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有关李白绘画作品略述

2015-07-04 00:46
杜甫研究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李白

方 伟

作者:方伟,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610072。

在中国,李白是一位妇孺皆知的唐代大诗人,但李白长相如何,后人却不知。然而,在李白及其同时代人的诗文作品中,还是留下了关于李白相貌的文字记述,这给后代画家描绘李白形象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除收藏着丰富的有关杜甫的文物资料外,还收藏着不少有关李白的文物资料,仅有关李白的绘画作品即有28 件之多(三级文物20 件,未定级文物8 件)。馆藏的有关李白的诗歌书法作品,拙文已有介绍,本文将对馆藏中有关李白的绘画作品作一简要介绍,并主要介绍其中20 件三级文物藏品。为便于全文叙述,本文所介绍的全部作品均以画家生卒年先后排序,而每幅作品则先介绍作者之生平,后介绍其画作。

一、清冷枚绘李白乘马图轴

作者冷枚(约1669 -1742),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著名画家。字吉臣,号金门外史、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今山东胶州市)人,清代康熙时宫廷画家焦秉贞的弟子。擅长人物、界画。所画仕女尤佳,眉目传神,倾动一时。所画人物工丽妍雅,笔墨洁净,色彩韶秀。其画法得力西画写生,兼工带写,点缀屋宇器皿,笔极精细,亦生动有致。由于冷枚在绘画技巧上的突出表现,受到康熙的赏识,于是供奉内廷,成为宫廷画家。雍正时离开宫廷画院,乾隆时又回到宫廷作画。绘有《万寿图》《汉宫春晓图》《高士赏梅图》《避暑山庄图》 《耕织图》 《麻姑献寿图》《五老朝阳图》 《梧桐双兔图》 《桐阴刺绣图》《罗汉图》等。

此幅作品为设色人物画,单条,长79 厘米,宽34.2 厘米。画左下侧行书题款:“金门画史冷枚”,款下钤朱文“吉臣”印。此图创作年代不详,当作于清雍正时期。因为在宫中作画时,他的画作均题有“臣”字款,而“雍正时期,冷枚不在宫中,而是成了弘历王府的一名画家”,故此画中就没有了“臣”字款,仅钤有“金门画史”朱文印,这是他在宫外作画时的专用印章。此图左上角绘垂柳一株,中下部绘有湖水,湖中道路一条。大道上诗人李白戴幞头、穿白袍、骑白马,并作下马状。另外三人分别侍立于马的前面和两侧,欲协助李白下马。马后一老一小携画背物相随。此图人物造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构图疏密有致,用笔细腻清秀,设色淡雅,格调明快,显示了作者精湛的艺术表现技巧,堪称佳作。

二、清佚名绘画、钱杜题款唐翰林供奉李公象图轴

此幅作品的绘画者不详。其题款者为钱杜(1764 -1845,或作1763 -1844),清代中期著名画家和书画评论家。初名榆,字叔枚,更名杜,字叔美,号松壶小隐,亦号松壶,亦称壶公,卍居士,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善书画,书法学唐褚遂良、虞世南,有清俊温雅之气,山水学文徵明工细一路,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亦擅人物、仕女、花卉等,富于收藏。工诗文,作诗宗唐代岑参、韦应物,诗意清旷。著有《松壶画诀》《松壶画忆》《松壶画赘》等。

此幅作品为浅设色人物画,单条,长94.3厘米,宽30 厘米。画款题于清道光八年(1828)戊子六月十日。图下半部绘李白半身像,画中李白头戴幞头,身着长袍,面部左倾,目视左前方, “眸子炯然,哆如饿虎” (魏万《李翰林集序》),“双眸光照人” (崔宗之《赠李十二》)。上唇绘两绺长须,下颌绘一绺长须,长髯飘逸,气韵生动。画的上半部偏右题:“唐翰林供奉李公象。此南薰殿中摹本。记乾隆丙午(1786)丁未(1787),与桂未谷在罗两峰寓斋同观,其勾勒之工兼有别趣,定为马和之手迹。今子晋以此帧相示,神情意态与前本无毫发之误,殊可爱玩,悬之斋壁,当以斗酒作清供也。道光戊子六月十日,钱叔美记。”画右侧钤朱文“唐少坡收藏记”印、款侧钤朱文“叔美”印。此图勾勒工细而有别趣,风格清秀典雅,颇具灵性。

