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课堂对话困难点的分析与对策

2015-06-17 04:38刘露
新课程·上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小棒师生交流

刘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对话是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现象,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对话。哲学家眼里对话就是对话者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式。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对话的胆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有对话的话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有对话的内容,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我们与孩子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对话?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呢?基于这样的认识,下面就以《9加几》课堂中的一些片段来分析数学课堂中有效对话存在的困难点及对策。

片段1:学生口算求和。(求三个数的和,其中有9和1)

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1:都是10加几的。生2: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我是先算9加1等于10。

师:对啊,我们先算9加1等于10,再算10加几等于十几,这样比较简单。

【分析】这个片段作为一节课的导入部分,通过基础口算的过程,学生初步感受到凑十法的简便,算起来很轻松。以此为契机,引入主题,为后续的例题学习9+4怎样算打下方法基础。整个过程中,师生间的对话看似很流畅,目标也基本达成,但是教师的小结过于简单,对接下来的学习缺少一个语言的支架,所以在接下来学生自己说凑十法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困难。

【对策】教师的小结可以这样来说,原来先把9和1凑成10(并出示板书),再算10加几,就是十几,这样算起来方便又轻松。今天我们就要用这样的方法(指着板书)来学习新的知识。在课堂对话中,教师的总结不仅要能够指向教学目标,还应该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这样整个课堂中师生间对话才能更有效。

片段2:交流9+4的算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生:我先移过去一根,这样就是10根,旁边还有3根,一共就是13根。

师:为什么你要先移一根过去?也就是把4分成了几和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9+1=10,再算10+3=13.

师:刚才我们摆小棒算出了得数。这个计算过程我们还可以这样表示:(板书)师指着1问,这是哪里来的?

生:从4中借来1。

师:为什么要借?

生:这样就是先算9+1=10,再算10+3=13。

师:这样的话就和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把4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

谁会这样说一说。

两个学生说的都不算完整。

【分析】这是整节课的重点,学生要在此过程中掌握凑十法,并能够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但是在实际对话中,师生间的对话没有揭示凑十法的本质,交流中只说到从4中借来1,并没有突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的对话就是流于形式,而没有揭示本质。而且教师没有为学生的说话做一个好的示范,计算方法说得太死板。

【对策】说计算过程时,教师可以运用儿歌的形式并突出凑十:如把4分成1和3,9和1凑成10,10和3是13,这样的话一方面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凑十,另一方面学生也容易模仿,说起来比较顺畅,这样就能为接下来的师生对话,打好一个好的语言基础。

片段3:学生交流了移小棒的方法后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啊?

等了几秒钟,没有学生举手。

师:不会算的小朋友你可以摆完小棒数一数,9根小棒接着往下数,就是10,11,12,13,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学生看老师摆小棒跟着数一数。

师:除了数一数,我们还可以把9+4先看成10+4,10加4等于14,10比9多算了1,我们就要把得数也减掉1,就是13。这是不是也可以算出9加4等于13啊?

生齐答:是。

【分析】上述对话毫无意义,教师为了把自己课前对学生的预设体现出来,突出算法的多样化,不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强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学生听了以后也是似懂非懂,之前凑十法都没有掌握好,又有新的方法,多数学生是接受不了的,教师没有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策】既然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在放手让学生想算法的时候问题的指向性就要更明确,除了给学生准备小棒以外,还可以准备小棒图。让学生可以数一数小棒,也可以在小棒图上圈一圈,或者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把拿小棒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在对话交流中把摆小棒和圈小棒图进行比较,从而来突出凑十法。这样师生间的对话交流才会更指向目标,更具实质性。

总之,真正有效的对话教学并不是从形式上撕掉灌输式教学的面纱就能发生,只有充分认识到对话教学的实质内涵,掌握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对话教学才能从无效走向有效,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茫然走向本真,从僵化走向灵性,才能实现课堂生命灵性的融合、理解、丰富与绽放。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小棒师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