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微电影发展的考察与思辨

2015-07-07 04:56周星
艺术百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电影艺术微电影审美特征

周星

摘要:微电影产生于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商业需求和互动交流需要,无论是设置设备的数字化、创作的平民草根化、传播的迅捷化与观赏评价的自由性,都造就了微电影的大发展状态。本文着力于探寻其成长历史,分析其特征,并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微电影的引导与管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电影艺术;微电影;中国电影创作;媒介素养;艺术传播;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2015年2月14日春节期间,一个由中央新影集团、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组委会等联合主办的2015全国首届微电影春晚在北京民族剧院举行。报道称:“晚会倡导时尚文化和微电影元素,以爱情、家庭、公益为主题。”我们关注的是“微电影元素”发散到一个综艺晚会令人惊讶,似乎微电影之兴旺可见一斑。从电影角度来透视,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接近300亿元票房,已经是快速发展的世界第二大市场。但研究者发布这一年微电影市场,对于近年发展的新生对象的数据不一,2014年约有100亿以上的收益被频繁引用,央视微电影频道总编辑杨才旺2014年11月对《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表示:“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仅用于投拍微电影及网络微剧的金额总量就已高达30亿元,2014年整个微电影市场占有量已破100亿元,预计3年后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可以肯定,未来微电影产业将成为影视文化产业最强最大的生力军。”[1]

为人瞩目的300亿与无人关注的微电影市场收益100亿以上显然有别,相提并论则大电影与微电影的差别具有微妙意义。但微电影发展趋势是人所共识。2011年,中国手机微视频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艾媒咨询(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手机微视频领域市场规模为0.25亿元。[2]作为传统的影院大电影,依然是社会关注的重心,但悄然到来的微电影却来势汹汹,应和着拷贝衰弱、数字技术兴旺而红火。大电影在社会文化的显在影响力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宏观受众的社会影响,因而具有高度的关注度。显然,微电影也不可忽视,某种程度代表着网络时代的大众视觉的需要,因为可以窥伺网民的趣味走向。由此不可忽视微电影,否则可能丢弃了未来影响大众的重要影像文化形态。微电影是依存于网络时代普泛大众参与“电影”创作产物,其主体是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一代培育起来的影像意识,而网络平台决定着其社会发展和影响,自由创作的特性和商业需求的推动结合而蔚成大观。时代变化匪夷所思,“新媒体时代的电影产业转型则具有全球性的特征。”[3]

所以,无需大张旗鼓的约束却要依存网络平台来引导选择、强化对于学校年轻人影像意识与媒介素养的培育重要,机构在确立学术导向为基准的高端评奖和主题性资助会有效疏导创作走向。

一、微电影现状思考

时代到了需要同时关注大电影,也关注微电影发展及其影响力的时候,“90后”的媒体人这样说是有道理的:“短视频将成为下一代社交语言。”[4]比起就110年历史的中国大电影而言,微电影的兴起并没有几年工夫。微电影自从2011年凸显社会后,已经成为重要的视觉表现对象,其受众面、创作面、呈现状态和传播度都不可低估。2012年,针对微电影现象爆发,北京师范大学与大学生电影节,在全国第一个召开微电影命名和发展现状学术研讨会,认真探究刚刚兴起的微电影现象,取得学术的认知。据说2011年产生2000个微电影,但可能远远不止这一数字。尤其是2012年在视频网站的热闹中到达高点,有时一天5个发布会显示了微电影攀升的热度。此后每年几十个不同微电影评奖点燃了其火热环境。尤其是视频网站的实际需要促发了微电影的发达。显然,微电影的红火原因自有时代、人群、文化接受等的实际需要,就此而言,研究者首先要明了这是不可忽视、也要慎重对待的新型影像对象,而不要轻易用传统审美观念,来简单评价这一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时代文化表现对象。