从此幅作品的钱杜题款可知,道光戊子(1828)时,一位叫子晋的人将此作品拿来给钱杜观赏,钱杜观赏后,爱不释手,遂将其收藏,并题款以记此事。故此幅作品的作者当非钱杜,钱杜只是作品的一位鉴藏者和题款者而已。至于此幅作品真正的绘画者,因无署名,现已无从考证。供奉在清代南薰殿中的历代帝后贤臣像,作者多未署名。下面一条有关南薰殿的记载可以印证:清人“王春波抚古圣贤像有:我方直南薰,奉诏绢素披。上溯羲轩世,下讫元明时。圣君与贤臣,真像罗在兹。画手不署名,揣度略可知……”钱杜在题款中还明确地认定此幅作品是“南薰殿中摹本”,其所言“南薰殿”非唐朝长安之南薰殿,而是明清时期北京紫禁城的南薰殿。清代南薰殿中收藏历代帝后和贤臣画像数量颇丰,据蒋复璁《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清南薰殿图像考》记载,“又代圣贤像一册,内绘:舜,仓颉,……李白,杜甫,……共六十二像”。该文确切地记载了清南薰殿中藏有李白的画像。

题款中所言“桂未谷”,即乾隆时期著名小学家、篆刻家、书法家桂馥(1733 -1802),一名复,字冬卉,一字未谷,号雩门、渎井、渎井复民、老苔、老治、肃然山外史,山东曲阜人,乾隆55 年进士,官云南永平县知县。精小学,善书画、篆刻,尤精隶书。题款中所言“罗两峰”,即清代画家、诗人罗聘 (1733 - 1799),字遁夫,号两峰,安徽歙县人,侨居江苏扬州。为金农高足弟子,“扬州八怪”之一。题款中所言“马和之”为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题款中所言“子晋”者,不详其人。画中钤有鉴藏印“唐少坡”,据徐立《〈高南阜集故人书札〉释读》一文记载:“唐鸿昌,字少坡,家族排行第九,四川大邑县人。主要活动在清末民国年间。家庭大富,在大邑县有良田二千余亩。然唐氏不治生计,独喜收罗古籍字画,倾其家产,广为收集。成为当时四川著名收藏家、鉴定家。晚年寓居成都,以鉴定字画为生。”

三、清韦鉴绘李白举杯邀月图扇面

作者韦鉴(?-1868 后),清代画家。字子钧,号邓尉山民,吴县 (今属江苏苏州)人。工人物,法陈老莲,亦善花卉。

此幅作品为设色人物山水画,扇面,创作时间不详。长18.7 厘米,宽52.7 厘米。左上题:“举杯邀月。幼梅仁兄大人雅属。子钧韦鉴”。款侧钤白文“子钧”印。图中李白身着长袍,左臂斜靠树干,右手高举酒杯,昂首对月。李白身后的梅树下,绘有一小童,作低头抱手凝视状。此图所题“举杯邀月”,出自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一》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句。此幅作品构图简洁,色彩淡雅,人物形态生动逼真且动静相宜。

四、清姜筠绘竹石图扇面

作者姜筠(1847 -1919 或作1918),清代书画家。字颖生,别号大雄山民,安徽省怀宁人。光绪十七年 (1891)举人,官礼部主事。山水专学王翚,间作花卉。书法学苏轼,兼善篆刻。

此幅作品为水墨竹石画,扇面,创作于光绪乙未二十一年 (1895),作者时年48 岁。长17.1 厘米,宽52.6 厘米。右题:“野竹攒石生,含烟应江岛。乙未秋写太白句意,颂公先生命画。姜筠学文与可。”款侧钤白文“姜筠印”、朱文“颖生父”二方印。此图中,左侧绘有山石,其余画面则绘野竹数株,竹叶飘动,意境颇合诗题。所绘之竹,浓淡相宜,层次分明。作者所题“野竹攒石生,含烟应江岛”句,出自李白诗《姑熟十咏·慈姥竹》。姑熟,又作姑孰,古城名,即今安徽当涂。慈姥竹,“原产当涂慈姥山,故名,原专供宫廷制萧管,今已绝种。”整幅画面给人笔致苍秀、气韵高古之感,韵致极佳,由此可见作者娴熟的绘画功底。

