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提问成为数学学习的驱动力

2015-07-03 00:57秦锋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活力思维数学

秦锋

摘 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使富有理性美的数学课堂充满学生激情和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而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育艺术。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思索,如何让我们的提问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大驱动力。

关键词:数学学习;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97-01

一、课堂提问应具有目的性

我们在课堂上的提问必须清楚,明确。只有有明确目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的动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中能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活力。没有具体指向和目的的提问只会让学生不知所措而不能积极回应。如有的老师在引入时提问:我们在前面学过哪几部分内容?分哪几个模块?这个问题指向模糊,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这样的问题,既毫无价值,又会消弱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二、课堂提问应具有思考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提高课堂活力。如:在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时,教师可先提问:若用一定长的线段怎样才能围成一个最大面积的四边形区域?众所周知,是正方形。教师就可以接下去问:若用定长的篱笆去围一面靠墙的的一个最大面积的四边形区域,该怎样围?还会是正方形吗?若不是,长和宽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像这种问题,不难,但有思考性,学生可通过交流、讨论,发展他们的思维。所以好的提问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而只有学生在经历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中,才能让课堂充满学习的氛围,使课堂更具活力。

三、要灵活掌握提问的时机与形式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也就可想而知了。若整个课堂提问都是如此,那么学生只会觉得索然无味而难以积极参与,整个课堂也就如一潭死水,而无任何涟漪了。例如在练习讲评课中我们用到最多的问句是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整节课似乎气氛浓烈,学生回答整齐,老师能获得充分的满足感。但实际效果如何呢?有很多学生只是随口应答,而没有进行更深的思考。这时学生思维处于停顿状态,若这时我们提出“真的是这样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等反问、追问的形式,会更多的引起学生的探索与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而此时我们应把握时机,及时给与具有启发意义的提问。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作深层次思考。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逐个解决疑点、难点问题。最后又从无疑到新疑,让好的学生思绪绵绵,不断探索。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提问启发,重在“善诱”,启发学生心志,培养其思维。当学生正在发“愤”求“知”,但尚未知,思维正处于困惑之际,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而功倍。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而我们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多变换一个角度,更好的提炼提问的方式方法,更多的采用反问、追问、自问等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活力。

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切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答案不确切的问题、没有范围的发散性的问题、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都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不能积极响应和无法做出响应。即使学生能积极讨论交流也是无的放矢,这样的课堂提问无任何意义。

四、课堂提问应及时反馈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有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恰当的反应足可强化提问的效果,提升课堂活力。通常我们会对学生的回答生成许多的反问、追问,其目的是期待学生对答案阐述得更加的完整、更加的准确。学生的回答是教学的生动的反馈,在这些反馈之中包含着学生鲜活的思维,尽管可能不成熟、不完备甚至有点模糊。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随时变化,我们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endprint

猜你喜欢
活力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活力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