当人们还在计较什么是微电影、什么是大电影的时候,双方的相互促进已经成为事实。但适应新的网络时代的微电影,其实应当是宽泛意义的影像,准确说其实是微视频影像。就盛行的“微”之由来,显然是区别于大电影的大而生的,形式上框定这一视频形态和表现形态,应该大致约定微电影之“微”是包括了A.时代的便捷之微(体),B.受众之微(草民),C.接受之微(短平快),D.微成本(和大电影的巨资形成巨大反差)的共同聚合现象。具体而论,时代的便捷之微(体),是因为随着新媒体的产生,不同于大电影的影院呈现的微视频,具有这一互联网时代电脑、手机观看的机缘,自然产生适应性的微影像,而这一互联网时代的强大发展,促发这微电影欣欣向荣的占据着人们的影像感知世界。于是,受众之微(草民)的对象认识又不可不强调。每一个可以玩转电脑的爱好者,对于无需付费观赏而言,最为接近草根免费观赏的需要,自己可以创作也可以观赏,没有了成本的压力,也就具有最大的泛众性。而接受之“微”是和传播的短平快相联系,除了前述的无成本的观赏外,接受之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急速无障碍的收看,正是接受之便捷随意的体现。至于微成本的创作和正是新媒体带来的数字时代拍摄的普泛性,和大电影的巨资形成巨大反差,微电影的成本很低,人们进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今具备有一般的手机或者其他简便设备就可以造就一部微电影。上述几个约略提及的微电影的共同聚合现象,其实是新的时代影像,但之所以被广泛接受为“微电影”,是对于电影精致性的喜好自然偏向电影之称谓。所以要看到历史承传的积极性意义,也要看到新一代人不过是转化为自己喜好的新媒介来参与电影的精神创造。任何视为无法控制的危险对象都会成为无法理解的境况。

短短3年时间,微电影的迅猛发展在几乎可以称之为多如牛毛的微电影节中看到状貌。我们见到的冠以国际微电影节、中国微电影节、亚洲微电影节,地方性名号微电影节——诸如平遥微电影节、长治微电影节等等,以及行业电影节,或者主题性电影节等,都在显示愈来愈被人们看重,也更为兴旺发达的微电影成长的面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认知这兴旺由来的时代背景,其内在动因是什么,如何对待微电影的发达上升趋势。显然,对于平地起高楼般旺盛的微电影的对策,都必须面对微电影的产生发展所依存的时代背景,而这也正好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几个重要基石:

1.经济商业需求

微电影的兴旺有多重因素,其中,最早的一批微电影产生于企业广告需求,而有影像质量和影响力的微电影也多是企业投资大的微电影。人们多提及吴彦祖为凯迪拉克所作的广告,所谓开创性的《一触即发》,是2010年凯迪拉克和中影集团携手吴彦祖拍摄的微电影,据说斥资1.3亿拍摄成本倾情打造,展映时人们也一时为其震撼场面所打动。除了为吴彦祖展示的个人魅力外,不长的篇幅还包含为凯迪拉克帮助主人公成功与合伙人交易的情景,商业因素与剧情因素结合。后来,相继还有几位有影响的演员拍摄微电影广告,让微电影的开拓期具有诱惑人的魅力。显然,商业追求促动的动力从微电影初创期,一直到后来发展期都是一个动力,因而也具有长盛不衰存在的可能。商业动机影响或者推动着微电影的发展,正是时代文化不可忽视的动力。这一牵扯商业文化和资金投入模式的影响具有正反向意义,其实也在大电影戏剧等等文化市场上同步呈现:是偏于商业的广告还是更为生活化的剧作表现。时常被人们提及的早期微电影,还有因为“今晚,跟我一起驾车游走吧!”口号之微电影《为爱冲动》,其中桂纶镁清纯俏皮的表情令人难忘。实际上,商业行为从开始就知道借用成熟的广告品牌、熟知的策略来打动人心,因为出发点是为了网络受众的推广知晓和打动。比如,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揭示诸如MG品牌的广告代理公司,为全新MG3所制定的整个上市传播策略,它紧紧围绕着“为爱冲动”这一主题展开,不仅邀请到了亚洲炙手可热的人气偶像赵又廷和桂纶镁担当代言人,更请到知名导演张恒泰拍摄MG3电视广告与微电影。还有人们熟知的以《老男孩》为代表的科鲁兹“11度青春”系列电影,居然收获了超过1亿的网络点击量;延续下来以《父亲》为代表的科鲁兹“青春感恩记”,在情感上围绕一组关于“感谢”的深情表达来打动人心。观看这一创作时,为围绕父子、父女之间的故事,描绘了“70后”、“80后”与父亲之间存在的始终难以出口却微妙魅力的爱,当这部微电影及主题曲结束时,雪佛兰科鲁兹标志及“未来为我而来”几个字顺当出现,从剧情自然推出目标而顺畅无过分做作痕迹,显然,这部微电影虽然初衷是商业诉求,但由于表现剧情的自然性而打动人心,也自然实现了企业品牌在故事情节中的价值,并且因为剧情而得到升华。商业是微电影产生推动的重要背景,上述案例意在说明,商业动机自身具有极大的推动微电影兴旺的动能,而商业的成熟经验也自然在微电影构思和创作中起到了某种合拍的功效。