五、近现代吴观岱绘山水图轴

作者吴观岱 (1862 - 1929),近代著名画家。名宗泰,字念康,号觚庐、适盦、洁翁等,晚号江南布衣。40 岁以后改字观岱,以字行。江苏无锡人。幼时家贫,为酱油店学徒,暇时刻苦习画。壮年时得同乡廉泉的帮助,偕往北京,结识京华书画名家,饱览历代名画,悉心揣摩,笔耕不怠,其绘画技艺不但大进,画风也有了较大改变。后经廉泉推荐,入清宫如意馆当供奉,临摹历代名人手笔,画技日益进步。并为光绪帝绘课本故事,后又在北京大学讲授画学,声誉鹊起。归故里后,继续从事国画创作,求画拜师者纷至沓来,人们尊称他为“江南老画师”,与吴徵、吴湖帆、吴子深合称“江南四吴”。吴观岱的人物画初师潘锦,继宗改琦与费丹旭,线条流畅,神态生动逼真,有出蓝之誉。花鸟画参华嵒、恽寿平法,复会徐渭、朱耷笔恣神意。山水兼取各家,尤致力于石涛、石豁,形成雄秀兼具之画风。其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山水作品意境开阔、苍健浑朴,人物画生动传神。著有《觚庐画萃》一书行世。吴观岱艺术成就最值得称道者有四:一为绘画技法上的全能;二为诗、书、画之绝配;三为善取古今之长,融会贯通;四为努力授业弟子,自成一家。

此幅作品为设色山水画,中堂。创作于1922 年,画家时年60 岁。画作长179 厘米,宽65.8 厘米。画右上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壬戌二月,仿清湘大涤子笔意,吴观岱。”款侧钤白文“草存觚庐”、白文“吴观岱书画印”二印。题署所言“清湘大涤子”,即清初著名画僧石涛(1641 -1707),俗名朱若极,法名原济,或元济,号石涛,别号瞎尊者、大涤子、清湘老人等,广西全州人。石涛博学多才,是一个全能的画家,山水、花卉、人物均擅长,并都有突出成就。吴观岱对石涛推崇备至,竭力吸收石涛画技,他的仿石涛之作,无论用墨、落款、神韵,莫不逼似,有“石涛再世”之称,故而,吴观岱成为近代史上提倡石涛画的先驱。吴观岱此幅作品即为仿石涛笔意绘制而成,画面中,一雄伟高大的主峰巍然屹立于大江之上,峰顶林木参天,错落萧疏,峡谷中一叶轻舟挂帆顺流而下。全图苍健浑朴,气势奔放,极濡染淋漓之趣。作者所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句,出自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

六、近代程璋绘花鸟图轴

此幅作品为设色花鸟画,中堂,长143 厘米,宽78 厘米。画上左侧题: “春风拂槛露华浓。新安瑶笙程璋时客沪上”,款下钤白文“程璋之印”,朱文“瑶笙诗词书画”印。画中绘有一前一后、一高一低的两块石头散置于草地上面,错落有致。二石间绘有白色、红色和蓝色的数丛牡丹,或正或反,或高或低,浓淡相宜,疏密相间;或鲜花盛开,或含苞待放,绰约浓郁,一片芳菲。两只长尾黄鸟伫立于后面较高的石块上,同向对空鸣叫,形态妙肖。二鸟争鸣,牡丹竞艳,动静相谐,生机盎然。此作品因无年款,从其所题“时客沪上”四字可知,此画当创作于作者晚年寓居上海时,其具体创作时间则不详。题款所写“春风拂槛露华浓”句,出自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一。程璋在此幅花鸟作品中,采用了没骨法(不用线描勾勒,直接以色造型),用笔温润,敷色淡雅,清新自然,描绘出花卉婀娜柔美的姿态,表现了生机盎然的景象。并且由于画家懂得生物百态,故其所描绘的物像工致细腻,形象生动传神。

七、清杨裕晖绘李白春夜宴桃李图轴

作者杨裕晖,清代画家。字少谷,后以字行,江苏常熟人,杨柳谷之子,善画,能继家法,稍逊乃翁。

此幅作品为设色山水人物画,单条,长133厘米,宽31 厘米。画左上题: “桃李之芳园,聚天伦之乐事也。仿文太史笔法,于春申江上爱石轩,少谷写。”下钤白文“杨裕晖印”、朱文“少谷”二方印。题款中所言“文太史”指明代才子、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春申江——即申江,指上海市境的黄浦江。此图是据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一文而创作的诗意画,描绘明月高照,春夜良宵,桃李盛开,众文人欢聚芳园,赋诗赏画,其乐融融的情景。此幅作品构图严谨,技法精湛,色调清新,行笔流畅。图中景物聚散合度,虚实相生。人物众多,或饮酒赋诗,或桥头迎客,或端坐,或站立,姿态表情各异,人物虽小而刻划入微,形象生动而不呆板,颇具神韵。

