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

2015-07-03 16:44刘崇喜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言语思路整体

刘崇喜

摘 要:阅读是读者的实践活动,不经阅读实践,既不会长精神,也不会增智慧。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必然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参谋,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96-01

阅读是读者的实践活动,不经阅读实践,既不会长精神,也不会增智慧。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必然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参谋,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要培養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提问对话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教师的提问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发学生的认知,激起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的思考提供帮助,将学生个人的思考或集体的讨论引向深入。

一般说来,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记忆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记忆性问题只要求学生回忆、再现具体的事实或信息。只回答“谁”、“是什么”、“对”、“不对”、比如:鲁讯先生的原名是什么?他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哪里人?段落有哪几种类型?等等。发展性问题往往需要经由理解、比较、联想、想象等心智活动,对事实作出推理、判断和评价,或者把已有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叙述人“我”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学生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作出综合的思考和判断。教师善于提问,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所提问题应当具有适当的难度,2、所提问题应当有具体的针对性,3、所提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4、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及时的反馈,5、不要使学生处于连续的被追问状态。

二、整体感悟法

整体感悟法的基础理论有三点:首先,文本是言语和意义的统一整体。作者的言语形成过程就是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表露过程;文本的言和意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学生初读课文不可能只阅读语言,而不接触内容。其次,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母语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有着天然的联系,因而,学生有能力直接把握和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内蕴,尽管这种把握和理解可能是初步的、表层的。再次,汉语的特点具备了使读者进行整体认读和理解的优势。因为汉语具有浓郁的人文性,所以,语文阅读强调人的领悟、体味。“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析—综合的思路,从整体出发再到整体终结。”

为了指导学生及早地形式自觉的整体感悟的能力和习惯,提高整体感悟水平,教师应保障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时间,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整体感悟的方法。主要方法如下:1、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全局,2、促成原初感悟,3、形成阅读期待4、从初感发展到评说。

三、理清思路法

思路就是反映文章中作者的思维条理,是存在于作者头脑内部的思考路线,是结构赖以形成的思维依据。与思路关系比较密切的概念有“构思”和“结构”。在阅读过程中,思路是读者理解文章的枢纽,是指导学生读解和记忆的一个着力点。

思路的类型有形象性思路、抽象性思路和临界性思路。形象性思路主要存在于叙描类文章中,抽象性思路的基础细胞是概念和判断,推理构成了抽象性思路的延续和变化,临界性思路主要存在于说明类文章的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的文章或作品中,它往往兼有形象性思路和抽象性思路的特点。

叶圣陶指出阅读要自觉地注意作者思路的开展。如何理清思路呢?阅读的时候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后一段跟前一段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几段从前面哪一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都辨一辨,想一想。例如,在论说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运下一模式指导学生自行理清作者的思路:1、找观点—初读课文,试找观点。2、提纲目—标段序,理段意,并段群,明观点。3、探思路,—探路基(写作意图)。4、找路线(联系衔接)。5、寻路径(曲折变化)。6、释逻辑—辨明逻辑关系,判断逻辑地位。7、述思路—口头报告,编制提纲,绘制图示

四、言语分析法

言语分析法是建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修辞、逻辑、必理、语境、语体等相关知识和方法,对文本的词语、句子、句群、段落和篇章等言语单位进行运用分析,旨在说明写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言语形式去表达这些内容。

言语分析法注重言语表达的形式技法和成功经验,因而区别于教条的、千篇一律的写作特点分析。言语分析法着眼于作者运用语言过程中的动态思考和表达经验,因而区别单纯的、静态的语言分析。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言语分析法不仅应当说明这个字在描绘时令、状态上的功能,而且还应该追索诗人当年执笔时,为什么先作“又到”,又作“又过”、“又入”、“又满”,但都认为不好。十许字,最后才换定了“又绿”。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绿”字更能唤起读者的视觉形象,在读者眼前出现一片江南春草的景色。这样我们就深入到诗人的执笔行文时的动态思考过程,更能理解诗人斟字酌句的匠心。

言语分析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呢?首先,圈点评注法是一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圈点勾画出自己阅读时感觉到的美词、佳句、重点段落、要点、疑难等等。圈点评注法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捕捉阅读初感,也有助于敏锐地发现问题。其次是语感笔记法,在大量感知言语材料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这些言语材料的理解和体验,这就是语感笔记。这种笔记写多了,自然有助于学生养成敏锐的语感。再次,佳句模仿法是在分析和集录佳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模写,把他人的言语经验转换为自己的言语体验。例如,我在教《改造我们的学习》时,针对“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句话,要求学生运用这句话所说明的“既要发扬民族传统,又要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这个观点,模仿这句话用借喻的手法,自己去写句子。于是学生写出了以下一系列句子:“我们既要吃烤鸭喝龙井,也要尝牛排饮咖啡。”“我们既要穿旗袍、中山装,也要穿西服、牛仔裤。”“我们既要热爱关汉卿和曹雪芹,也欣赏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

猜你喜欢
言语思路整体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不同思路解答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