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常态下舆论引导工作之我见

2015-06-06 10:45郑文君周慧清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4期
关键词:阳泉舆论监督党报

□郑文君 周慧清

(阳泉日报社,山西 阳泉 045000)

做好新常态下舆论引导工作之我见

□郑文君 周慧清

(阳泉日报社,山西 阳泉 045000)

把握好时度效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与传统媒体平分秋色,成为舆论场新的重心,社会舆论由传统媒体主导的一元化走向了多元共存。同时,也有诸多谣言和低俗新闻,在这个新生的舆论场滋生蔓延、迅速发酵,给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干扰、带来风险。在众声喧哗的舆论格局中,作为党报,就是要占领舆论制高点,汇聚公信力,扩大影响力,以实现强劲引导力,这正在成为舆论引导工作的新常态。

做好新常态下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所谓“时”,就是时机;“度”,就是尺度、分寸;“效”,就是效果。把握好时、度、效,就是要在最合适的时机、以最精准的尺度、最恰如其分的分寸,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求得最佳引导效果。

新常态下党报舆论引导把握好“时、度、效”,必须注重两个结合,即把舆论监督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把群众呼声愿望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对违反科学发展、违背民众意愿的行为,予以建设性的批判、监督,通过当好深化改革的尖兵,提升媒体影响力。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可资借鉴。

一年前,当某位专家提出“全世界只有20多个国家没有实行免费医疗”的说法,我国医保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时,《人民日报》的“求证”栏目及时出手,采访了国际国内专家和第三方国际组织,用全世界70多个国家的资料,批驳了前述说法,有效阻止谣言的进一步扩散,发挥了党报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南方日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系列报道《企业注册磨难记》的产生,源于一家外资企业在珠三角注册了一年未成功而折射出的“行政审批制约转型升级”的社会问题。该报连续刊发20篇系列报道,抓住当时广东改革的焦点问题,积极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把舆论监督与推动改革结合起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组报道对阻碍改革的利益集团进行曝光,对推动改革的积极力量加以褒奖,为广东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了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步伐,张扬了舆论监督的建设性本质。

山西阳泉日报社在认真把握舆论监督“时、度、效”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该报记者采写的《三年挖矾石,毁坏耕地三百亩》的报道,揭露了阳泉平定县某村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保护农民耕地的问题,在阳泉市引起强烈反响。时隔不久,当地对被毁耕地进行了复垦,有的进行了绿化。获得山西新闻奖的报道《手捧土地证,却无土地种》,披露了阳泉郊区某村村委会以修建蔬菜大棚名义占有农民承包耕地,结果大棚没建成,土地却被用于房地产的事。该报道对一些强势部门的不作为进行了大胆监督,彰显了媒体的担当与使命。

这些监督报道正因适时、适度、有效,从而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实践证明,媒体在报道社会热点问题时,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把握适宜的力度,获取适度的效果,积极引导公众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矛盾的化解。

坚定群众路线

范长江曾说过:“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党委政府和媒体监督、群众意愿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同心同向,三方合力才能带来政府、社会、媒体三方多赢的局面。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越来越多的群众正由“食客”变为“厨师”,由“新闻线人”成为“自媒体人”,主动参与新闻生产流程,这是以往“群众路线”中不曾有过的情景。因此,在新形势下党报更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经常组织采编人员到基层“接地气”,多听群众说“家常话”,让他们用群众的视角去观察问题,用群众乐意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用群众的语言讲群众关心的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文章增强党报的感染力和引导力。

2012年是我国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30周年(三西指宁夏西海固和甘肃定西、河西),新华社“走基层”栏目播发的《“三西”扶贫记》,深切关注了三西地区人民命运与发展面貌,通过大量的资料和鲜活的事例,突出展示了三西地区谋发展、搞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展现了三西扶贫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15天内,该稿件共被1290家国内媒体采用。媒体用户和广大干部群众认为,《“三西”扶贫记》写出了国情和国魂,被誉为“一部扶贫工作的史诗”。中央领导也专门作出批示,给予高度评价。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源于新华社记者能把脚步迈出去,思想沉下去,前后采访53天,行程1万多公里,走遍了“三西”大地20多个市、区、县,采访200多人,做笔记50多万字,通过细致的观察与不舍的筛选,终于捕捉到人物情感的爆发点。这篇报道给人们的启示是,在“走转改”活动中要坚持“一高一低”,即“高”要眼界高,视野开阔,胸怀国家和民族的大格局;“低”要俯下身子,深入群众,接地气,吐真言。

加快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是传媒变革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番论述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这表明,媒体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说,融合发展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媒体行业必须适应的新常态。

新常态下,党报应深刻认识自身的政治优势、宣传优势和历史使命,坚持正确导向,秉持新闻良知,加大运用多媒体手段力度,努力为党委政府营造风清气正的执政环境。既要大行舆论监督之风,又要发动社会各界建言献策,推动执政层与民间良性互动。要以自己的品牌栏目为龙头,以多媒体平台为阵地,开展科学监督、准确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推动一些阻碍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问题的解决,有效舒缓社会压力,赢得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双满意”。

近年来,阳泉日报社从受众角度思考问题,以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作,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坚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积极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媒体服务模式,摸索传统媒体产品在互联网与移动客户端上的有效延伸,不断提升综合传播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舆论阵地。在自办新闻网站、开通手机报、开通微信平台之后,又打造了手机APP平台“掌上阳泉”,不仅提供了社会服务功能,方便了山城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让更多的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舆论监督,使舆论引导更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用户与党报的关系更加紧密、坚固。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新的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环境下,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着力推动改革创新,积极拓宽舆论监督的渠道平台,优化方式方法,把握尺度力度,才能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质量和效果。

猜你喜欢
阳泉舆论监督党报
阳泉农业 开辟“硒”望富路
山西农大共建阳泉富硒机构
阳泉:绿色防控 统防统治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阳泉 草书赋》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