八、清侯锡晋绘李白焦山望松寥山图轴

作者侯锡晋,生平不详,当是清代画家。

此幅作品为设色山水画,中堂,长238 厘米,宽58 厘米。画右上题: “安得五彩虹,挂天作长桥。侯锡晋。”下钤白文“侯锡晋印”、朱文“庶臣氏”二方印。图中描绘松树数株,枝干缠绕,宁静幽深。一老妪持杖于桥上,缓缓而行。此幅作品中所题诗句“安得五彩虹,挂天作长桥”出自李白诗《焦山望松寥山》,“挂天作长桥”应为“驾天作长桥”。

九、清佚名绘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图轴

此幅清人佚名所绘的春夜宴桃李园图轴为设色人物作品,单条。长112.5 厘米,宽43.3 厘米。无款识。左侧钤白文印一枚,刻有二字,第一个字无法辨识,第二个字是“为”字。此图取材于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描绘春夜里,四高士坐于席前作欢颜状,一小童侍立于侧。此图盖因年代久远,画面已有破损,图像较为模糊。

此图与前文所介绍的杨裕晖所绘图轴比较,尽管二件作品的题材均取自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但此件作品的构图却较为简洁,仅截取园中一角进行创作,所描绘的人物以及树木的数量也大大少于前一幅作品。因而,此件作品的主题则显得相对突出,使画面具有一种清雅古朴的韵致。

十、清佚名绘李白像图页

此件作品为清人创作,作者不详,绢本。右半页为设色人物绘画作品,长20.1 厘米,宽17厘米,绘有李白半身像;左半页为行楷书法作品,长30.9 厘米,宽18.4 厘米,书李白传记一篇。此件作品无印章。其绘画部分的右上角题有“李白”二字。其书法部分题曰: “李白,字太白。生时,母梦长庚星入怀,因以命之。天宝初,至长安。贺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上,召见金銮殿,论当时世事,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翰林。帝尝坐沉香亭,召白作乐章,援笔成文,婉丽精切,上爱其才,欲官之。会高力士摘其诗,以激怒贵妃,故妃沮止。从坐永王璘逆,郭子仪以官爵赎罪,长流夜郎。赦归,至采石,因醉,乘舟堕水而卒。”此段关于李白生平的文字,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和《唐才子传·李白》。

此件作品的绘画部分,人物面部刻画细致,形象较为生动。书法部分,则具有书风秀逸,结体严整,行距疏松,字距紧密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杜甫草堂的馆藏中,还藏有同系列的杜甫、贺知章和黄庭坚画像及其小传的作品。

十一、近代朱鼎新绘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图轴

十二、近代叶培橚绘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图轴

作者叶培橚(?-1944),民国时期海上名家之一。字曼叔,里籍生平未详。寓居海上,鬻画自给。善工笔花鸟、人物、山水。

十三、现代徐容绘李白秉烛题诗图轴

此幅作品为设色人物画,中堂,创作于1926 年7 月中旬。长119 厘米,宽47.3 厘米。画左上侧题:“秉烛消长夜,春游正及时。天伦有馀乐,敲钵醉题诗。时在丙寅七月中浣,为指南先生法家两政。石泾徐容菊盫作于海上。”款识侧钤白文“徐容之鉨”印,朱文“菊盫”印。钤印中的“鉨”字,古同“玺”。款识中的“中浣”二字,泛指每月中旬。画中远景,天空明月高悬,山峰重峦叠嶂,云烟缭绕。中景似为桃园,园内桃花盛开,桃树下有一长案,案上放置有书籍、烛台、砚台等物。三文人于长案边,或坐或立,准备题诗。一小童则在长案的砚台上为文人们磨着墨。长案下方,两小童蹲在炉盆边,炉盆上有一提梁铜壶。画面下方的左侧,一官人携二家眷消夜赏景,一小童则为他们秉烛照明。徐容的文人雅集作品,大多取材于历史上的一些著名典故,从此件作品的绘画与款识内容来看,当是根据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一文而创作的。此件作品,勾勒挺秀,设色静穆,细节精湛,意境清远,显示了作者徐容在人物、山水绘画上的不凡功力。

