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 沧海一粟:抗战时期的中共石桥地下党支部

2015-06-15 02:11
文史春秋 2015年7期
关键词:苍梧县石桥学生

● 甘 永 黄 坚

广西学生军是国民党新桂系组织的青年学生抗日军事化团体,是随着抗战爆发应运而生的一个准军事组织。1936年6月,广西国民政府当局第一次组织学生军,分赴各县开展抗日救国宣传。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广西当局于10月第二次组织学生军,有近300名青年学生随国民党军队北上到前线,参加战地工作。1938年冬,广西当局第三次组织学生军,直属第五路军总司令部(后为广西绥靖公署),编为3个团。全军共4269人。团、大队、中队均按军队编制,国民党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夏威兼任广西学生军总司令。军官和政工人员由绥署下派工作。每个中队配步枪30支,学生穿正规军装,为军士待遇。中共地下党组织也动员青年党员和进步青年学生参加,并在其中建立秘密支部。

1939年1月,学生军3个团集中桂林训练,要求学员们做到能宣传、组训、作战。培训3个月各团即分别开赴平乐、桂平、贺县、贵县 (今贵港)、玉林、陆川及宾阳、南宁、灵山、横县、苍梧等地的乡村,协助地方政府发动民众参加战备工作,做好战时交通、运输、给养、谍报、战地服务及组织游击队等工作。在桂南会战期间,学生军还直接参加会战与日军英勇作战,成为广西抗日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39年11月,学生军整编为2个团,人数为3291人。翌年6月又缩编为一个团,剩下1149人,接受国民党第十六集团军直辖指挥。1941年6月,学生军在南宁解散,为抗日战争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0年4月,广西学生军第二团下派了一个中队,约40多人驻扎在苍梧县石桥镇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中队驻扎在石桥镇的望西楼,崔震金为队长,郭识严任班长,中共党员何其斗是其中一名学员。这支分队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作战,还是宣传文艺队,他们在石桥期间发动群众,为抗日战争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动员工作,令人深刻难忘。

驻石桥的学生军在石桥的街镇和乡村大量印刷、派发抗日救亡传单,在各地的显著位置出版墙报和张贴标语。石桥镇的名胜“龙岩”大石洞里至今仍留着当年他们留下的大标语:“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这些标语现在仍保存得完好如初,为后人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学生军还开设了扫盲班,为当地群众发放课本,免费开班教人读书、唱歌,群众读书、识字的热情高涨,据说很多没有读过书的妇女都背着孩子积极参加成人班的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学生军还把群众组织起来进行战备工作,分别成立了抗日战时服务团、抗日救亡妇女工作队、抗日救亡儿童团3个团队,带领他们积极投入到国家轰轰烈烈的抗日浪潮当中。其中儿童团最为活跃,青少年成群结队,高喊口号专门到赌场和大烟馆等社会娱乐场所门前呐喊口号,呼吁人们不赌钱、不抽大烟、不嫖娼,把金钱和精力集中到抗日工作上来。学生军还协助当地政府维持社会治安,肃清地方恶势力,为民除害,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拥护。

苍梧县石桥镇国立中心小学为中共石桥地下党支部旧址 (现为苍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生军最主要的工作在于发动抗战宣传,他们在镇上和各村到处举办演说,教人们合唱 《游击队之歌》《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他们还排练话剧、歌舞等文艺节目,举办军民联欢会,每逢赶集日都有专场的文艺演出,有 《花姑娘》《菱姑》等话剧歌舞,表演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入侵后对中国人民的残酷迫害,蹂躏妇女的真相,呼吁民众同仇敌忾,反抗日本侵略者。石桥百姓平时多为观看粤剧、采茶戏等内容为封建帝王将相、孝子贤孙的曲艺,看到别开生面的歌舞文艺,顿时观者如潮、相互传诵,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直到学生军撤离,他们年青的朝气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给石桥镇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2年7月,国民党政府在桂林策划发动了血腥的“七·九”反共事件,1943年又在梧州对共产党进行血腥镇压,广西全省各地都在加紧搜捕中共地下党党员。当时中共在梧州的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的杨月英 (其兄杨明曾任职解放后的梧州市市委书记)为了躲避国民政府的搜捕,转移到苍梧县石桥镇,投靠时任石桥镇国立中心小学校长的老同学梁嗣源,以暂避风头。梁校长介绍杨月英出任石桥国立小学的教师,杨月英化名为杨茵,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在石桥利用教师的身份对当地社会民情进行调查,并做了相关的情况和情报收集。其时石桥师资人才缺乏,梁嗣源对杨月英提出了介绍人才到石桥任教的要求,杨向中共广西省工委钱兴和黄彰等负责人作了汇报。

不久之后,广西省工委把原先在桂平工作的中共党员李林林 (化名何美珍)、覃舜恩(化名梁琴)两位女同志派到石桥,仍以小学教师职业为掩护,成立了一个石桥的党小组。同年8月,省工委又有一名特派员来到石桥,发现石桥地区民丰物阜,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就把情况向上级组织汇报,省工委遂将石桥列为中共省直领导机关转移的预备基地之一,并于1943年8月派遣庄炎林 (化名张明江)、韦立仁 (化名冯若瑜)两位同志同样以教师身份到石桥中心小校任教,实则是加强党组织的力量和便于开展地下工作。并任命少壮能干的庄炎林为地下党支部书记,直属中共省委领导。这些都证明了当时中共十分重视石桥的党组织和预备基地的工作。

