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升级“走出去”

2015-06-10 01:41宗平
老友 2015年5期
关键词:亚投行走出去倡议

宗平

“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从顶层设计上超越时空局限,针对区域合作最迫切的现实需求,立足自身发展和转型的比较优势,着眼中外利益最大交集,大手笔谋划和升级“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共建“命运共同体"

3月28日,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的“命运共同体”观,以符合时代潮流的大视野审视世界、亚洲和中国,呼吁各国携手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进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天,《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北京发布。这一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宏大畅想,成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

2013年4月,在就任国家主席之初,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演讲时就提到了“命运共同体”;时隔两年,在以这一关键词为主题的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对“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更系统的阐述:

——提出了多元世界的相处之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习近平特别强调了“大国”的责任,指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他同时提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为一己之私搞乱地区形势。

——揭示了亚洲繁荣的前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水涨荷花高”“独行快,众行远”“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习近平在演讲中援引亚非欧三大洲的多条谚语,说明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

——超越了冷战思维的新安全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

专家指出,21世纪仍然面临地缘政治的风险,冷战遗留问题还存在于亚洲,有的国家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别人的危机上面,那种“单边安全”观已经过时,中国主张的是共同安全、普遍安全、合作安全的新安全观。

“在前进道路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决心不会动摇;坚持共同发展,理念不会动摇;坚持亚太合作发展,政策不会动摇。”习近平在演讲中重申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

专家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表态说明。强大起来的中国要走的是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之路,而绝不会走殖民主义或新殖民主义的路,中国不会从昔日的受害者,变成加害者,中国的发展带给世界的将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面对一些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心,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将继续给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

共绘“一带一路”蓝图

“一带一路”构想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3月28日,习近平在演讲中说,“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已经制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丝路基金已经顺利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已经在稳步推进。这些收获向人们展现了“一带一路”的广阔前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外主流声音是积极的,认为此举对于亚洲和沿线国家都是利好消息,但少数人仍有猜疑和误读。有人认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目的是保障资源和能源供给,有人怀疑中国要打造新版“马歇尔计划”。

真诚冰释猜忌。“一带一路”倡议是新形势下中国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着眼于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提出的方案,致力于推动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在博鳌亚洲论坛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愿景与行动》更是明确了“四个坚持”的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和坚持互利共赢。这表明,“一带一路”是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

“一带一路”是中国给沿线各国互联互通发出的邀请函,是沿线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的火车票,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一个与邻为善、与世界共荣的大国的诚意与决心。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倡议得到热烈响应。迄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示出积极态度。

“一带一路”有望把超过60%的世界人口引向前所未有的凝聚和繁荣,这是西方媒体早前的预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务实合作阶段,这一預言正一步步成真:造福亚洲,惠及世界。

“一带一路”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对接”,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对接,例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合作倡议进行对接。我们相信,经过努力,沿线国家及邻近地区将建成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网,形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不仅如此,“一带一路”战略及其实施方案具有鲜明的“全球视野”。它立足亚洲、面向世界,在全球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复苏拐点尚没有出现之时,这一战略不仅将造福亚洲,还将惠及世界。

引人瞩目的是,中国作为“发动机”对“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核心驱动。未来5年,中国进口商品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

法同前总理德维尔潘最近著文指出。“一带一路”是从经济角度对国际经济合作做出的中国式规划。欧洲应充分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围绕其制定发展路线图,并将其与欧盟委员会提出的300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对接。

互利共赢亚投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人气”一路攀升,“朋友圈”扩容消息接连不断。截至4月15日,提出申请以意向创始成员国身份加入亚投行的国家总数已达57个,包括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的4个,二十国集团中的13个。这么多域外国家纷纷加入亚投行,是对倡议国中国投出的一张信任票,更是互利共赢的典范。

经济总量占全球三分之一的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经济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地区,基础设施的大发展必将打造区域互联互通新格局,并有望带动亚洲实现新一次经济腾飞。这样的发展机遇,很多国家都不想错过。此外,作为积累了丰富金融经验的欧洲大国,拥有亚投行创始成员国的身份,不仅可以参与亚投行的规则制定和机构管理,还可以参与未来亚投行融资业务。

对于很多亚洲国家而言,亚投行将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提供金融支持,从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力。据专业机构预测,到2020年,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市场的资金需求规模将达8万亿美元,在本国资金供给不足,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现有多边金融机构资金限制过多等情况下,亚投行提供了全新的融资选择。

亚投行之所以受到多方追捧和舆论热议,其根本原因首先在于,这一倡议抓住了顺时应势的“利益”纽带。亚太是全球经济最富于增长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而基础设施正是撬动发展的“金钥匙”。

诚然,亚投行是中国倡议发起的银行,但不是一家“中国的银行”,而是一个“世界的银行”,更是互利共赢的银行。从设立初衷和定位上,亚投行是一个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的多边开发机构,未来肯定会更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诉求。

亚投行是对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补充和完善,而不是颠覆,其实质是对多边开发金融机制进行的“增量”改革。所有参与国家均可从亚投行这块“新蛋糕”中获益。从这个角度上说,亚投行堪称新时期各国合作共赢的新典范。

毋庸讳言,作为亚太区最重要的一个利益攸关方,美国政府目前对亚投行的态度已经出现转变。美国财长雅各布,卢日前在訪华期间表示,美方欢迎支持有助于基础设施发展的倡议,欢迎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期待在相关方面、通过有关渠道同亚投行合作。亚洲另一个重要经济体日本也表示将在未来几个月研究有关亚投行事宜。

机遇共享、命运与共。亚投行从孕育之初就被赋予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内涵。如今,在世界关注的目光下,亚投行的列车即将启动,驶向美好的未来。

责编/邑金

猜你喜欢
亚投行走出去倡议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多赢共赢的好事情——“亚投行”探析
关于亚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