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对应物”在约翰·邓恩诗歌中的应用

2015-06-15 07:49张一莹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丧钟邓恩艾略特

张一莹

[摘要]“客观对应物”是艾略特“非个人化”诗歌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诗学概念——“客观对应物就是表达特定情感的客体、情形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客观对应物”在约翰·邓恩的诗歌中也有着明显体现,他在其神学诗歌《在这圆形大地假想的四角落》、《我是一个小小的世界》、《丧钟为谁而呜》中对“地理空间”的运用恰能证明这一点。

[关键词]“客观对应物”;约翰.邓恩;地理空间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6-叭82- 02

一、“客观对应物”与约翰.邓恩

“客观对应物”是艾略特“非个人化”诗歌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诗学概念。艾略特把文学作品看做客观、有机、自足的象征物,认为诗歌不是诗人用来主观抒情、张扬个性的工具,而是客观事物的象征。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要表现非个人的情感和途径是借用“客观对应物”:“以艺术的方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式是通过客观对应物,换言之,客观对应物就是表达特定情感的客体、情形或事件的发展过程”,这也可以说成是这样一种思想:“在宇宙这个井然有序的统一体里,一切事物或物质,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有对应在其中”。艾略特认为优秀的诗就是诗人把自己个人情感转化为人类的普遍情感,既创新,又遵循传统,描绘出的客观对应物有机体。而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就是艾略特所推崇的能运用“客观对应物”创作出“非个人化”优秀诗歌的典范,其诗歌中利用一系列隐喻、对比、象征、典故等手段,通过寻求“客观对应物”,间接而非直接的表达情感,追寻探索内在的精神世界以及深藏在表象世界之后的“绝对经验”和“真理”。

邓恩诗歌实现着“客观对应物”理念的“玄学奇喻”,是把两个表面上看似并无关联的形象做出人意料的对比、叠加、交揉,这是智性和激情相融合所表现出的感受力的统一,诗中的奇想巧智、惊人的跳跃、严肃与反讽的拼接、把抽象转为具体以及以客观对应主观的能力大有功用,藉此可以表现当时人们复杂的感受和不和谐的心态。

笔者在以“客观对应物”的视角切人研凑邓恩诗歌时,发现很多邓恩的神学诗歌中都有围绕“地理空间”展开的“玄学奇喻”。因此,本文试以《在这圆形大地假想的四角落》、《我是一个小小的世界》、《丧钟为谁而鸣》中“地理空间”的运用为例,浅析“客观对应物”在约翰·邓恩神学诗中的体现。

二、邓恩诗歌中的“客观对应物”——“地理空间”意象的运用

(一)《在这圆形大地假想的四角落》——末日悔改的大地意象

在《在这圆形大地假想的四角落》中,诗人忧虑末日审判,献上了及时悔改的祈求。联系邓恩坎坷的人生经历,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的矛盾始终让他彷徨恐惧,他在诗中常常提及最后审判,这首诗也不例外。

“大地”的意象充满了《圣经.启示录》中的氛围,“在这圆形大地假想的四角落,吹起你们的号角,天使”,是诗人结合《启示录》对末日审判的象征性看见——地之四角,天使的号角吹响,上帝的审判即将开始。“大地”在基督信仰层面的释义是——象征无虚假,因为其按照井然有序的法则运行,不会改变;象征坚固与永远;地对所有人都是敞开的,在创造天地的上帝面前,没有秘密可言。诗中的“大地”,同样相对于上帝而言是“低下”的,就如同认识到自身之软弱、罪性而自卑、悔过的诗人一样,渴望在天使在圆形大地假想的四角落吹起号角、上帝即将审判世界之前,能够及时地得到上帝的恩典,能够凭着上帝的力量救拔自己脱离难以自拔的永刑局面,得以赦免一切不义,不再战兢恐惧。虽然整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得救与否的胆怯、彷徨心理,但从最后一句诗“因为这恰如您已用您的鲜血,印可对我的宽恕”中,可以读到诗人至终凭信心而有的得救确据,回顾前诗,也能感受到诗人热切悔改中的喜乐。

