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的生命

2015-06-17 17:27王璇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年7期
关键词:美美课文家长

王璇

读,是贯穿语文课堂的一根线,如果这根线断了,那么再精彩的论说,也会变得枯槁乏力,再诗意的表达,也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我觉得,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愿意读,并且读得精彩,读得到位,仿佛与文本、与作者、与老师、与同学,有了一次默契的对话,而不是单纯地听教师在讲。

在上《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课前预习朗读,课上继续跟读——品读——诵读,各个环节自然衔接,学生书声朗朗、酣畅淋漓,我也感受到学生是愉悦的,满足的,是喜欢的,是读有所获的。具体来说,我做了以下安排:

一、预习朗读,读通读顺

课前的预习,让学生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三遍,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圈点勾画,无论何时,都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记得,那天下午,我用移动“和教育”与家长沟通,在学生读完之后,回复短信于我。我简单统计了以下,29个孩子中,有27个孩子家长给我回复了类似“已读完”的短信,其中令我印象很深的,是刘紫晨的妈妈,她说:“孩子课文已读完三遍,就是没有感情。”在之前,我多半会让学生预习完课文时,把基础知识呈现在预习本上,光口头上说一定要把课文多读几遍,从来没有让家长陪伴着读。那次突发奇想,想用短信与家长沟通,效果真的出乎意料的好。

是课下充分的朗读,让孩子在课上抓住了展示朗读的机会,找到了位置,获得了兴趣和自信!

二、示范朗读,入情入境

课前预备铃响,我开始检查昨天的朗读效果。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朗读的机会,我用排火车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起来读三行左右。效果很好,很熟练,能够达到我的预期,但是在感情处理上,在节奏把握上,还不够接地气。于是,我用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一边听名家的朗读,一边跟着他的节奏与语调来跟读,跟读了一遍之后,我发现孩子们还意犹未尽,于是又跟读了一遍。

看到每个孩子都是那样投入,那样对土地充满深情,他们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陷入沉思,时而表情凝重,时而又激昂有力。是时候举手展示朗读了。这个朗读不是单纯的来读,而是边读边品。于是自然地又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三、个别品读,你言我语

课堂上,我建议学生用这样的语言说话:“请大家看_____,我读出了_____”。

我让学生静下心来小声自读,或者默读,边读边批注,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味写在空白处。七分钟的准备之后,令我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我指名了十几个学生,他们边读课文边读自己的批注。这一次的读,不仅通顺而且富有深情,几乎每一个句子都有品读的地方,班里好几次自发地响起了掌声,这些掌声丝毫没有矫揉造作,学生们受到的感染与启发,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自己感受到的,是一种心灵的洗涤。有心的学生,意识到文章的第一二句,没有人品读,就提议让老师来,我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在品读完之后,同样的掌声再次响起,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当老师真的是太幸福了。

四、选择诵读,争分夺秒

还有八分钟就下课了,我选取了三个部分,选择一处进行背诵。

第一部分是从“当我躺在地上的时候”,一直到“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段话中有各种东北特色,有引发想象的大量形容词,还有整洁的排比句,可赏析的点比较多,能够背过绝对是有益处的。

另一部分是文章最后一段中“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秋天……多么美丽,多么丰饶……”,同样描写故乡土壤的句子,能触动我们的听觉、味觉、嗅觉、视觉,甚至能让我们的每一寸肌肤都能感觉到一种恬淡、淳朴、静肃,这样的句子能背下来,又该增加多少诗意。

第三部分是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出现的歌曲《松花江上》,我没有对此作过多的干预,因为课堂上,完全属于学生的时间真的是太少了,我多么希望学生能够将课堂四十分钟运用到极致,不忍心浪费这有限的时间。

五分钟的计时开始了,学生们集中精力进行背诵,不放过一分一秒。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在课上激发起他的兴趣,并促使其发挥最大的潜能,那这节课就是有意义的。最后,检查的结果是,有七八个同学举手说背过了。另外,还有些不太敢举手的同学,还没背熟。我挑选了两个同学进行背诵,结果都能够背下来。尤其是康意超,他背的很熟,也很有气势。

最后,我让学生齐声朗读或诵读《松花江上》,伴着这有节律、有气势的诗歌,结束了这节普通而又让我回味、引我深思的一节课。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要重视“读”,并教会学生“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唯有阅读,尤其那些适合朗读的文章,学生可以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诵。像是《土地的誓言》一样,这个朗读训练的过程,就是从“听读”开始,细细润泽,慢慢推进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根据教师的具体要求,拨动着心扉,激发着朗读欲望。

“读”,是语文的生命,不管是教语文,还是学语文,都不能忽略,因为这就是源,就是本。只有追根溯源,重视“读”,才能让语文这条承载文化与积淀的长河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淄河中学)

猜你喜欢
美美课文家长
美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跳舞美美的
背课文
家长请吃药Ⅱ
营救美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