇来自基层的报道,不但点燃了李霞生命的希望,而且让温暖传递,让爱心得以延续。

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通过《垫江日报》呼吁、牵线搭桥,帮助200多人解决了生产生活实际困难:患白内障的村民获得垫江县医院免费治疗和资助;最美女教师王洪英丢掉拐杖重返讲台;残疾青年彭胜国创办了手袋加工厂……

一大批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新闻稿件,传递了爱心,温暖了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了关爱弱势群体、帮助困难群众的良好社会风尚。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农村,要把更多的笔墨留给群众!”垫江日报社全体新闻工作者表示,今后将继续深入基层一线,捕捉最生动的场景,记录最感人的故事,学好用好群众语言,使新闻报道植根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中,更加生动鲜活、贴近群众。

(本栏编辑:朱可江)

猜你喜欢
垫江走转改垫江县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努力打造川渝东部中医区域医疗中心
垫江县大石乡:以“党建+”为抓手,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
明确阶段目标 优化复习策略
追迹上古三代,往探华夏根脉
精准施策战疫情 众志成城护健康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疫情防控狙击战窥斑
垫江县人民医院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
牡丹故里 康养垫江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垫江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研究
故事细节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