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瓦普”新疆烧烤标志性符号

2015-06-24 18:26艾贝保·热合曼
新疆人文地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卡瓦烤肉新疆

艾贝保·热合曼

卡瓦普是维吾尔语烤肉的音译。在新疆,几乎每一个食客都对卡瓦普情有独钟,无论在山野,还是大漠,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一定会把卡瓦普当做款待客人的最佳选择。小小一根扦子,红白相间一串羊肉,放在烤肉槽子上,上下翻转,来回交叉,不见炉火升腾,只有青烟弥漫。随着一声“卡瓦普皮希迪”(烤肉熟了),羊肉的芳馨像“强盗”般侵入鼻腔,让味蕾灿若万花在口中绽放,继而开展一场荡气回肠的胃口大战,一顿看似简单平常的快餐,因为有了卡瓦普的烘托渲染,从而变得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不过在很早以前,卡瓦普这个名称,即便在放羊娃出身的我的脑海里,也是只闻其“名”,难见其“影”。虽说圈中有羊,但却是为了养家糊口,自己舍不得吃,卖了钱换成穿戴和油米,即使偶尔宰了一只羊,那也是“狼多肉少”,不是送亲戚,就是给邻居,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一副杂碎上,羊头羊蹄子,米肠面肺子,全家人炕上围坐成一圈,吃着就像过节似的。

第一次吃烧烤其实不是烤肉,而是羊啬脾(羊的内脏)。一次父亲将火扦穿了啬脾,放在炉火上来回烤,紫红色的啬脾,瞬间变成黑乌乌一团,父亲给我们每人切了一块,放在嘴里一咬,味道很特别,但总觉得不够塞牙缝,就期盼着下一次机会,然而这个“下一次”,一等就是一年半载,让人受不了。

真正第一次吃烤肉,还是1978年夏天,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成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而且千里迢迢去了内地。第一次放暑假回来,哥哥为了犒劳我,就带我来到乌鲁木齐,先是看了一场电影,随后去红山马路边一个烤肉摊子,一下子要了20串烤肉,外加几瓶啤酒,我们一边美滋滋地享着口福,一边看着来往的路人。我那一次吃了一多半的卡瓦普,而对啤酒一点都不感兴趣。面对卡瓦普,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觉得味道鲜美,垂涎欲滴,吃了一串,还想第二串。起先没经验,拿起一串卡瓦普就吃,不但速度慢,一着急还烫嘴,等吃过三五串,渐入佳境,犹如扒拉算盘珠子,随着扦子来回动弹,一串串烤肉不知不觉就送到口中,虽说嘴角糊黑了,肚子却实实在在享受了。

我从小有个坏毛病,就是只吃肉,不吃油,吃了就恶心,尤其是吃乌麻什(面糊糊),稠稠一碗饭,油疙瘩难分辨,就用筷子上下翻搅,挑出来,就扔进别人碗里,一点都不马虎。吃包子也是如此,先要掰开,将其中的油疙瘩清理干净了,才敢下口,所以妻子糟蹋我说是“有福不会享,活着真冤枉”。然而就是奇怪,偏偏对卡瓦普是个例外,不仅不做一点防备,就是把油疙瘩吞进肚子,一点也不反胃,不要说别人想不通,自己到现在也不明白。

做卡瓦普要用专门的铁槽子,或大或小,大的供专门经营,小的自家聚餐携带方便。餐馆门口的卡瓦普槽子,高至人的腰部,长长一大截支在那里,等火候差不多时,也就是炭火由黑变红,最终白里透红,主人就将一大把烤肉串,麻利而又规整地平铺在槽子上,一边亮开嗓子使劲吆喝叫卖着,一边一手摇着纸扇,一手将孜然或者辣椒面均匀撒在烤肉上。沁人肺腑的香味,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四处开始弥漫,仿佛是牵着牛鼻子的绳子,风味独特的卡瓦普自然成了挡不住的诱惑,人们寻声而来,闻香而朵颐。

制作烧烤用的炭火最好是无烟煤,一是烧的时间长,二是减少烟尘污染。而把握火候全靠经验和判断,火大了烟熏火燎,损害卡瓦普品质,火小了卡瓦普半生不熟,直接影响生意。卡瓦普的食材必须是新鲜的羊肉,最好取自羊后腿,事先小心割下来,肥瘦搭配切成块状,腌制之后,一串一串穿好,烤的时候则根据客人需求,配以适当调料,确保颜色好看,味道醇美。特别是孜然的味道,那是新疆烧烤特有的味道,芳香而又浓烈,缠绵而又悠长,吃在口中,回荡在心里。

