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成语 巧教文言文

2015-07-02 08:52余惠芬
成才 2015年1期
关键词:古汉语谓语文言

■余惠芬

巧借成语巧教文言文

■余惠芬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一要求体现了对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体现了对背诵文言文的重视。可是实际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不少语文教师简单地认为,学好文言文,关键是讲透课本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对讲不透的知识就直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总是满腹牢骚,抱怨文言文难学习、难理解、难背诵,这样就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怎样才能让老师由教得累变为教得巧,学生由苦于学变为乐于学呢?如果教师能联系现代汉语来教授文言文,那么学生就易于接受和理解。其实,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利用语言的继承性,可以以今证古。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使学生能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

成语应该成为沟通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座桥梁,它脱胎于古代汉语。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或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或来源于佛教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的名言警句。从成语的形式看,它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特别是受《诗经》四字句的影响,选择了四字音节为基本形式。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保留了古代语的许多特点,所以有人说成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依据这块“化石”,便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知识。从学生熟悉的成语入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可以挖掘学生的知识潜力,还能帮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一、巧借成语,识记文言字义

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思,巧借成语释义,能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记忆。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第一课《两小儿辩日》时,文中有几个很重要的文言实词:及、汤、孰、去。这些词的解释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孩子来说是很陌生的。我没有直接灌输这些词的意思,而是用幻灯片展示了四个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学生熟知度高的成语:遥不可及、赴汤蹈火、孰是孰非、相去甚远。孩子们看到这些熟悉的成语,都抢着说出它们的意思,回答都非常准确。我顺势发问:你们知道在这四个成语中“及”“汤”“孰”“去”的意思吗?“到”“热水”“谁”“距离”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我让同学们在本文中找出含有这四个词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其日中如探汤”“孰为汝多知乎?”“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并且很准确地说出了这四个词在句子中的意思。通过这种巧借成语解释文言实词的方法,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就轻松理解了重要实词的意思,并且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同时也复习和掌握了一些成语。后来我逐渐发现孩子们在说话和写作中会用到这些成语,让自己的语言更加有文采。

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我进一步改进了教学的策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我用幻灯片展示了本课中六个重要的实词:闻、缚、辱、善、异、徒,然后要学生想想有哪些自己熟悉的成语中含有这些字。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然后我选择那些与课文中义项一致的成语:闻所未闻、作茧自缚、忍辱负重、能言善辩、日新月异、徒有其表。这些成语来自孩子们自己的回答,他们能脱口而出地说出相应的意思,并且对六个实词的意思做了准确的回答。然后回归到课文,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了相应的句子“楚王闻之”“缚者曷为者也”“吾欲辱之”“齐人固善盗乎”“水土异也”“叶徒相似”,学生们理解了关键实词的含义,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通过自己说成语,释成语,联系文本翻译实词,孩子们找到了一条古今贯通的桥梁,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大增。

古汉语中存在很多一词多义的现象,学生记忆起来很容易混淆,如果巧借成语就容易多了。在教完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后,我发现就“为”这一个词的义项就多达六个,学生常常模糊不清,记忆混乱。在复习的时候,我就将“为”的义项做了一个归纳,其中的五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找到了相应的成语。我放手让学生们在课下搜集“为”字不同义项的成语,大家的作业完成得很好。下面是学生收集归纳的“为”的用法及举例:①“何为者也?”为:干,例:为所欲为。②“愿为市鞍马”为:替,例:为民除害。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被,例:古为今用。④“众服为确论”为:认为,例:不以为然。⑤“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为:成为,例:合二为一。通过文言词语与成语的比较释义,同学们能条分缕析地逐一攻破古文一词多义的难关,并且掌握牢固,理解深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巧借成语释义,识记文言字义,用已知的知识推及未知的知识,化难为易,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惧情绪,并在潜移默化中巩固和充实了学生成语方面的知识,又较好地学习了古文化知识,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语法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哪个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分工。例如名词经常用做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但是,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要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如果对初一的学生深讲这些语法知识,势必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如果巧借成语则会得心应手。

教学《枭逢鸠》这一课时,讲到“我将东徙”这个句子中“东”的解释,学生脱口而出地说“东边”。我没有将“向东边,名词作状语”这个解释强加给学生,而是举出了一个成语“东奔西走”,让学生解释它的意思:向东边奔向西边跑,指到处奔跑。我接着问学生:“东徙”中的“东”翻译成什么意思要通顺一些呢?学生齐答:向东边。其实在很多成语中都保留了词类活用的现象,巧借成语是学习和掌握这个古汉语难点的有效途径。

1.意动用法。如: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句中的“席”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以理解为“把……当作睡席,这与成语“幕天席地”中的“幕”与“席”用法完全一样,可以依据“幕天席地”来掌握和记忆。

2.名词作动词。“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名词做动词),与成语“莫名其妙”中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

3.使动用法。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句中的“辱”是典型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受辱”,可以用成语“丧权辱国”相印证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可以将原本复杂难以理解的词类活用现象简单化,这种直观的理解比抽象的归纳要易于接受。学生也可以在整理文言文笔记时,在相应的词类活用旁边批注相关的成语,以增强学习效果。

三、巧借成语,理解文言句法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很多同学因为没有掌握学习的技巧而苦恼,那么我们不妨巧借成语来学习。

1.宾语前置句。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学习“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子何恃而往”“子将安之”“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三,“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在学习“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其李将军之谓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唯命是听”“唯利是图”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求石兽于水中”就是“于水中求石兽”。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文言文的很多知识点,不少都有成语的影子。成语具有简洁精辟、信息量大、易于记忆、便于提取等特点,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在帮助学生记忆和使用文言词语意义和语法规则时,作为一种互相印证、拓展补充的教学辅助手段,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和理解一定数量的成语,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将古今融会贯通。通过讲成语故事,开展综合性学习“成语探究”活动,开展趣味语文“成语接龙”、生活中的语文“街头成语”等活动促进学生积累成语。学生有了这样的积淀后,巧借成语学习文言文,温故而知新,化难为易,变生为熟,一定会在古汉语知识与成语知识两方面获得更多的收获。

(作者单位:武汉市吴家山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王爱民

猜你喜欢
古汉语谓语文言
非谓语动词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非谓语动词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非谓语动词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