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为评估行业带来的市场机遇

2015-06-23 05:46
中国资产评估 2015年1期
关键词:所有制混合评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明确指出,“……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混合所有制经济确定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进一步提升了非公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打破了各种所有制和经济成分的局限,形成积极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合力,对经济转型升级形成有力促进。

近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川、广东等20余个省份陆续出台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其中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所有改革方案的“标配”,多数省市明确提出将在2017年初步完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标,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比例将提高至60%~70%左右,还提出成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步伐等具体措施。此外,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首批推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80个项目采用PPP(公私合作)项目融资模式。

这些市场信号都表明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推进,国资监管方式将从原有的“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化,股权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也将引发大量产权交易变动、国企上市、重组并购、境外投资等方面的运作,为评估行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这些机遇和随之而来的挑战,我有些认识,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对评估行业的深远影响

(一)推动评估行业转型升级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项涉及巨大经济体量的改革措施,据有关统计,我国国有企业约有14多万家,总资产约为90多万亿。仅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国家出资企业共11,794户(不含深圳市),混合所有制企业共3,652户,占30.96%,而根据广东省国企改革方案,2017年混合制企业占比将提高到60%以上。由此可见,随着混合所有经济发展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国有和民营企业通过市场平台实现资本融合,为评估行业带来根本性的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也对评估行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需要资产评估在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公众利益等方面发挥专业作用,担负起保证公平交易及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双重重任。这将促使评估行业从最初“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工具角色转变为“市场润滑剂”和“社会管理助推器”。因此,行业必须在做精做专方面狠下功夫,全面提高公信力和专业化程度,以适应更为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变革要求,推动评估行业从传统领域向多维度专业领域转型升级。

举个例子,在评估为投资并购提供服务时,资产评估除了扮演传统意义上独立第三方的价值评定者角色提供交易标的价值信息以外,在多元化服务目的下,评估机构也可以作为交易单方的价值顾问,全程参与交易过程的各个环节:为委托方作出基于投资价值类型的估值咨询建议;帮助委托方确定沟通谈判的定价区间,作为定价决策参考;乃至提供投资并购后评价等后续跟踪专业服务。这就是评估业务呈多维度发展的典型之一。

(二)加快评估行业国际化发展步伐

近年来,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步伐明显加快,规模也逐年攀升,据统计,2013年中国市场全年共并购1,232起,同比上升24.3%,涉及的并购金额达932.03亿美元,其中海外并购完成99起,达到384.95亿美元。但是,我们“走出去”的同时也不断遭遇到市场经济因素以外的各种障碍,面临一些特殊风险,某些国家尽管从法律上没有设置明显歧视性的规定,但常常利用繁琐的审查制度、人为设定的标准或程序等隐性手段设置障碍。而混合所有制改革将为国企“走出去”提供新的实践思路和具体途径,通过国企联合民营实施海外并购操作,淡化国有经济色彩,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购对价,实现国企民企双赢。

因此在海外并购中,资产评估将在价格博弈、尽职调查与产业分析、并购方案咨询、并购后财务分析等方面充分发挥价值管理和价值发现的双重功能,承担降低交易成本和保障国家利益的重要任务,并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通过了解境外宏观政策、交易规则、市场环境,提高了自身国际竞争力,推动行业国际化发展步伐。同时在与境外企业和同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也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我国评估行业的认知,起到扩大评估行业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作用。

(三)为评估行业新兴业务领域注入新的动力

除了推动国企上市以外,混合所有制经济还提出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实施员工持股和优先股等更加贴近市场的灵活机制。在这种创新机制下,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激励工具将可能大量涌现,此外也会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来保障交易目标的实现。针对这些金融工具,不仅在交易环节的评估作价中需要考虑,而且此后的会计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对其后续估值产生持续需求,从而给资产评估行业在期权定价、优先股评估、金融衍生品评估等新兴业务领域带来更大的市场发掘空间和发展机遇。