以前人们外出游玩,都是自己事先备好材料,其中很重要的一样,就是小巧轻便的烤肉槽子。到了目的地,女人和娃娃们跑得不见踪影;留下男人们生火,切肉,然后不慌不忙穿扦子,一切准备就绪,开始烤肉盛宴;玩饿了肚子的女人们带着孩子回来了,看到槽子上的烤肉,一下子哈喇子都下来了,你一串,我一串,左手一串,右手一串,一边吃着一边还纳闷:这山里的卡瓦普咋比家里的还好吃呀?可不是么,人在野外,空气纯净,身心放松,情绪当然就好,而情绪好胃口随之就大开,如此“爱屋及乌”,烤肉当然就比家里好吃了。

那些年南门自治区体育馆旁有家烤肉店,不但味道好,价格也很便宜,5毛钱一串,人们从众心理严重,到了中午时分,就排起了长队,弯弯曲曲一长溜,好像长龙阵,很是壮观。第一次去的时候,一家4口,我去排队,妻子和两个孩子等候,其实人多不要紧,害怕的是不时有人加塞,而且张口就是几十串,这边眼被烟火熏得流眼泪,那边孩子一个劲喊太慢,等卡瓦普到手,早已浑身都湿透了。

先是烤羊肉,后来发展到烤羊肝、羊心、羊肠子,口感不一样,味道都很美,尤其是被视作卡瓦普“帕特夏”(太上皇)的羊腰子,那可是人见人爱的上等珍馐;都说吃啥补啥,特别是那些男士们,吃烧烤的最高境界,就是来一串羊腰子,哪怕价格高,也在所不惜。

所谓烤肉,顾名思义就是烤制精肉,然而现在外延和内涵都在发生着变化,一是规格上朝着大的方向发展,二是实体上有了新的突破。具体而言,就是不仅仅局限在一个“肉”字上,而是连骨带肉一起烤。最具特色的就是烤羊排,硕大一串摆在面前,看着大气,吃着豪气,从而体现一种新疆人的性格,粗狂坚韧,大度进取。感受颇深的是有一次去南疆,路过一座偏远县城,朋友将我们带至一家民族风情园,席间助兴穿插一个节目,类似北疆哈萨克族招待客人上羊头,必须由座上宾先用刀子削肉给大家,意为工程“剪彩”一样,风情园用大大一串卡瓦普,作为敬献客人的最高礼节。

说实在的,我也算是见多识广,然而当卡瓦普上来的时候,我还是感到为之一振。别的地方烤肉都是穿在扦子上的,而唯独这里是穿在一把铁叉上。铁叉好像3根叉齿,不是圆而尖细的那种,呈扁平状,似手指一样分开;黄里透红,外脆里嫩的诱人卡瓦普,不是摆在盘子里端上来,而是被人手擎铁叉举上来;实际上这个时候品尝的不再是单纯的卡瓦普,而是朋友一种心境和感情,根本上就是一种饮食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饮食文化,随着旅游在全世界发展,如何深入挖掘民族历史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四方宾客探访观光,就成了一个急迫课题,而这当中饮食文化就是一个重要内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现如今餐馆里还有一道时尚菜,叫做“卡瓦普黄面”,就是在黄面之上,外加一层炒烤肉。黄面细长油亮,筋道滑溜,炒烤肉味道别致,鲜嫩香醇,还有那切成丝状的翠绿黄瓜,饭食三要素肉、面、菜都有了,营养搭配,荤素结合,不失为饮食文化兼收并蓄的成功范例。

在新疆生活久了,许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当你饥肠辘辘,而时间又不容许坐在餐馆里优哉悠哉细嚼慢咽,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一个刚出炉的热馕,对折两半,再将几串“咝咝”冒气的卡瓦普乘着热乎劲夹在馕中,顺势一捋,扦子出来了,而烤肉夹在馕中。馕的味道绵长、深厚,那是来自土壤最亲切的味道,而卡瓦普则是新疆烧烤标志性符号,吃到嘴里余香满口,送进胃中实在管用,二者融为一体,既值得回味,又给力添劲,无论再干什么事,用一句新疆话说:“麻达么有”(没问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卡瓦烤肉新疆
大名鼎鼎的巴西烤肉
布雷特·卡瓦诺 被控性侵的美大法官提名人“打太极”
特朗普力挺准大法官没性侵
第五个烤肉卷
烤肉自助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
勿回首:作为构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