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上教师角色定位

2015-06-16 18:26雷静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绘画美术笔者

雷静

传统中小学课堂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艺术感要求极强的美术变成机械模仿。长此以往,一些天赋较好的孩子在这种乏味枯燥的教学里,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美术学习半途而废。

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家长对于孩子的美育舍得投资、下工夫。生态课堂观念的提出,多媒体技术大量进入,美术课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术教师的角色也呈现出新内涵。

教学设计环节做游戏设计师。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幼儿美术教育必须要依据幼儿心理特点展开,若不知道幼儿心理而施行教育,必定是没有良好结果的。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玩也是孩子的天性,生态课堂中的美术教师就是一个游戏设计师,创设尽可能丰富活泼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在层层闯关中尝到学习的快乐。

如操场上的粉笔涂鸦,综合实践课中的超轻黏土捏制,校园里的风景写生,手指作画等,极容易引起学生的绘画兴趣;教师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一些新颖的绘画表现手法,例如,蜡笔刮画、砂纸蜡笔画、拓画、喷画、吹画等等,形形色色的新手段、新画种、新技法,也会让课堂不再枯燥,同时也保证了学生作品的创造力、表现力。

教学实践过程中是教师,也是“星探”。美术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绘画兴趣的培养人和爱护者,在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美术常识、绘画技能的基础上,也应做一个慧眼识珠的“星探”,从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中,发现、捕捉甚至放大一些课堂生成的问题,转化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如创作课的开课阶段以聊天形式拉近师生距离,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真实的情感,根据学生阅历的不同以及心理、年龄的不同,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借此发现孩子的想象。一年级入学之初,《谁画的鱼最大》这一课,笔者在开课阶段试问学生:“你见过最大的鱼是什么样的?”学生畅所欲言,笔者又问:“用什么办法能够让你画的鱼看起来更大?”有的说在大鱼旁边画条小鱼;还有的说在鱼身上写鱼大王,它就最大;有一个叫龚博文的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他们的办法都不好,我要在画面上画一条占满纸面的大鱼,他的肚子里再画一个正在捉鲨鱼的人,你看,连人都在这条大鱼的肚子里,你能说这条鱼不大吗?”看到他因为自己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而得意洋洋的模样,笔者和孩子们都笑了。作为对奇思妙想的奖励,这节课笔者让这个孩子当了一回小老师,把他的想法展示到黑板上。后来这个孩子对美术的兴趣一直很高,并在艺术小人才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评价环节里做学生的忠实“粉丝”。学生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用生态课堂的观点指导美术教学,教师上课不只是再现教案,还应该观察学生表现,倾听学生想法,及时发现、评价学生的闪光点。学生进行艺术活动的水平,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参差不齐,针对每个创作个体而言,只要是超越了他们自身能力水平的画都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

《给自己画像》的作业评价阶段,笔者没有按常规打分,而是让他们走上讲台拿着自己的画评价。有的孩子尽管构图画线都不错,但扭扭捏捏,不敢给自己合理的评价;还有的孩子直接表示画得很丑,不愿意拿画参评,本来预想得很满意的课堂顿时冷落下来。

笔者反思在学生眼中美是什么,丑又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画作水平不一,刚创作完作品,还没有从兴奋的情绪中走出来,更来不及思考对自己的评价,既然如此为何不能延迟评价呢?笔者随意点评几名学生的习作,赞扬其亮点,又把自评环节推迟到第二天。

经过一晚上的准备,孩子们情绪明显好了很多,说话声音大了,一些绘画水平一般的孩子也能自豪地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思路,笔者也和学生一起欣赏他们的“名作精品”。你看,美术课堂就是这么有趣,它不受时空的约束,也不受经验的摆布,如果说学生是夜晚天空中那些或明或亮的群星,何不就让我们教师都来做一回推动他们成长的“粉丝”呢?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新村小学)

责任编辑  林云志

猜你喜欢
绘画美术笔者
老师,别走……
创意美术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