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 学困生”的三点体会

2015-06-12 01:44梁梅芳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自卑心理转化闪光点

梁梅芳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闪光点 自卑心理 散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61-02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才,人完全是教育的成果。”这说明,不管是谁,只要他愿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就有可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在我任教的十几年生涯中,有因为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思想和学习成绩差别很大的“学困生”。在此,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浅谈自己转化“学困生”的一些体会。

一、善于抓住“学困生”的闪光点,鼓励其上进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憎恨的是任何时候也不能从他那里得到表扬和承认的老师。”平常“学困生”都是在不同的场合受到别人的批评、数落、嘲笑等,因而他们的心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和自卑感。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时,就得首先从“学困生”的一言一行中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我所教的五年级(1)班有一名“学困生”卢××(化名),平时上课总是开小差,逗周围的同学讲话,有时弄出奇怪的响声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有一次,教室的前门有一块门板掉下来了,值日生关门时总是关不了,一时也没办法修理。有一天中午,卢××同学从家里拿来了木板、钉子和小锤子,利用午休时间把门修好了。当同学们知道门口是班上学习、纪律不佳的卢××修好的时候,他们纷纷投去了诧异的目光。我得知此事后,在品德课上对全班学生说:“卢××同学很能干,他有一双灵巧的手,他帮助我们修好了门。在这一件事上,他超过了我们班上所有的同学。”我把“超过”讲得特别大声,并带头鼓掌祝贺他,其他学生也跟我一起为他鼓掌。这名“学困生”第一次在受人赞扬、尊重的气氛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过后有个同学的桌子坏了,我特意请卢××帮忙修理,这样,他在修理桌子的过程中发觉自己并非处处不如别人,终于找到了自己胜过别人的地方。从此以后,他不再调皮捣蛋,自信心逐渐增强,又把这样的自信心转移到了学习上,在期中考时,卢××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这名“学困生”的身上,我感到要找出“学困生”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给予表扬就会让“学困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中不断前进。而这样的“学困生”也能为其他“学困生”树立榜样,从而转化更多的“学困生”。

二、爱护“学困生”,转变其自卑心理

有一部分学困生因为家庭的不幸、生活突变或者其他原因而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感到无人亲近,人际关系淡薄,变得孤僻,更无心上学。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如果不及时予以帮助,他们就会越来越消极,向着不良的方向发展,甚至对其他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我认为,教师转化此类“学困生”时要依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去接近他们、爱护他们,用爱心去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觉得老师是他们的朋友、亲人,时时刻刻都在关心、注意他们的成长。我班上有一个男同学性格孤僻,平时不太合群,成绩也很差。我找机会与他聊天,才知道他在读四年级时父亲因病去世,失去了温暖的家庭。了解了情况后,我便时刻注意关心他,天冷了提醒他可以穿布鞋或有保暖效果的鞋,多穿一些衣服。在班上,因为他个子比较高大,被安排独自坐在后排,轮到他打扫教室时,我请两个同学去一起帮助他;上课时注意多走到他身边,并指导他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使他知道老师和同学并没有嫌弃他,而是很关心他。后来,这名“学困生”有了较大的改变,上课认真听讲,不再时不时地发呆,还主动与其他同学讨论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成绩也有所提高,遇到事情也爱跟老师交流了。

三、表扬和批评“学困生”要适度

教师的表扬是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动力因素。一方面,“学困生”希望教师对他的言行给予认同和赞赏,这样会进一步激发其内动力,有利于“学困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批评也是教师教育“学困生”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通过批评,“学困生”懂得他们错在哪里,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教师在教育“学困生”时表扬和批评方式方法要适度。首先要多表扬,少批评。教师有时常犯下滥批评“学困生”的错误,特别是对操行不良、学习成绩较差的问题较多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表扬往往过于吝啬,批评过剩,这样不利于帮助“学困生”改正错误或调动他们的积极心理。有些“学困生”偶尔犯错时会自省自改,而一些“学困生”不经意重犯时也有悔改之意,这时,教师就没必要对他们喋喋不休地批评指责或翻陈年旧事,以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不仅会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会摧残学生的自信心。其次,表扬要及时。“学困生”有了好的表现,教师应该及时予以表扬,这会增强其言行意识,获得成功感和自豪感,促进其产生继续保持良好言行的心态。最后,要当众表扬,批评则宜在私下进行。当众表扬“学困生”,有助于学生产生内动力,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获得大家的好感,而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个别表扬所不能比拟的。批评“学困生”则宜在私下进行。私下批评时学生容易接受,因为教师保住了他在同学们面前的面子。当众批评“学困生”会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让他感到无地自容,产生自卑心理,过多的当众批评还会造成逆反心理、对立的情绪,有些大胆的“学困生”可能会顶撞教师,出现偏激的举动等。当然,教师还要注意说话的艺术,有一些批评的话语有必要在班上公开时,则要注意做到点事不点人。如在一次劳动课上,有几个顽皮的学困生爬到扁桃树上摘果子,还不小心摔下来砸到了其他同学。第二天的品德课上,我给全班讲了一个小故事:“王戎7岁时,他和小朋友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经过分析,得出了结论:做事情之前要想清前因后果,不然只会适得其反。几个顽皮的“学困生”领会了我的意思,纷纷露出悔过的神情。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转化“学困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循序渐进地走进“学困生”的心灵,对他们多加关心,因材施教,培养“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挖掘“学困生”的潜力,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绽放灿烂的笑脸。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自卑心理转化闪光点
让闪光点不被遗忘
浅谈唤醒学生“闪光点”的方法
抓住闪光点,“流水账”也能翻出浪花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高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