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的“幽人”情结

2015-07-04 00:46潘殊闲
杜甫研究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周易情结杜甫

潘殊闲

作者:潘殊闲,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610039。

杜甫在其诗歌中喜欢使用“幽人”一词,今以《杜诗详注》为例,析出杜甫的“幽人”诗凡十首,分别是:《行次昭陵》《苦竹》《野望因过常少仙》《江头五咏》之《丁香》《伤春五首》之五、《古柏行》 《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雨》《移居公安敬赠卫大郎》《幽人》。

“幽人”语出何处?杜甫为何喜欢使用“幽人”?杜甫诗中的“幽人”有哪些特别的含义?杜甫是否有一种“幽人”情结?惜乎这些问题尚未引起学界注意,至今无人进行疏解阐释。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探。

一、“幽人”溯源

“幽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履卦》,其卦象为下兑上乾,其《九二》云: “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小象传》解释说:“‘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履卦卦形为天下 (上乾)有沼泽(下兑)。履本为鞋子,作动词使用表示踩踏。由此观看此卦,即为人头顶天空,脚踩沼泽,这是人生旅途的写照。履卦之内卦(下卦)柔顺和悦,外卦(上卦)刚健强劲。象喻践履人生之途要以和悦柔顺心态去应付外界的强健刚烈。 《九二》所云“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即谓心怀坦荡地沿着正道行走,就是隐居在社会底层不为人们所知的人卜问前程时,也会是吉祥的。这里的“幽人”指幽隐之士,也就是不为人们所知的人。故《小象传》对“幽人贞吉”作了如下解释: “中不自乱也”。这里的“中”,即是中正不偏。因为行为中正不偏,所以,不会迷失方向,自毁前程。

《周易》中多处出现“幽人”之象,如《归妹·九二》“利幽人之贞”。其他虽没有直接出现“幽人”二字,但也实为“幽人之象”,如:《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睽卦·九二》: “遇主于巷,无咎。”《损卦·九二》: “利贞。征凶,弗损益之。”《周易》的上述“幽人”之象,都是在“九二”的位置。盖这些都源于《乾卦·九二》之象:“见龙在田。”意谓幽隐之士将发于草泽而有所“龙现”。宋人胡瑗解释“幽人”为“乐道慎独之人”。有云:“凡人之为礼,贵本于中而行,则得其为礼之中道。故《周礼·大司徒》以六礼教万民之中,是所行之礼贵得其中也。且凡人之为礼,有恭肃矜庄而过其中者,有简易惰慢而不及其中者,有外能恭庄而内实不敬者,有内能恭敬而外不整肃者,有显然能行中道而欺于闇室者,有不欺于闇室而傲于等夷者,是皆为礼失其本而不得其中,故唯此乐道慎独之人能行之,是于正道而得其吉者也。”履卦九二爻是阳爻居阴位,按照易理是不得其位,加之其上面是六三阴爻,六三对九二是“乘刚”。但履卦九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即虽然“不得其位” (按照易理,阳爻居阳位也即奇数位,阴爻居阴位即偶数位,多吉),但得其中(因为二爻位居下卦中位),即所谓“刚中”,这是一种中正的品质。故林栗说:“惟幽潜之君子为能贞固守之,斯为吉也。”归妹卦(兑下震上)“九二”也是这种情况,林栗解释说:“幽人者, 《诗》之所谓窈窕淑女,静退而不争者也。”

二、杜甫的“幽人”情结

杜甫诗歌多次援用《周易·履卦》之“幽人”意象,表现了他独特的“幽人情结”。下面以其具体诗歌为例作一剖析。

《行次昭陵》为路经唐太宗墓 (昭陵)所作:

与《行次昭陵》相类似的还有《古柏行》,这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初至夔州时所作: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二句旧在爱惜之下,今依须溪改正。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移居公安敬赠卫大郎》为杜甫大历三年(768)移居湖北公安时所作:

卫侯不易得,余病汝知之。雅量涵高远,清襟照等夷。平生感意气,少小爱文词。江海由来合,风云若有期。形容劳宇宙,质朴谢轩墀。自古幽人泣,流年壮士悲。水烟通径草,秋露接园葵。入邑豺狼斗,伤弓鸟雀饥。白头供宴语,乌几伴栖迟。交态遭轻薄,今朝豁所思。