十四、现代李芳园绘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图轴

此幅作品为设色人物画,中堂,创作于1943 年。长100.4 厘米,宽51.3 厘米。画右上侧题:“春夜宴桃李园。癸未仲夏,芳园李润写于怀翰斋。”下钤白文“李润印信”、朱文“芳园”二方印。此画系根据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一文而创作。图中描绘春夜良宵,桃李花开,四文人围坐于石桌前,赋诗赏画,一童侍立于侧,另一童烧水煮茗。此画中的人物神情舒朗、逼真生动,作品造型也较准确,且构图得体,布置妥帖,显示了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力。

十五、现代贺天健绘李白早发白帝城图横批

作者贺天健 (1891 - 1977),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贺骏,字炳南,号健叟、健父、纫香居士等,斋名开天天楼主。江苏无锡人。寄居上海。先后在无锡、南京、上海等艺术学校任教,主编《画学月刊》《国画学刊》等刊物,后以卖画为生。建国后担任中国美协上海分会理事及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并曾被聘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丹麦康纳画会会员等。工诗文,善书画。所画山水能于理法严谨之中,具精神活泼之概,骀宕雄奇,不落前人窠臼。书法峭劲老硬,亦具一格。出版有作品集《贺天健画集》《贺天健山水册》等,著《学画山水过程自述》。

此件作品为设色山水画,横幅,创作于1940 年。长34.5 厘米,宽70 厘米。画左上角题:“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止,轻舟已过万重山。庚辰冬日,贺天健写意。”下钤白文“天健长寿”印。画山岩峭立,云气飘渺,水阁临江,一舟挂帆顺流而下。款识中所题诗句,出自李白《早发白帝城》。此画笔墨酣畅淋漓,法度谨严,意境幽远,气势磅礴,境界开阔。

十六、现代张大千绘李白行吟图轴

作者张大千(1899 -1983),现代著名国画大师。名爰,又名季爰、季,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县人。自幼随母学画,后随兄去日本学习绘画和印染工艺。回国后师从李瑞清、曾熙学习诗文书画。1936 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上世纪三十年代,其画名就已远播,与齐白石齐名,有“南张北齐”之誉。五十岁后旅居海外,先后在巴黎、科隆、纽约、东京、新德里、香港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晚年寓居台北。其绘画作品博采众家之长,人物、花卉无不精湛,并将工笔与写意、重彩与水墨融汇一体,后又首创泼墨、泼彩之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还工书法,善诗文,造诣精深。一生创作勤奋,享誉海内外,作品为国内外多处美术馆、博物馆等所珍藏。出版个人画集甚丰。

此幅作品为水墨人物画,单条,1944 年创作。长81.7 厘米,宽32.3 厘米。画左侧题:“李太白行吟图。敬斋五兄属写。甲申春日,大千张爰。”款下钤朱文“张爰”印,白文“大千大利”印。此图画李白全身像,画中李白侧身而立,作行吟状。作品构图简洁明快,线条简练,寥寥数笔,勾画出了诗仙李白洒脱傲岸、纵酒飘逸、卓然不群、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达到“笔简神具”的效果。

十七、现代顾坤伯绘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图轴

作者顾坤伯(1905 -1970),现代画家。字景峰,曾名顾乙,号二泉居士,江苏无锡人。少时从吴观岱、陈迦庵习画。1925 年自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执教,两年后受聘于新华艺专,后与张天奇合办奇峰函授学校。1957 年起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授,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新山水画教学的主要奠基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顾坤伯早期出入于唐宋元明诸家及“四王”之间,尤得力于沈周、文徵明、龚贤,功力深厚。后期注重师法自然,遍游全国名山大川实地写生,探得自然山水之生意。擅长山水画,兼工花卉,偶作人物。其山水画明净淡雅、秀润清逸,自成一家。晚年绘事益精,其章法随意生发,变化自如,笔墨更富信手点染之趣。有《顾坤伯画选》《顾坤伯教授课徒稿》《顾坤伯山水课徒画稿》等行世。

此件作品为设色山水画,单条,长110.5 厘米,宽35.8 厘米。画左上侧题:“一杯一杯复一杯,两人对酌山花开。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录李太白诗补空。坤伯。”下钤白文“景峰”印。作者款识中所题诗句,出自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只是作者将前两句的顺序写颠倒了,原诗应为“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此图描绘丛峦叠嶂,山花烂漫,山岩巨石上二高士对酌。此件顾坤伯作品,画风严谨,笔墨精到,给人以素雅清淡、明快透澈的感觉。

