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应有动有静

2015-07-06 16:01袁敏彭仕学
新课程·上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新课标文本探究

袁敏 彭仕学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呢?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的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中动与静的结合呢?

一、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前提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重要前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教师像学习的监督者,学生是书本的奴隶。上课时,教师不苟言笑,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成了知识的容器。在那种凝重、严肃的氛围中,学生害怕说错话,害怕做错事,将学生直言不讳、无所顾忌的天性磨灭了。很难想象,在如此凝重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情绪能动起来。这样的环境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做的人。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到安全、轻松,才能插上想象的翅膀,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让学生“静”下心来、“动”起脑来自主阅读

阅读的本质,就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之中。这需要全体学生静下心来,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什么都不想,走进文本,潜心于文本,与作者和主人公同喜同忧。让每个学习者都走进文本,调动参与的关键又是一个“动”字——情绪激动,思维灵动,做到手动、口动、心动。情绪激动是说学生情绪兴奋激昂,以最佳状态走进文本进行探究;思维灵动是说学生思维活跃、敏捷;手动是说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写感受,写体验;口动是说学生在文本激动处、高潮处、自己喜欢处,可以凭心而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心动是说学生边读边思,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才能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

三、合作探究,生生“互动”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一些自主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验,创新一些观点和看法。生生“互动”,学生在动态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生生互动,关键在“动”——动中有序,动中有乐,乐中有动。动中有序是指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有组织、有序地开展,比如谁担任组长,谁做记录员,谁做中心发言人,谁给小组成员编号等等,这些方面要训练有素,养成习惯,这样才能动中有序,活而不乱;动中有乐是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出各自在自主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体验到在阅读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分享彼此的体验、感受、观点,或者共同品味一段优美的文字;乐中有动是指全班学生都在一种快乐的、激情涌动的气氛中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每个小组都在动,每个学生都在动。

四、师生“互动”,画龙点睛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教师要“能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与过失”。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尚需引领学生全班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在互动中教师点拨,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得到总结、情感得以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课外拓展,可静可动

新课标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拓展语文课堂,这既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又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可以让学生静静地进行小练笔,可以让学生默读课外资料,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可以进行演讲,可以开展社会调查等等。

总之,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张有弛,有动有静:“动”则有声有色,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静”则如冰川下的激流,为学生营造自主感悟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独特体验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吃透新课标精神,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既要“动”,又要“静”,“动静结合”才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完美境界。

参考文献:

裴生珠.课堂教育中的“动”与“静”[J].新课程:下,2011(08).

猜你喜欢
新课标文本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