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2015-06-17 18:53周莹
新课程·上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特色

周莹

摘 要: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课间活动组织形式,是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有力保证。自大课间体育活动发展并推广以来,由于体育活动练习强度适宜、活动内容丰富等优点深受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广泛欢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与艺术“2+1”相结合的特色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以及艺术技能水平,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而达到育体、育智、育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主要介绍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原则、活动组织和管理,分析了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践的成效,并总结了几点实践经验,以期为在全国各地范围全面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践研究

目前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状况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然而纵观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结果不容乐观,学生的体能素质、耐力素质呈直线下降,肥胖和超重学生比例越来越多,尤其是我国农村学生的体质下降甚为严重,发育相对迟缓。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共青团、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在2006年底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全国各地范围内中小学均纷纷以此为中心,开展了各种极具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其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就是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形式,相对于传统课间操而言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实效性更强。近年来,我校开展了以跳绳为主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并积极开展了体育与艺术“2+1”组合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主要总结了我校体育改革实践的体会。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目前正在进行足球场改造、排水工程以及美化工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连续多年被评选为“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办学效益受到广大家长的认可。为了进一步落实“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校针对传统课间操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积极推行了以跳绳、跑操为主的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传统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较长,一般多则40分钟,少则25分钟,平均达到30分钟,组织形式较为灵活,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练习强度适宜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更强,实效性更为明显,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可成为缓解学生学习的良好调节剂,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全面落实教育部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和美育改革,我校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实施体育与艺术“2+1”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素养,对于促进学生的终身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标

1.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变传统课间操枯燥、单一的活动形式,通过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习,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让学生能够培养终身体育运动的思想,形成坚持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

2.落实体育与艺术“2+1”结合。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要求,通过课间体育活动与艺术教育活动实现有机融合,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健身锻炼体育技能以及艺术技能,达到以美健体、以美辅德、以美育人、以美促智的目的。

3.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大课间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情感、个性、行为、品质等多方面综合素质,也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培养学生严密的纪律性、组织性,奋发向上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风,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主要是组织全体师生统一在上下午的课间活动,组织和管理比较复杂、严密,为了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安全、有序、高效开展,应严格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科学性原则:每一项活动应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应具有明确的锻炼科学理论依据以及锻炼目的。(2)实用性原则:锻炼活动最好是在确保达到身体锻炼目的基础上,尽量简单、易学,提高体育活动的实用性。(3)安全性原则:活动锻炼强度应最好以中等强度级别为主,锻炼负荷应设计从静慢慢向动过渡,节奏应按照从慢到快,使心率基本维持每分钟140次左右。(4)因校制宜原则:设计体育活动过程中,应结合学校的客观条件,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地理环境以及学校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5)体育与艺术“2+1”原则: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锻炼身体,加强学生协调性和韵律感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贯彻落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四、总结与建议

通过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生长发育,培养了学生自主锻炼身体的良好、健康习惯,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以及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情趣。由此可见,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锻炼模式是最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间体育锻炼形式,也有利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思想主要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改革。

根据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可总结出规章制度是保障,活动内容是主体,体育教师是核心,班主任是关键,领导者是龙头,场地器材是基础,安全是保障,竞技、个性是点缀,监督评比是动力,体育与艺术“2+1”结合是延伸与发展。全面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落实体育与艺术“2+1”,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思想品德、审美能力、智力发育等全面发展,应在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推进、实践。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N].中国教育报,2011-06-23(3).

[2]詹建国.隐性课程及教育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2011(1):64.

?誗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特色
中医的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