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走进文本的途径

2015-07-06 22:31王丹
新课程·上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对话理解朗读

王丹

摘 要:让朗读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文本精华、理解文本思想内涵、学生产生独特体验的途径。

关键词:朗读;对话;理解;体验

摘 要:让朗读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文本精华、理解文本思想内涵、学生产生独特体验的途径。

关键词:朗读;对话;理解;体验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看似热闹的朗读教学却收效甚微。那么如何让我们教学中的朗读和文本结合得更有效,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

一、让朗读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途径

我们的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历久弥新的文章,自然也就能成为我们训练朗读最好的载体。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并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技能的训练,对理解文本、体验文本、对话文本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的“读”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王老师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到的解读智慧,在课堂中无声无息地施展“读”,以文中的八个“日”为纲,巧妙地变换朗读方式,一个“日”,一个“日”地读,在读的过程中顺势理解句中的重点字词。学生不觉得特别新奇,不知不觉中兴趣盎然地读了数遍。看似普普通通的阅读环节,隐含了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对文本的巧妙组合,点燃了课堂教学的精彩亮点,通过老师对话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对话文本,确实是我们语文教师学习的典范。

二、让朗读成为理解文本精华的途径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做朗读技巧上的指导,学生就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在备课时,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理解也基本没问题了。大胆、有效的取舍,使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让朗读成为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途径

每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内涵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那么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四、让朗读成为学生产生独特体验的途径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如果无法做到“三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一课,在品读感悟文章中,我采用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到朗读指导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反复读,细细品,让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只动物,充分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从而让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

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让我们教师通过文本引导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会用自己的心去拥抱语言,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会用心去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会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语言独特的韵味。

猜你喜欢
对话理解朗读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