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5-07-09 05:34易云鹏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实践区域

摘 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其战略性、新兴性、成长性和创新性而广受关注。文章阐述了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理论,分析了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现状,同时指出了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实践。

关键词: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理论;实践

一、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二、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现状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迎来新机遇,面临新挑战。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全力以赴、只争朝夕,抢抓历史机遇,彰显地区优势,打造地区特色,下功夫培育壮大地区已经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代表着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各地提振信心,认清形势,挖掘地区优势资源,结合地区产业基础,抢抓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高铁时代和国家级生态旅游试验区等机遇,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其尽快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靠内生动力,又要靠招商引资。招商引资一般作为“一号工程”,常抓不懈。要对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目录,加快谋划梳理出一批项目库,创新招商方法,实行精准招商,及时研究政策,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并着眼于快出效益、出大效益,千方百计抓好项目落地,努力培育出一批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投资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现在还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目前我国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不足1%,与发达国家平均2.2%的水平相差很远,甚至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科技支撑体制机制不完善

现在我国科技资源归属不同,难以整合,综合利用效率低,科技成果产权、科技经纪人等科技市场体制不完善。有些企业和产品技术起点不低,但迟迟不能产业化,本来站在技术领跑线上,最终却丧失了领先优势。

(三)在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前,各地都存在“抢先发展、先行先试”的思想,投资冲动强烈

去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还没出台,就已经有18个省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有的市立即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等,从全局来看存在出现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框架。

(四)企业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

很多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力量分散。企业经常单打独斗,恶性竞争的局面时有发生。

(五)长远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广阔

但目前国内这方面市场需求还存在不明显、不确定、不主动的情况,市场发育程度较差,有效需求不足,不少新兴产业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

四、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实践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都将使我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五通”。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历史的新时期。其投资重点区域集中在六省六港:新疆、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连云港、宁波港、泉州、厦门、广州、北部湾。交通运输、建筑建材、能源建设、商旅文化、比较优势制造业等方面的五大行业将受益。

中国企业正在积极布局,中国装备和国际产能合作开始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据统计,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是当前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重点领域。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共出口铁路设备267.7亿元,比上年增长22.6%。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产业“菜单”越来越丰富,将覆盖特高压、4G、国产“云计算”装备等领域。

一些金融机构认为,中国利用外汇储备拉动全球增长,同时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这是一石二鸟的战略。而“一带一路”是中国资本输出计划的战略载体,通过资本输出消化自身的过剩产能,并以拉动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全球增长。

自从“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后,我们一直在思考着在这样一个历史机遇下,我们的再生资源产业如何适应这种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个历史变革的前夕,我们来到了丝绸之路中段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后走访了一些重点企业;之后,我们又在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新加坡听取了国外电子废弃物专家们在论坛上的讨论;此后,又在长江经济带和珠江经济带的一些重点区域和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于当前宏大战略的现实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左言庆.多区域多行业竞争中的空间经济集聚与分散动力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2]孙久文,胡安俊.产业转入、转出的影响因素与布局特征——基于中国城市四位数制造业的分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3]孙铁山,王兰兰,李国平.北京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J].城市规划,2013(07).

[4]张倩男.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基于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与纺织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

[5]王铮,孙翊.中国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化[J].地理科学,2013(06).

[6]王晓珍,吉生保,党建民.基于改进网络DEA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审视——以医疗器械产业和医药产业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5).

作者简介:易云鹏(1975–),男,汉族,江西宜春市人,宜春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实践区域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分割区域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