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课程的内容选择与教学重构

2015-06-17 18:28罗培蓓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年7期
关键词:主线重构人格

罗培蓓

从逻辑的角度看,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思路无非三条:一是尊重原作,有什么教什么;二是发散教学,基于课本向外延伸,只要师生的目力所能及;三是内敛教学,精选其中几篇作范本,以一个“点”来突破一个面。思路一的教法与必修教学没有区别,几不可取;思路二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难度甚大,且有贪多嚼不烂的风险;倒是思路三,符合了“选修”的思路,“选”其中的几篇而精“修”之,可以引导学生走在某一选修教材的多条途径中一条之上,从而撷得几枝鲜花。现以苏教版《〈史记〉选读》(以下简称《史选》)选修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一、选:内容选择在于选择教学主线

苏教版《史选》的编者除了在第一章介绍司马迁其人其事之外,其余皆有分类:体例、史家传统、理想人格、人物刻画艺术、叙事艺术、影响等。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分类及其所选内容其实只是有所侧重,并非在史家传统之作中就没有人物刻画艺术和叙事艺术。既如此,从中选出一个适合当下学生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就成为锻炼教师慧眼的挑战。

内容的选择关键在于确定选择的缘由。笔者以为,对于当下的高中学生而言,选择“理想(人格)”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其主要原因在于当下高中学生缺乏理想,惶论理想人格,而其原因又在于转型期的社会缺乏理想。中国的文学与哲学是崇尚理想的,理想是文脉,亦是国脉。《史选》共选《孔子世家》、《管仲列传》、《屈原列传》三篇作为“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理想人格注解,而基于这三篇尤其是第一篇(教材虽打*号,却应当不影响教师的自主选择),或可为当下高中学生的理想人格塑造尽绵力。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世家》中野合、竖子等用语有其语境,虽不必苛求,却当向学生说明以去其糟粕,然后取其精华。复读孔子理想及人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段,至今令教师与学生无不感到“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如果力所能及,读孔子理想还可借助《春秋》,读管仲还可借助《管子》《战国策》,读屈原还可借助于《天问》,亦不赘述。但既为选修教学,需确立主线,笔者所立之主线,即为理想及理想人格。

二、修:教学重构在于建构意义理解

选好了内容不等于构建好了教学,犹如选好了食材却未必有一桌好菜一样。不过已经有了理想主线,有了从原文中撷选出的好句,有了课本之外的旧知回顾与资料引用,教学重构的重心就在于如何协调这些内容。笔者举以下几点与同行切磋(前提是已经解决了文言文阅读的工具性问题)。

其一,问题驱动。问题旨在打开学生的思路,在于指明研讨的方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将学生的视角从工具性转换到人文性的角度上来。譬如“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三篇文章的教学中,可以先抛出一个问题:通读三篇,如何体会其中的“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之义?待学生有所思后再追问:读其书何以想见其为人?见其为人的本质又是什么?

其二,自主构思。在“理想”主线的引导下(此时宜作为隐性的主线,也就是说不能明确提出来以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思考“见其为人”的动因(这也是内容选择的一种体现)之后,学生会将注意力集中于孔子、管仲、屈原三个人的人格上来,而无论是学生的先前知识,还是文中的相关描写,都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三人身上共同的理想人格。在学生自主构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提醒:读此三人,你还想到其它的哪些经典?谈及理想,这三人在你的印象中又有哪些经典的理想表述?

其三,教师引导。即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但教师的引导仍然是必须的,此处的引导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某种意志与想法,而是基于学生的思考进行一种认识的强化和思想的引领。譬如有学生隐隐约约地意识到孔、管、屈三人身上不仅有理想的一面,也有悲凉的一面,于是理想与代价的付出似乎是相关的,那么“坚持理想就需要一定的成本”、“如此的理想坚持值得吗?”(学生语。)笔者跟学生强调:理想无非是在舍与得之间作一选择,无论哪个国家,其文脉、国脉的延续是离不开理想的。而理想的不断实现,就成了推动现实不断进步的力量……

选修教材的教学的核心意义之一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意义”,而意义恰恰属于人文范畴,因此教学重构也就寻找到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选修: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活动

笔者一直以为,选修的真实含义需要将“选修”拆解成“选”与“修”两重理解,选即为内容选择,修即为教学重构。对于后者而言,重构是指相对于传统教学中重于工具而言的,笔者的观点更侧重于意义建构。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与修的主体不能只是教师一人,而应当是师生共同的事情。譬如内容的选择,论语中的《侍坐》是为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在此三文的解读中能否顺利地回忆出来,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而非直接提出。修的过程中更需要以学生为本,课程重构需要师生共同去完成,即使学生生成了异于教师的认识(譬如以上学生的提问),那也是教学的契机所在。教学重构的另一重含义,也在于面对学生的生成时,教师需要机智地去引导。

总之,选修课程的目标实现关键在于内容选择与教学重构,在于师生的共同参与,个中细节之味,待教师各人去体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主线重构人格
长城叙事的重构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人物报道的多维思考、主线聚焦与故事呈现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数字主线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