二、客观剖析当前阻碍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瓶颈

机遇也意味着挑战。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不仅给评估行业带来许多宝贵的市场机遇,也对评估行业法制化、专业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清醒地分析自身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找出制约发展的瓶颈。

(一)法律地位缺失阻碍评估行业发展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市场经济的法制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行业立法工作在人大法工委的大力推进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使资产评估法迟迟不能出台。评估行业基本法缺失的局面,严重制约影响行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法律地位,使评估行业的权威性遭到质疑,阻碍了评估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评估行业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

近期,国家取消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资格认定和许可事项、将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由原来的“准入类”调整为“水平评价类”。这一行业管理改革进程虽然增强了行业发展的活力,拓展了行业发展的空间,但同时也淡化了执业准入的控制,评估市场将面临会计师事务所、其它估值或咨询机构等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

(三)评估行业面临人才匮乏的挑战

目前评估行业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员加速老化,高端人才缺乏,青年人才流失,情况不容乐观。以北京地区为例,据统计2005年北京地区资产评估师平均年龄是38岁,但2013年已达到了44岁,平均每年增长0.67岁,且现阶段北京地区30岁以下的评估师只有65人,大部分评估师都是在40岁到50岁。在评估行业抓住改革机遇谋求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众多行业外的竞争对手,缺乏掌握创新评估技术的专业化人才和足够的专业人才储备,是影响我们发展的大问题。

三、评估行业要认真准备迎接挑战

张国春秘书长曾精辟论述:“改革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应对得当就是生机,应对不当就是危机。”评估行业要想把握混合所有制经济所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不懈努力,总结起来是八个字,四个方面,即“培育,创新,整合,宣传”。

“培育”,即培养孕育,培育的目标是什么?一是人才,二是市场,这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素。人才培养,要居安思危,加强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通过建立科学职业发展规划,提供顺畅的晋升渠道和广阔的事业平台,进一步增强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为行业培育和聚集越来越多的人才。市场培育,要契合好市场需求,认真把握、分析和规划市场。找到打开市场、占领市场的有效途径。同时固化客户,真正走进服务对象的内心,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从而充分延伸我们的专业价值,使评估行业面对激烈的竞争永葆生命力。

“创新”,并不意味着要全盘推翻原有形式,乔布斯是个特例,90%的创新不是革命性的,而是在现有的专业优势基础上,强化提炼完善,提升整体实力,这也是行业顺应市场经济改革复杂需求的驱动力量。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深化,我们要加大研发力度,组织开展涉及新兴业务领域和技术方法的专业课题研究,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力争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专业实力,强化风险意识,从源头上防范执业风险。

“整合”,是要改竞争为“竞合”,聚合行业内部优质资源,做精做专,提升行业整体市场竞争力。面对未来市场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行业要精诚团结,资源互补,通过对行业人才与专业技术的优化配置和有机融合,创造出新的核心力量,进一步丰富服务外延与内涵,打造评估行业的优质品牌,扩大市场份额,使整个行业获得长足发展。

“宣传”,是要利用多种平台使全社会认识到评估行业在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积极提升全社会对评估行业的认知和信任。现阶段加强立法宣传是当务之急,立法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基础,评估行业的每一位成员都要积极地为行业立法鼓与呼,视立法为己任,只有尽快确立评估行业的法律地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

总之,“培育”和“创新”是评估行业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是发展之“道”;“整合”和“宣传”是在通过培育和创新提升行业普遍实力的基础上,聚合行业力量,扩大行业影响的外在方法策略,是发展之“术”,我们要努力坚守并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抓手的经济体制改革给评估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和发展契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坚持走法制化、专业化发展道路,致力提高评估行业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专业能力,一定会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让我们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共同携手建设评估行业平阔风悬的承平盛世!

猜你喜欢
所有制混合评估
混合宅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发改委:鼓励非公资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双信封制和综合评估制各有千秋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