十八、现代殷梓湘绘李白举杯图轴

作者殷梓湘(1909 -1984),为海上名家之一。名锡梁,字梓湘,以字行,又字子骧,别署青照楼主,室名青照楼,江苏淮安人。擅画山水、人物,其山水、人物笔墨清雅,元气淋漓,远追唐宋。

此幅作品为设色人物画,中堂,创作时间不详。长132 厘米,宽45.5 厘米。画面右上侧题:“举杯邀明月。仿马遥父笔意。梓湘锡梁。”款下钤白文“梓湘”印,白文“殷锡梁印”;画面左下钤朱文“丰乐堂”印。“举杯邀明月”诗句出自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一。款识中所言“马遥父”,即南宋著名画家马远(字遥父,号钦山)。此画仿马远笔意,远处山势突兀,近处松树下一高士坐于石上,右手举杯,仰望明月,一童侍立于侧,携壶以待。此画造型生动,神态逼肖,色彩明丽,笔墨清雅,意境开朗。

十九、现代胡若思绘牡丹图轴

作者胡若思(1916 -2004),现代画家。字遐思,号琴人。原籍安徽歙县,移籍江苏镇江。九岁时即师从张大千学习绘画,并打下了中国画技法的基本功底。十四岁时随师访问日本。少有画名。先后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山水画,亦工人物、花鸟,而山水题材中又以黄山为多。

此件作品为水墨牡丹画,中堂,创作时间不详。长91 厘米,宽34.5 厘米。画右上题:“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丹徒胡若思。”下钤白文“胡严之印”,朱文“当在先古中来”印。款识所题诗句出自李白《清平调词三首》之一。此图下方描绘折枝牡丹一株。作品构图简略,生动有致,墨气淋漓。

二十、公博绘山水图轴

作者公博,生平不详。此幅作品为设色山水图,单条,无年代。长80.5 厘米,宽32.5 厘米。画左上侧题:“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李太白诗意,公博爪痕。”下钤朱文“公博氏”印。此画系指头画,图中两岸青山遥遥相对,状似天门,山腰云雾缭绕,一叶孤舟漂泊在两山之间的江流上。款识中所题诗句节选自李白《望天门山》。此画构图简洁,景象开阔,给人以素雅清淡之感。

以上是对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有关李白的已定级文物绘画作品情况的介绍。而未定级的有关李白的绘画作品则有:蒲华1894 年创作的李白独坐敬亭山诗意画,陈秋草1941 年创作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意画,沈心海1941 年创作的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一诗意画,沈独盦1927 年创作的李白僧伽歌诗意画,黄均创作的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一诗意画,邓乘桴1957 年创作的李白不见诗意画,傅儒1939 年创作的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首之一诗意画,沈士佳1945 年创作的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一、二、四诗意画。

注释:

①方伟:《成都杜甫草堂馆藏李白诗歌书法作品略述》,《杜甫研究学刊》2014 年第三期。

②潘深亮: 《清代宫廷画家冷枚生平及其艺术考析》,《荣宝斋》2008 年第5 期,第205 页。

③章乃炜:《清宫述闻》卷三《述外朝三·南薰殿》,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 年7 月第1 版,第176 页。

④蒋复璁:《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清南薰殿图像考》,《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与国立故宫博物院》,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年12 月第1 版,第262 -263 页。

⑤徐立:《〈高南阜集故人书札〉释读》,《文献季刊》2010 年4 月第二期,第132 页。

⑥上海书画出版社编《海派画家辞典》,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年12 月第1 版,第14 页。

⑦詹福瑞等著《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年10 月第1 版,第844 页。

⑧龚良《江南老画师吴观岱画集序》,南京博物院、无锡博物院编著《江南老画师吴观岱》,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 年12 月第1 版,第5 页。

⑨上海书画出版社编《海派画家辞典》,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年12 月第1 版,第179 页。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所藏的程璋花鸟图轴题为“新安瑶笙程璋时客沪上”。

⑩郑逸梅著《郑逸梅选集》第二卷《画家程瑶笙的家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年6 月第1 版,第81 页。

猜你喜欢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节选)
唐?李白 《客中行》(草书)
诗仙李白的归宿
子夜秋歌
我和李白做朋友
倒下的那一刻
李白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