(二)《我是一个小小的世界》——自身世界的重新建构

诗中,诗人迫切渴望经过有上帝护理的苦练,涤荡让自己充满悔恨的罪恶污浊,重建一个圣洁得胜的自己,以便能在最后审判时站立得住,如同上帝保守了诺亚一样。邓恩通过使用“水”、“火”这两种当时学界沿袭下来的构成物质世界的“四大元素”中的一组对立意象,经过意象的叠加和突兀对比,把他们共同作用于自身“小小的世界”的倒塌与重建过程中。我的小世界“由四大元素和一个天使般的精灵巧妙组合而成”,意为作为造物的人有物质的肉体和精神的灵魂,然而因为“黑色罪孽”的“出卖”,所以“两部分必死去”,意味着由亚当来的原罪以及人“老我”罪的本性。由于“罪的代价就是死”,所以若没有救赎,人的结局就是与敌基督一样的永刑。于是,诗人迫切呼求帮助者来到,他求助于宇宙志学者,给他“注入新的海水”,以让诗人可以用“真诚的哭泣来淹没我的世界”(真诚地悔改),或者“冲洗它,如果它注定不再被淹没”(因为上帝向诺亚保证不再用洪水淹没世界,意味着上帝对罪人的怜悯),所以,这两句意味着诗人悔改的心志,和藉着从上帝而来的“活水泉源”的浇灌,经由“水之洗礼”而恢复清洁的渴求。

之后“火”的意象“突兀”地出现,诗人话锋一转,写道自身“小小的世界”“注定将要被焚毁”,因为“欲望和嫉妒之火此前已经将它焚烧过”,“使它更龌龊”,即点明了捆绑自己的两种罪恶让自己陷入幽暗,此处的“火”是邪恶的象征,而最后诗人终于直接喊出“主啊,让这些火焰退却,用您和您屋宅中一片如火热诚焚烧我吧,那火焰会一边吞噬,一边治疗。”这时“火”的意象不再邪恶,而是大能的“灵火”,可以一边除灭人的一切罪恶,一边医治人生命的破口,所以就像被陶匠陶造的陶器要经过高温熬炼一样,诗人甘愿忍受“水”的洗礼与“火”的磨炼后达到净化与再生,使“老我”那“小世界”不复存在,而建造起与至高者同在的“新世界”。

(三)《丧钟为谁而呜》——不孤立的“岛屿”,相关联的人类

《丧钟为谁而鸣》的主旨不难理解——整个人类都是命运共同体,彼此关联,互相影响。而这里邓恩为表达人类在深层次互相依存的状态而找到的“客观对应物”就是“岛屿”意象。17世纪的英国动荡不安,资产阶级、封建君主、贵族之间斗争激烈,政权更迭,社会到处弥漫着怀疑、幻灭的感觉。自文艺复兴起,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对理性的颂扬之声不绝于耳,人越来越重视个体价值、人的自由和解放,然而理性包含着价值理性与目的理性两个层面,为追求社会的进步、实际利益的最大化,张扬主体人性、抑制神性的人类过度看重目的理性甚至其中最极端的工具理性的作用,这带来的一大影响就是人情日益疏离冷漠。作为教士的邓恩,从信仰背景出发,指出“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人们并无等差,作为造物同享这一世界。即使那些看似相隔甚远的人,也是互相影响和联结,就像“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那显而易见的地理事实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每一个有形的“岛屿”之间都互相感应着彼此的心跳,构筑起包容彼此的世界。至此,邓恩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过分区分“你的”、“我的”是造成这个世界悲剧的重要原因,在世界的大地理版图上,没有一个“岛屿”小到不值得去拼接。邓恩以敏锐的宗教道德和观察力将具体的“岛屿”和其构成的整个世界与当时社会日益缺乏对人情关爱的抽象事实联系起来,表达了对于人应“彼此相爱”的理想的期盼。

三、结语

可以说,象征和隐喻是邓恩自觉的追求,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对上帝的效仿,他曾赞美上帝“是象征的上帝、隐喻的上帝”,上帝的话语“充满了形象和比喻”、“充满张力,意蕴广大”,这是对上帝之辞——《圣经》的由衷赞美,作为象征和隐喻宝库的《圣经》正是多恩创作的灵感来源,也是邓恩“玄学奇喻”的原初范本。

“玄学奇喻”并非产生于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诗人将自己的智性、激情与文笔融汇,反复锤炼的产物。他们都来自于日常生活,被诗人生活时代的科学技术等领域影响。邓恩用抽象思维去思考、探索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表达他对爱情、人生、宗教和世界的理解。就像艾略特在《玄学派诗人》一文中将其高度评价为“感受性的统一”、“把观感所及变成思想状态”一样,在邓恩的诗歌中,能像闻到一朵玫瑰的芳香似地感受到他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庆.论T.S.艾略特的文学批评观[D].湘潭:湘潭大学,2012.

[2]陈明明.“玄学派诗歌”创作技巧关照下的T.S.艾略特早期诗作解读[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

[3][英]但恩.约翰.但恩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4]朱黎航.生命与信仰的叩问——评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呜:生死边缘的沉思录》[J].外国文学研究,2011(4).

[5]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29.endprint

猜你喜欢
丧钟邓恩艾略特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告诉我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义谈艾略特“创作前意识”
苦难真金
远离城市很幸福,一个澳洲女子幸福的荒野生活
邓恩桉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及其变异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
白宫媒体主管争议声中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