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支点 实现轻松教学

2015-07-02 22:09王昌平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6期

王昌平

【关键词】教学支点 导入点 生成点 拓展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87-01

教学支点是指在紧扣文本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得以实施的基点,是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的关键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找准了教学支点,就能够使教学实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从而实现轻松的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找准课堂导入点

高效的课堂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身心引入课堂教学所要传递的信息中来。教师在课堂伊始找准恰当的导入点,就能为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和认知的基础。入选教材的文本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浓厚的情感元素,这些情感元素就是学生学习此类文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文本的情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基调,从而为文本情感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沉重而富有深情的语调渲染情境:“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一位白衣天使在抢救非典病人的战场上,用自己的忠于职守、临危不惧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生命壮歌,她的名字叫叶欣。”接着,教师顺势播放关于叶欣营救病人的视频资料,缓缓的话语、感人的画面,让学生对叶欣这一人物产生了初步感知,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又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笔者这样导入:“苹果里居然有五角星?你们留意过吗?这倒是一个奇特的发现,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发现苹果里藏着五角星的。”教师运用朴实、自然的导入语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达愿望。

二、把握教学生成点

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预案,行中无教案”,寓有形的教案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随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找准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一节高效的课堂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教师要把握课堂之“散”,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闪光点,让教学紧扣中心,生发精彩。

朗读往往成为贯穿整个阅读课堂教学的策略主线,教师要让朗读成为学生分析课文、探究主题、历练语言的方式。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课文《莫高窟》描写彩塑的相关段落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在自由读中初步形成对彩塑的认知,接着让学生在静心默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然后在朗读中感受彩塑的惟妙惟肖,最后放声朗读以积累内化词语。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名学生初读课文后,默默地拿起笔在文中圈画批注,以致笔者提醒全班一起朗读时,他仍然埋头圈画,问其原因,生答:“我觉得在重点词句上做标记,更易于理解文中对彩塑的描写,体会文章的表达技巧。”其他学生听了面面相觑,笔者抓住学生学习的闪光点,趁机引导全班学生在文中圈点批注,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词句朗读中能够更加深入地触摸语言、感悟语言,最终悦纳文本语言,体悟文章的表达情感,历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找准课后拓展点

好的课堂总结是对文本核心的精炼概括,也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提炼,更是对文本气韵的适度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堂总结环节依托文本,找准教学拓展点,合理而有效地加强课堂与课外的联系,能够给予课堂以画龙点睛、升华深化的妙用,使得课堂实现“余音绕梁”的教学效果。写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维度,教师抓住文章的留白处进行拓展,适时安排课外小练笔,可以丰富文本内涵,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读写迁移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穷人》一课时,文章结尾写道:桑娜看到邻居西蒙死后,两个无依靠的孩子熟睡在母亲旁边。桑娜心生怜悯,经过紧张、担扰的复杂心理挣扎后,还是坚持把孩子带回家。而她的丈夫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样决定把孤儿抱来,文章最后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样的结尾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笔者结合课后的说话练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桑娜拉开帐子后,渔夫看到了什么,他会说些什么,接下来他们的生活还将发生哪些事情?”结合文本内容及笔者课前出示的时代背景资料,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课后续写了文本,完成了小练笔,实现深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

总之,好的教学支点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关注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支点,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