2.网络社会平台需要

不能忽略微电影所处的网络时代这一要素。网络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吸引力的内容产品来获得人气、趋奉受众和取得商机。人类进入的新时代是新媒体网络的替代传播,几乎可以断定,新生的一代人是和网络媒介相共存的新一代,他们从购物到社交的需要,也就是从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需要,都在一个虚拟却实有的平台上得到实现。微电影是依托于网络媒介催发和生存的典型对象。网络的发展从网络视频、自制剧到移动手机消费时间等上面促发多种发展需要。网络传播需要对于促发微电影的兴旺功不可没,所以我们时常确认“微电影”,尽管人们有不同议论乃至于质疑其命名的合理性,但依托网络而生出的这一点,足以确认其独特性。网络传播需要视频是显然的事实,而企业微电影广告宣传和草根微电影创作,都是网络需求内容视频与微电影需要平台相互为必要的。微电影借助网络出现显然使草根获得了表现拍摄的良机。2010年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的出现是一个凸显草根微电影的重要事件。这部在优酷播放量突破7000万次的微电影,一度创造了互联网微电影神话。而它的影响力到今天依然存在:时隔4年筷子兄弟主演的2014年院线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破2亿元的票房,让人们重温当年网络的盛况。还有,从网络延伸到大电影宣传,所掀起的全民狂欢神曲《小苹果》,居然还登上了“全美音乐奖”的领奖台。从微电影网络走红到进军大银幕获利,平台需要和变化都是时代与对象之间的吻合使然。

网络发展的确需要更多的视频产品,而网络受众的拥戴对于平台收益难以估量。比如2014年电视剧网络播放量榜单中的第一名是《古剑奇谭》,竟然以90多亿次的点击量排首位,是排在第二位的《因为爱情有奇迹》44.7亿次的2倍还多。甚至还超过当年播放量超过68亿次的剧王《甄嬛传》。微电影以其短小的适应性成为网络尤其是移动网络的喜爱自是可以理解。

3.视觉时代的交流传播趋势

无论你愿意不愿意,人类已经走到视觉凸显占据上风的道路上,转换纸质读本的趋向难以抵挡,微电影的兴旺正是适应人类对于叙事关注,而又需要眼观把握的一种心理走向的体现。跨越人际交流瞬间实现传播的视觉需求,让大电影在未衰减时转移阵地扩展了所谓的微电影,视觉的本质让电影延续网络风采,交流的快捷让“微”需要成为主流,承接电影艺术性视觉形象和呼应大众视觉直接对话的通俗理由合体,将微电影推上高关注的高台。

视觉时代的魅力千万不可低估,新的一代人注重和自然被视觉吸引,而产生的网络交流语言和观看审美趋向,大大不同于以往,某种程度上说,语言交流和影像互通,传统审美语汇和图像介质审美观念的差异可能越来越拉大。微电影在勾连作用上正是一个独特存在的对象。所以,微电影其含义在“微”上和“电影”上的确兼而有之,在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召开的全国第一个微电影学术研讨会上,我提出下述解说: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必然带来的大众新鲜影像,它依托于新媒体生存、借助数字影像媒介便捷生产创作,被新一代人所接纳传播,在受众宽泛的接受环境中蓬勃发展。

