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隐性干预系统,化解青春期心理危机

2015-06-17 00:17俞雷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年7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青春期学生

俞雷

【内容摘要】青春期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也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构建一种由非心理咨询老师为运作主体的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系统,通过发挥全校教师、班级心理委员和学生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讨预防性和发展性的青春期心理危机的隐性干预途径,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关心帮助,同时营造健康、阳光、向上的环境氛围给予学生们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青春期  学生  心理危机  隐性干预

青春期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急剧变化发展的特殊时期,是从儿童走向青年、从家庭步入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随着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加和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面临着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使得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形成心理危机。当自身已有的资源和力量无法承受各种突发事件时,个体容易陷入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心理危机,这必须借助外界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个体重新达到心理平衡状态。当然,青春期心理危机既意味着危险的存在,也意味着机遇的存在,既包含着成长的种子也包含着改变的动力。心理危机若能顺利化解将有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为成人后应对种种人生课题做好充分准备。

一、构建青春期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系统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当个体遭遇突如其来的打击和变故时,个体和环境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若个人自身的资源无法应对和调节时,个体容易陷入紧张、烦躁、焦虑和抑郁的状态,这种状态得不到有效的缓解,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也容易出现失衡,从而导致心理危机。研究发现,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对此类中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般来看,心理危机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心理问题的产生阶段、心理疾病的出现阶段和极端心理行为的暴露阶段,这三个不同阶段对应的干预方式为预防性、治疗性和补救性。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往往将主要精力用在已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治疗性工作,运用显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和心理咨询技巧干预处理应激个体。但由于心理咨询老师人员有限,很难兼顾到全校学生,使得心理健康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利用非心理咨询老师建立心理危机的隐性干预主体,用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眼光面向青春期学生群体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调节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状态,努力从源头上消灭引发心理危机的根源。

二、构建青春期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系统的途径

构建青春期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系统,需要组建与学生密切联系的人群组成的基本网络来维持系统运作。通过对这些人群进行培训,传授有关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知识,了解青春期心理危机的特征,组织符合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的团体活动,使其掌握调控是身心的方法和技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自觉地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培养良好心态和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

1.组建以班级心理辅导员为主体的朋辈群体

当个体遇到心理冲突或者应激事件后会本能地启动自身心理防御机制应对,一旦应对不了在各种负面情绪的伴随下容易出现失衡,进而出现心理危机,此时若有班级同学及时发现和预判其情绪表现和行为变化,向班主任老师和心理咨询老师寻求支持,就可以将危险降至最小。这类同学我们称之为班级心理辅导员,他们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对心理学有较强兴趣。笔者所在学校自2007年起在班级通过自荐和他荐的形式选拔出男女各一名班级心理辅导员,每周三中午由心理咨询师为期培训授课,传播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传授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技能,充分发挥朋辈间防御性小、共同性大和容易互动的优势关注班级同学心理动态发展。同时,心理咨询老师通过组织班级心理辅导员每周填写《班级心理健康晴雨表》了解班级整体心理发展动态、捕捉有异常情绪和心理的学生,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反应出的问题和青春期心理危机的防控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咨询老师——心理辅导员——学生的层级管理网络,建立起良性有效的互动干预模式。

2.授予全校教师心理危机相关知识

青春期学生容易出现心理波动,若不及时发现容易引起心理危机。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迅速判断各种可能性、快速启动相应预案,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值得每一位学校老师关注和思考。及时、有效地对全校教师进行有关青春期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开展培训,讲授常见的心理危机鉴别方法和干预技技巧,如怎样辨别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和危险信号;在突发情况下,教会学生如何沟通、联络和求救;学会倾听并且积极关注当事人情绪情感;鼓励当事人学会表达情绪并且调节情绪等等。针对班主任群体,需要重点培训,包括识别情绪背后的意义、掌握情绪宣泄的技巧方法、学会常见的心理危机救助方法等等,提高干预的效果和质量。

3.建立心理危机人群的动态数据库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引发自杀等心理危机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八个: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严重抑郁、心理压力大、生命质量差、有自杀未遂史、受过高强度急性应激、近亲属或朋友熟人有自杀行为等。心理咨询老师在组织学生填写心理健康档案时,应针对以上几项的情况详细录入,筛选出具有两到三种以上迹象的学生,特别关注,及时疏导,有效预防。根据笔者经验,新学期开学阶段和各类考试前后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从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到心理辅导老师都应给予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重点关注,及时通过组织活动和谈心交流了解近期情绪情感、教会他们调节自我的方法技巧,将预防工作提前做好,将各种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4.开设青春期父母成长课堂

家长是陪伴青春期孩子成长的重要群体,也是引导青春期孩子健康成长的主力军。学校可以通过父母成长课堂让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教会家长细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变化,学会和青春期孩子沟通,积极与学校老师联系,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同时,学校还可以引导家长通过书籍和网络学习成长,培养包容接纳的心态,将对孩子的关心和理解落实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做好孩子坚强的后盾,为孩子树立榜样,做好自我,搞好亲子关系,为孩子身心全面发展铺平道路。此外,学校还可以组建家长互助平台,如QQ群,微信群,通过互动分享的形式学习优秀的育儿心得,针对青春期常见的和棘手的问题开展沙龙讨论,必要时可以邀请教育专家和学校心理咨询老师一起探讨,陪伴好孩子青春期的成长。

5.加强良好班风学风建设

良好的班风学风对青春期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风学风可以营造出追求进步的心理氛围。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价值导向、目标引导、行为定向、精神感染、陶冶情操等方式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教育活动推动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如我校在德育处的引领之下,常规的德育活动有:校园心理剧比赛、心理拓展游戏、心理黑板报评比、班级辩论赛和以及以父亲节母亲节为载体的感恩教育等,通过设立青春期话题让学生参与营造互动和谐向上的班级风气,将正确的心理认知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传给学生,让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启迪心灵,推动心理危机的化解和消除,进而达到隐性干预的目的。

青春期心理危机的隐性干预系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够成熟,笔者作为一线心理咨询老师还在积极学习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相信只要各级领导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配合,学生、家长和老师三方联动,及时发现可能引发青春期心理危机的各种因素做好防控工作,学生一定能够沐浴着心灵的阳光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廖全明、黄希庭.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 心理科学,2009(02).

[2] 何云、李邑. 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疏导[J]. 今日科苑,2009(07).

[3] 王青华. 关于中学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 山西教育(管理),2011(6).

[4] 田芳. 构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几个设想[J]. 兰州学刊,2006(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青春期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浅谈青春期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经达英—35及妈富隆治疗的效果观察
青少年如何合理度过青春期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学生写的话
微信也会走过“青春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