《苦竹》是一首咏物诗,写于乾元二年(759),颇有意味:

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轩墀曾不重,剪伐欲无辞。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

野桥齐渡马,秋望转悠哉。竹覆青城合,江从灌口来。入村樵径引,尝果栗皱开。落尽高天日,幽人未遣回。

《江头五咏》为杜甫宝应元年(762)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江即浣花溪,五咏为即目所咏叹之物。其一《丁香》云: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踈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闻说初东幸,孤儿却走多。难分太仓粟,竞弃鲁阳戈。胡虏登前殿,王公出御河。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春色生烽燧,幽人泣薜萝。君臣重修德,犹足见时和。

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明灭洲景微,隐见岩姿露。拘闷出门游,旷绝经目趣。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屦。岂无平肩舆,莫辨望乡路。兵戈浩未息,蛇虺反相顾。悠悠边月破,郁郁流年度。针灸阻朋曹,糠籺对童孺。一命须屈色,新知渐成故。穷荒益自卑,飘泊欲谁诉。尫羸愁应接,俄顷恐违迕。浮俗何万端,幽人有高步。庞公竟独往,尚子终罕遇。宿留洞庭秋,天寒潇湘素。杖策可入舟,送此齿发暮。

有意思的是,杜甫有一首诗,题目即为《幽人》:

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麟凤在赤霄,何当一来仪。往与惠荀辈,中年沧洲期。天高无消息,弃我忽若遗。内惧非道流,幽人见瑕疵。洪涛隐语笑,鼓枻蓬莱池。崔嵬扶桑日,照曜珊瑚枝。风帆倚翠盖,暮把东皇衣。咽漱元和津,所思烟霞微。知名未足称,局促商山芝。五湖复浩荡,岁暮有余悲。

通过以上对杜甫十首“幽人”诗歌的分析可以看出,杜甫心中氤氲着浓郁的“幽人”情结。在杜甫笔下, “幽人”正是他自己,是他虽不“得位”,但坚守自己“刚中”品质的真实象喻。

三、杜甫“幽人”诗歌的历史回响

如前所述, “幽人”一词来自于《周易》,但将其大量用入诗歌创作中,杜甫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通过文献检索可以知道,在杜甫之前,诗歌中使用过“幽人”一词的大约只有8 人,除陶渊明和王绩在诗歌中两次使用“幽人”外,嵇康、陆云、谢朓、何逊、骆宾王、陈子昂都只有1 次。至孟浩然,第一次在诗歌中6 次使用“幽人”,紧接着李白,在诗歌中7 次使用“幽人”,而杜甫则达到10 次。孟浩然和李杜之后,唐代诗人开始比较喜欢在诗歌中使用“幽人”一词,如韦应物、钱起、白居易等,其中韦应物有10 次。到宋代,在诗歌中使用“幽人”一词几乎成为普遍现象,有相当一批诗人使用次数非常多,如刘敞有18 次,王安石17 次,苏轼37次,苏辙19 次,张耒23 次,李纲48 次等。这种喜好历元明清三季而不衰。可见,杜甫对源于《周易》的“幽人”意象的弘传,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在使用这一意象的数量上超越前人,且不少诗作就是对杜甫“幽人”诗作的摹效。如:

除诗歌作品外,诸如词、赋等文体,都对杜甫的“幽人”诗作有承继,如词作中著名的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个“幽人”,与杜甫诗中的“幽人”,从文脉上说,不是有某种赓续吗?

综上,作为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诗人杜甫,其诗歌艺术地负海涵,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影响,难以尽述。上文仅以杜甫及其诗歌对《周易·履卦·九二》中的“幽人”意象的援用与阐扬,即可看出杜甫渊深的经学功底与厚重的诗学造诣,看出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乃至文化史上的“示范”“树型”之丰功。杜甫之所以能够为万世景仰,于其“幽人”情结中可以窥探一二。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112 页;第116 页;第485页;第545 页;第341 页;第366 页;第113 页。

⑧(宋)胡瑗:《周易口义》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⑩(宋)林栗撰:《周易经传集解》卷五、卷二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周易情结杜甫
金正铉的“中国文化情结”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毛绒情结
石黑一雄《莫失莫忘》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情结
登高
“战斗民族”的体育情结
甜甜的“蝴蝶茧”
绝句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一)目录(周易经传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