因此,微电影之“微”主要指向篇幅之“微小”、视角之“微观”、播放平台之“微频”、运行经费之“微利”、制作主体之“微民”等等。实际上正是“微”的趋向造就了新的电影景观。前述的2010年优酷出品推出的微电影《老男孩》, 2014年作为由微电影升级为大电影的试水之作,名叫《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大电影,上映当天就斩获2500万元票房,最终斩获了2.1亿元票房。这里网络和微民—粉丝起了巨大作用。网络世界带来微电影的兴旺,扩展在许多方面,比如2015年一个叫《古剑奇谭》的作品,不但创下收视奇迹,更以高达75亿次的全网点击总量,一举刷新了《甄嬛传》曾创下的52亿次点击纪录。原因何在?按照出品方的认识,《古剑》本来就是一部粉丝剧,原作强大的粉丝基础是收视的重要保证。在不断有质疑的时候,湖南卫视相信该剧起初被质疑很正常,因为这是极高的关注度必然带来的结果,而随着阵容、剧照的陆续公布,期待的声音陆续占据了主流。等到正式开播、逐渐获得认同,这个过程里,粉丝群体贡献极大。这就是微电影、微视频兴旺的时代背景。

4.高科技普及化的时代推动

无疑,在网络上参与视频交流的不仅是商业需要的吸引力,也不仅是网络传播的视觉要素加快步伐,大众得以取得参与交流的可能,是推波助澜的重要因素。筷子兄弟的典型案例代表着大众表达欲望。而DV的发展和技术与性价比的普及化大大推动了民间拍摄的可能,当冯小刚拍摄大电影《一九四二》的轰炸场面采用几十台便捷机器,而眼下大学师生拍摄微电影较好的机器,都多用佳能5D Mark II时,我们可以窥见多样专业与民间交织使用的趋同性,正是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和缩小专业、业余的鸿沟,大众摄影热望和器材的普及化,让影像的技术表现和对于指标的实现都有了基本保证。这一因素对于微电影方兴未艾的支持难以限量,而更多的大众在品质像素越来越有模样的手机上拍摄上传短小视频,则显然积累着微电影的大众参与可能。

于是微电影迅猛发展,已经约定俗成。每年征集、评奖的火热和网络上人们审看的热度不减。看看媒体统计机构发布的一些数据:

看看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介入微电影创作,比如网络上的3月14日消息:继张元、舒淇、姜帝圭之后,有“亚洲第一摄影师”美誉的杜可风也加盟优酷出品“大师微电影”,执导首部微电影《仝人教育》。用纪录片方式聚焦香港青少年教育,寻找你我都曾有过的童年梦想。4位导演的作品于3月27日显现在香港电影节亮相。微电影正在拉近大众和专业的距离,而专业电影人更多看重参与微电影与大众容易参与微电影,说明不可小视这一网络时代的新影像创作对象。

二、当下问题分析

既不能把微电影看成大众娱乐而作为主流不屑看低,也不能过于敏感试图招降纳叛管控到死。这里的观念判断十分重要。首先是微电影已经是民间自发和机构倡导交织,征集评奖和投资多重推动,个体行为与网络播映需要相互合拍的呈现,因此,参差不齐的微电影只要你看重某一端都可以举出利弊而难免判断失当。但随着微电影发展,国家性质的央视微电影频道也于2013年5月18日正式上线,民间和主流相互推动,“各地微电影产业方兴未艾,人人都能制作微电影的时代来临了。”[1]

根据这几年观察,网络和制造业广告商是微电影创作的一个部分,大量影视教学机构课程与实践是创作的重要构成,依存媒体生存和影像爱好者也是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影响力大的或者是广告商的精致创作、正规电影人的闲暇创作,以及网络收购主题或者系列创作作品也有持续影响力。而青年人是决定传媒世界景观的人群,无论是对于大电影还是微电影都至关重要。“一旦网络新生代成为主体的观众,网络受众的需求将决定着电影的生死。”[5]事实上这已经是存在的事实。

2013年10月,云南的微电影艺术有高水准平台了。消息报道称:首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于11月19日至22日在临沧举办,并永久落户临沧。艺术节每年一届,并设立“金海棠奖”,作为亚洲微电影的最高奖。截至目前,首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共收到来自亚洲、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参评作品1280多部,评审后,将产生作品、演员、编剧、单项新秀新作、年度最佳贡献、制片人、出品人,以及“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终生荣誉奖等10类97个奖项。经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组委会批准,首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纳入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活动,并将临沧市作为分会场。按规划,临沧将打造亚洲微电影城,目前,亚洲微电影学院暨亚洲微电影学会、亚洲微电影庄园、亚洲微电影院等已相继成立或启动建设。

