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15-07-03 18:07朱丹琴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组词导语实效性

朱丹琴

摘 要: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使用简单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所感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时要抓好教学提问环节,掌握好提问的度,杜绝问题形式化;在提问的过程中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使学生不会产生厌倦心理,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15-01

这是一堂公开课,课题为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下面为这堂课导语部分的实录。

师:(板书“木”“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它们。

学生甲:木给人以干枯的感觉而树则更具生命力。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联想?

学生乙:由木我想到木板,树我想到树叶。

(以上问题,学生回答得较流利,积极性也较高。)

(从学生的回答可看出,凭借学生的原有阅读与生活经验,他们对于‘树“与“木”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老师只要简单地作总结,就可以达到导语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木”与“树”两个意象的不同点有个基本的体会)

师:说得都很好,现在我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画一画“木”与“树”。

(学生推荐一名美术功底较好的同学。该生分别画了一棵茂盛的树和一杆光秃秃的树叉)

师:为什么这样画?

生:因为我觉得树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但是木却是有沧桑感,所以我给树画上了很多叶子,而木只是光秃。

(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说明已经他们已经较好地明白了“树”和“木”内涵的区别,而且理解得相当到位。)

师:那么好,现在请同学们分别为“木”和“树”组词。

(学生七嘴八舌回答,但是回答的学生不多,有的在低头看书。

老师板书:树木 木头 木板…… 树叶 树林 树枝……)

师:从这些词语中“木”与“树”分别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前者沧桑,后者生机勃勃。(有个别学生出现疲倦感,回答的欲望明显没有刚开始时高。)

这堂课的导语因为运用了过多的教学手段(要求学生描述、联想、画画、组词),而且这几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几乎都是重复的,所以导致课堂节奏拖沓,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可能因为是公开课,为了在课堂上能有一个亮点,老师煞费苦心,巧妙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辨别出“木”与“树”的不同点。可事实上,高中生的文学及生活积累是比较丰富的,对于“木”和“树”已经有了感性体验,这点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就可以看出,所以学生在接下来的师生对话过程中并没有多大的收获,其中的几个提问其实是在做无用功。很多时候越是复杂、花俏的教学方法越会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就是我们说的 “过犹不及”吧,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要遵循“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而不是与之相反。这堂课的导语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只要选取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或组词或联想或画画就可以了,上课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上。

我们上课的目的是要用简单的方式使学生有所感悟,而不是把本来易于理解的内容复杂化,否则的话就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的效率降低,事倍功半,让听课者也感到很累。

语文的课堂设计应该要“消肿”、“减肥”、“瘦身”,化繁为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那么,怎样保证课堂教学的简练高效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要集中

一篇课文或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蜻蜓点水似的面面俱到的教学要好得多。因而,一篇课文应梳理出主次,抓住主要的,适当考虑甚至不考虑次要的,从而确定一组简明的教学目标。一堂课的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这样,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抓住一点深化开去,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让他们每堂课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教学目标也就自然而然落实了。

在平日的教学中,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课时太少,课文内容来不及上。或者是一节课的时间快到了,而该上的内容却没上完,导致拖堂。其实,在语文课堂上用不着什么内容都讲得很透(况且,这也是不可能的),抓住重点,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有些内容留下点悬念和空间,给学生自由和发展,比老师的灌输会更好。

二、教学方法要有实效

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只有在适合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效果和威力,否则,会黯淡无光。真正的好课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塑造”出来的,也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课文的内容、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情,千万不能为了保证课堂的“热闹”,而选择并无实效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克服“浪费与作秀”。

三、教学提问要简化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另外,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這种做法在本质上仍然是注入灌输的)方式。

问题过于琐细,或过于雷同、千篇一律,或过于空洞不知从何答起,这些都是属于形式主义的提问。其结果往往是启而不发,课堂沉闷,或者相反,课堂表面轰轰烈烈实际却一无所获。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使用简单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所感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时要抓好教学提问环节,掌握好提问的度,杜绝问题形式化;在提问的过程中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使学生不会产生厌倦心理,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猜你喜欢
组词导语实效性
导语
阳光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本期专栏导语
怎样正确组词
导语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