中共石桥地下党支部成立之后,庄炎林带领其他4名党员根据省工委的指示积极开展工作,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收集情报,根据指示,他们在当地德高望重的梁嗣源校长的支持和保护下,隐瞒身份,积极宣传马列思想,争取培养和发展一批新党员。他们工作认真负责,联系群众、了解群众,关心学生,与居民的关系也是非常和睦的。几位党员同志的素质极高,在学校工作期间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思想方式,并对居民群众宣传进步的思想和抗日救国理念,给当地的师生和群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1943年8月20日,抗日战争进入到反攻阶段,美国来华参战的第十四航空大队 (美国志愿军航空大队,退役教官陈纳德组织的“飞虎队”)在轰炸完中国境内的日军设施后,在返航途中有一架战机由于油料耗尽坠毁,机上的4名飞行军官被迫跳伞逃生,飞机坠毁在贺县信都的北津乡,飞行员却飘落到苍梧县沙头镇的塘湾竹铣村 (现深塘村),被当地的村民救起。当时国民党乡政府立刻派警卫干事李鹏程 (石桥石尾人)护送美国人出梧州交给国民政府,途经石桥在石桥区公所休息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产生了误会,差点动起武来。结果石桥中心小学的中共地下党员庄炎林同志主动介入,在区公所用流利的英语和美军飞行员交谈,了解情况和要求后翻译给区公所的工作人员,消除了误解,美军军官最后顺利护送到梧州,后又辗转送到大后方的陪都重庆。

这也是当地传为美谈的一件事,可就是因为这起救护盟军的事件,由于庄炎林同志的介入中共石桥地下党支部几乎暴露。美军飞行员安全送到梧州后,石桥国小的老师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他们不相信地处山区的石桥能有如此高超英语翻译水平的小学教师,就派苍梧县督学以检查工作为名到石桥国小调查在校老师的身份。结果一直在梧州工作的杨月英的身份暴露,督学质问梁嗣源校长杨茵是不是杨月英,梁校长不动声色,回应说杨茵不是杨月英,并且说杨茵已经因病请假了,根本不在学校。这时,杨月英已经连夜躲避到梁嗣源的老家梨埠乡牛头田,第二天再走山路撤离到广东封开县南丰镇,顺利逃脱了国民政府的搜捕。到了1943年底,守口如瓶的梁嗣源被官方勒令辞退校长职务,其余没有暴露的中共地下党员仍坚持在石桥国小任教。直至1944年2月,中共广西省工委派卢蒙坚同志到石桥传达上级指示,才把全部剩余的中共地下党员撤离到钟山县的省工委英家基地,中共石桥地下党支部遂顺利安全转移。

庄炎林

化名张明江的中共石桥地下党支部书记庄炎林,1921年出生,福建安溪县龙门镇人,父亲庄希泉、母亲余佩皋,都是著名的爱国华侨。庄炎林童年在上海、厦门读书,后随父母侨居新加坡,1935年回国就读于广西大学。1938年参加广西抗日学生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入广西大学经济系学习。曾任中共广西省委交通联络员、中共桂林市工委书记、 《华侨通讯》记者、上海 《经济周报》编辑、 《上海人民报》总编辑。1949年建国后,历任中共福建省委文教部、宣传部副部长,福建省省委秘书长,对外经济联络部办公厅主任,后调任国家旅游总局副局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兼中国国家旅行总社社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顾问,1988年增选为全国侨联第三届副主席。1989年当选为全国侨联主席,成为中共中央的领导同志。化名冯若瑜的支部党员韦立仁同志后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化名何美珍的支部女党员李林林同志也一直担任重要职务并定居在广东省广州市;化名梁琴的覃舜恩同志解放前在桂林参加战斗时牺牲,建国后被中共追认为烈士,纪念碑建立在桂林的一所学校里。

1985年11月和1990年5月中旬,庄炎林、韦立仁和李林林3位当年中共地下党支部的党员,两次千里迢迢回到当年工作和战斗过的故地重游,回忆往事不胜唏嘘感叹。庄炎林为石桥镇中心小学题字:“培养人才,振兴中华”,并题写了校名;韦立仁题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当人民的好教师”;李林林题字:“为祖国培养四化人才”。这些题字都已经装裱并和其他物品一起妥善存放在中共石桥地下党支部旧址,供游人参观。该旧址现为苍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石桥地下党支部旧址原为石桥国立中心小学,这座有着特殊意义的学校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前部外观为五联拱式骑楼,内为砖瓦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是一座融中西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近现代建筑。中共石桥地下党支部旧址于1989年被苍梧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是研究苍梧县中共党史的重要物证,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史料价值,同时已列入 《中国文物名录大全》。

2011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苍梧县政府对中共石桥地下党支部旧址进行抢救性维修。在原中华侨联主席、现任庄希泉基金会主席的庄炎林同志慷慨解囊的热心支持下 (个人捐款10万元投入到石桥地下党支部旧址的维修工程中去),由苍梧县财政局负责维修资金的筹集,县教育局负责文物的维修施工,县文物管理所负责文物维修的技术指导。于当年8月动工,维修工程按文物部门出具的维修方案进行,抢救性维修工程在当年全部完工。

2013年,石桥镇的“中共石桥地下党支部旧址”被确认为苍梧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地。苍梧县及周边县城的各部门、基层党支部共50多个,在开展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到中共石桥地下党支部旧址开展实践活动,缅怀先烈,传承革命先辈们为国为民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苍梧县文物管理部门将收集整理有关史料,传递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的思想教育功能、教化效应和陶冶情操的现实作用,使之成为富有人文气息的纪念场馆。

猜你喜欢
苍梧县石桥学生
村行
论碳审计主体
小小行医记录折射红色卫生事业——苍梧县汇票背后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防疫工作
悠悠水乡 七溪石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北京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