于是主要被议论的问题包括无人管的忧虑,播放鱼龙混在的问题,微电影影像质量的电影特质的不足、内容高低不齐的批评、题材涉及边缘或者暧昧的占有一定比例,还是借助媒体所提及的微电影题材统计以为参考——微电影最大表现是爱情故事:

其实回推到2011年康师傅茉莉清茶十二星座爱情故事的推出,大大加强了品牌价值,引发受众内心的共鸣,小清新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了星座控的心灵寄托。2013年三得利啤酒制作的系列微电影,讲述一群创业者的感人故事,同样深入人心。

可能更多批评的是习惯于主流电影的人们,对于微电影在表现上民间气质的调侃、情感泛滥、私生活表现,以及涉及政治生活的表现的惊讶。其实一一分析都是可控、可以理解或者必要放纵的。比如包括无人管的忧虑,是因为网络特性不可能主观限制到位,而网络自身特点也是要兼顾其自有余地。而播放鱼龙混杂的问题本身就是大众创作的特点,多元才是正常,一致反而危险。微电影影像质量的电影特质的不足似乎是必然的,慢慢提高是需要影像素养工作来补救。内容高低不齐的批评是关键,除了兼顾现代审美和耐受力外,给予网络影像的引导机制确立是需要的。而题材涉及边缘或者暧昧的占有一定比例,这也难以避免,需要慢慢指导进而限制结合。有一个对播放量上亿的影片题材统计:青春、爱情是绝对多数对象: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微电影的引导与管理

微电影已经被主流机构、网络平台和大众与著名电影人共同看重。比如我们看到,2013年10月首届中国(杭州)国际微电影展在杭州持续三天三夜。本届微电影展围绕“公益、爱心、艺术”这一主题,主办方说,影展就是要把微电影推动成为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精神世界的独特载体。据了解,威尼斯金狮奖提名者蔡明亮、银狮奖获得者张元,著名导演刘伟强、陆川,知名演员汤唯、罗志祥、佟大为、王学兵、陈柏霖、柳岩等都将纷纷汇聚到公益大旗之下,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活动中来。本届微电影展“金桂花奖”大赛共征集到了国内外作品2100多部,最终入围的有86部。央视微电影频道副总编辑王平对参赛作品给予了高度肯定,“质量普遍比前几年高,除了许多知名导演、演员都陆续参与微电影的拍摄,年轻队伍也让人刮目相看。”

而听到最多的是对于网络微电影审查的建议,如何把关是微电影这一对象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我以为还是需要在观念上注意:微电影还是大网络需求的对象,管死和试图去管理的思维需要注意其民间性和网络性的生存特点,微电影不是主流呈现的特点,允许其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调节必要。即要注意其影响大的作品现象,而不是海洋里捞出不起眼的去大张旗鼓下定论。

在组织机构上引导是一种路径,央广网北京2014年4月28日消息: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部分中国各产业协会、领导、表演艺术家、影视专家以及理事会理事和会员单位共计300余人出席。

但显然,依赖机构引导应当是正向的,国家电影审查例子最为恰切:让市场做大、让市场分流、让大众选择、让评奖正规。

而需要有效管控的首先是微电影依存的网络媒体,做好的规则和指导,让网络自身管控远比领导机构过分郑重其事的惩戒来得好。

由学术机构和重要媒体合作举行微电影有规格的评奖是一个必要举措。而把管控意识放到一定资金的评奖资助重要主题的拍摄上,对于微电影资金量不大、人数多为草民而言意义重大。从基层做起,积极性指导、引导性评价和设立必要课题研究都是正确对待的方式。(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杨雯.中国微电影的春天来了[N].中国经济网,2014-01-04.

[2] 2011-2015年中国手机微视频领域市场规模状况[N].艾瑞网, 2012-04-12.

[3]赵宜.建构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电影产业阐释模型[J].电影新作,2015,(01):10.

[4]汪孟.微视这么玩才赚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5]范志忠、唐朱勇.青年电影创作与多媒体的跨界融合[J].当代电影,2015,(01):198.

猜你喜欢
电影艺术微电影审美特征
论电影艺术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当我们谈论精神分裂题材电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