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湘西吉首市苗族鼓舞

2015-07-04 13:40任谦张芳
北方音乐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

任谦 张芳

【摘要】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是苗族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对湘西吉首市苗族鼓舞情况予以描述。旨在阐明湘西吉首苗族鼓舞的生存现状。

【关键词】湘西吉首市;苗族鼓舞;民族音乐学

前言

对于苗族鼓舞之起源:一说是源于古代鼓励将士出征,或迎接将士凯旋;一说是源于祭祀;更有民族鼓舞起源于巫术。说法不一,但是各有道理。在此便不做深入讨论。 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苗族和犹太族”。苗族不仅顽强不屈、流布世界而且历史悠久、能歌善舞。吉首,史称镇溪所,是我国西南门户重镇,有千余年的文明历史。市地秦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宋朝时为军事防地。吉首市操苗语属东部方言,自称“果雄”。苗族鼓舞分为:铜鼓舞(Luk Niel祝略)、木鼓舞(Niel Del略豆)、踩鼓舞(四方舞)、花鼓舞(调年鼓)。本文所述的吉首苗族鼓舞即“花鼓舞”。

一、表演场域

苗鼓传统的表演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不断发展。时至今日,苗族鼓舞的原生环境丢失了。你更多的会是在某台晚会,比赛舞台上,或是民间节日活动(如今举行赶秋节或七月八需要政府财政支持组织才能举办)。其目的和意义都与传统鼓舞有很大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吉首德夯苗寨可以看到很多苗族音乐舞蹈,如:苗族鼓舞、芦笙舞、苗族风俗。虽然是以观光旅游为目的而表演,但其在保留传统上很得体。

二、形态

本文对苗族鼓舞形态(本体)的描述并没有使用民族音乐学将音乐事件置于活态环境中,而只是静止的(static)方式。主要原因在于本文没有着力于一场表演。其二在于现今苗族鼓舞表演已很少用于自发仪式活动中,实为遗憾。

(一)音乐

苗族鼓舞表演形式分为打鼓和打边,这是其他民族鼓乐所没有的表演方式。打鼓和打边是鼓点和鼓边相互配合的演奏方法,一人打鼓,一人打边,鼓点为主奏,鼓边为伴奏。在打鼓面时,在鼓点节奏中可以找到其基本规律,鼓点的基本节奏型有“一点鼓”、“三点鼓”、“五点鼓”、“七点鼓”、“九点鼓”、“十一点鼓”及“六槌”,所有苗族鼓乐基本演奏形式就是这样。苗族鼓点有时会有些变化,但其节奏大部分还是属于其基本节奏型。打边是一种固定节奏,起着指挥鼓乐的作用,打边分为单打和双打,它能渲染整个鼓乐的情绪和气氛。

(二)舞蹈

苗鼓技法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就体载形式而言,它有单人鼓舞、双人花鼓舞、四人跳鼓、团圆鼓舞。就击鼓槌法而言,可分为握槌、卡槌、抓槌、松槌等多种击法,在与舞蹈动作的配合中,苗鼓具有规范的套路,它能模仿猴、鸡、雀展翅等动作,体现了苗族鼓乐的表演性和叙事性。

一种艺术形式形成本就是个time和 being的过程。我们所说的传统也是一代代发展而来。而当下发展之好坏不予评价,仅谈现实。当下苗族鼓舞面临改编是常事。首先舞台化就必须吸人眼球,动作必须易整齐、漂亮、还要有气势。比如挑选一些慢板动作,再加快板动作,在加上有力的收尾动作。常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面对的观众不同或是表演的目的不一样,表演者的认识就有不同,于是便有了音乐行为结果之变化。

三、社会功能

对于靠山而居的苗族人,鼓舞这一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无论贫穷富有,无论男女之别,无论年龄长幼,苗族鼓舞是祖祖辈辈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曾有学者将苗族鼓舞的功能分为:历史记忆、文化展示与民族认同。①本文并不否认这些文化意义。而对于当下苗族鼓舞,我们更应该关注其现实境遇。

在此本文将苗族鼓舞的社会功用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苗族鼓舞人们生活中喜庆与烘托。如某店铺开业请一群民间苗鼓班子打鼓助兴。在当地老人看了很热闹,很喜庆,他们喜欢这种这样的排场。如果偶有外地人经过,即会产生“神秘湘西、名不虚传”之感。当地很多这样的苗鼓表演,它们一定程度上是扮演他娱角色,时常并没有起到他娱作用。而对于表演者本身已不再是自我娱乐,而是谋生手段。

其次,教育与创作。苗族鼓舞进入吉首大学公体课,大学生学习苗族鼓舞成为一门普修课程。当地高校还采用苗族鼓舞元素进行专业创作。应弘扬民族文化之需要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办学特色需要,苗族鼓舞正成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础。而这种实践是民间艺术之荣耀亦不失为一种缺失。还是那句话,离开原生土壤的民间艺术还能有多少文化。

第三个功用便是国家在场的“文化角色”。常以大型表演形式用于大型宣传活动或用于旅游场景中,以显示魅力湘西多彩艺术世界。而正是这所谓的文化角色,令我们感到惭愧。历史记忆、民族精神都是曾经。现在所做的只是程式化的改编的动作。我们何从谈“文化”。

四、结语

本文试图以民族音乐学视野看当下湘西吉首苗族鼓舞,苗族鼓舞这一艺术形式在湘西整个范围来看比较稳定。虽然在传承中有些许变化,但其表现生活生产的动作仍然存在。吉首市德夯还被誉为“天下鼓乡”。我们该关心的是苗族鼓舞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苗族鼓舞是苗族的标识。本文更多的是讲述现实中的问题。最后还是希望大众对苗族传统文化树立信心。

注释:

①麻三山. 湘西苗族鼓舞象征意义与功能分析[J].艺海,2009.

参考文献

[1]Chinas Minorities:Integr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59-60.

[2]Lois Tyson,Critical Theory Today,New York:garland,1999.

[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New York:Basic Book,1973.

[4]Anthropology of music,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

[5]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

[6]伍新福.苗族文化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7]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8]成臻铭.明清以来苗族鼓舞文化的歷史人类学透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1):25-31.

[9]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志》编纂小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丛书《民族志》[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学
浅析扎实田野工作对于音乐民族志构建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东北大鼓与地方民俗文化
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
浅谈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
作为文化的记谱方式
融入与跳出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思考与运用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