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2015-06-16 05:50宋振西
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 2015年6期
关键词:白公馆小萝卜头牢房

宋振西

上海市嘉定区长安墓园内,现安放着一座“小萝卜头”的纪念雕塑。雕塑边,如茵的绿草坪内生长着一棵石榴树,它枝繁叶茂,仿佛是一颗颗跳动的心,一腔腔涌流的血,在歌颂光明、自由。灿烂耀眼的石榴花更像是天真可爱的“小萝卜头”在仰面欢笑。每当我看到广大青少年和祭扫人群在“小萝卜头”雕塑前凝神伫立,庄严肃穆的神情让我难过又欣慰:时间能冲淡记忆,革命英雄的事迹却永不磨灭。

2012年是我最小的弟弟“小萝卜头”——宋振中和父亲宋绮云、母亲徐林侠三位革命烈士一起遇害62周年。1949年9月6日深夜,他们被穷凶极恶的特务集体杀害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每当想起这一切,我似乎都能听到弟弟“小萝卜头”高喊着:“我没有罪,我要出去……”我似乎看到他那充满仇恨而又痛苦的眼神,这总让我心如刀绞。

我们兄弟姐妹共有7人,我排行老三。最小的“小萝卜头”于1940年春出生在西安,小名叫森森,生前仅留下一张8个月大时的照片。我没有见过他,更多的是把小说《红岩》中那幅“小萝卜头”的插图当作他。那个矮小瘦弱却顶着大脑袋,根根肋骨鼓起来像条条隆起的山梁,那就是我的小弟弟。你看,他那早熟的眼神忧郁而又痛苦,更蕴(yùn)含着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我的父亲宋绮云、母亲徐林侠,大革命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前夕,父亲参加草拟张、杨抗日救国八项主张等文件。1941年秋,父母及当时才周岁的“小萝卜头”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先后被囚禁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和贵州息烽集中营。在狱中的严酷环境中,“小萝卜头”这个没有童年幸福的孩子,深深地懂得了爱和恨。

重庆地下党创办的《挺进报》在狱中依然出版着,虽然报纸很简单,一张纸条上就写几句话。如:“淮海战役辉煌胜利,歼敌60余万人。”“新华社发表元旦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原来,被关押的东北军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有一份报纸,他摘录后交“小萝卜头”送给《挺进报》负责人陈然,再由“小萝卜头”送达各牢房。“小萝卜头”为办好这张报纸作出了巨大贡献。

黄将军还把一个叠得很小的纸块塞进“小萝卜头”袖内的暗袋,要他马上送给许晓轩(狱中秘密党支部书记),“小萝卜头”顺利完成了任务。这是一张白公馆监狱的内外地形图,包括白公馆周边地形、岗哨等布防情况,它是“疯老头”韩子栋花了两天时间精心画成,准备集体越狱时用的。韩子栋越狱前,母亲徐林侠用旧布给他做了件衣服和一个白布口袋,是“小萝卜头”送去的。韩子栋曾给我们姐弟讲,他看到针线缝里有血迹时,眼泪“刷”地就流下来了。

“小萝卜头”自有记忆起,就一直在监狱里,不知道监狱外另有天地。在他的心目中,监狱就是社会。善与恶、好与坏,是用牢房划分的。牢房外打人的是坏蛋,牢房里被关的是好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青海省委统战部部长的胡春甫来信说,1947年他被抓进白公馆惨遭毒打,在阴暗的铺上躺了整整两天不能动弹,当时7岁的“小萝卜头”从门缝里看见他戴着铁镣躺着,就告诉了妈妈。妈妈把自己做苦工挣来的挂面,下了一大碗,让“小萝卜头”端着送给了他。胡春甫在信中满怀深情地写道:“在我经受酷刑之后,最痛苦、最困难的时候,是‘小萝卜头给我送来了一碗面条,是这碗面条暖了我的身,也暖了我的心,使我知道在狱中有党组织、有同志在关心我、鼓励着我。这给我增加了战胜敌人的信心!”(神鹰选自《宿迁晚报》)

猜你喜欢
白公馆小萝卜头牢房
写给小萝卜头的信
三个怪脾气的间谍
小萝卜头的故事
谁是真牧师
建党百年,悼白公馆渣子洞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们
小萝卜头在狱中
和小萝卜头比童年
——根据课文《小萝卜头的故事》编写
参观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旧址感怀
儿童音乐剧《小萝卜头》导演阐述
百年老宅品味·写意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