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学走不进文学史的档案学简析

2015-07-10 17:40吴延生
文学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校园文学

内容摘要:新时期以来大学校园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文学创作并没有得到文学批评的极力呼应,到目前大学校园文学未能跨进文学史的大门,其中众多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深思。由档案学视角切入,从搜集整理不到位、编研工作不系统等方面结合市场化因素加以分析、阐述,意在引起文学史编写者们乃至全社会对大学校园文学予以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说。

关键词:校园文学 大学题材小说 文学史漠视 档案学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中,以描写大学校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非常少。仅有两部影响深远的长篇小说:钱钟书的《围城》,鹿桥的《未央歌》。进入当代文学,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大学校园小说创作来势凶猛,出现了《大学时代》、《大学纪事》、《高等学府》等众多的短、中、长篇小说,创作取得了重要成就,却不为文学史接纳,原因何在?中国当代文学单就小说而言,有问题、文化、反思、历史、先锋、乡土、军旅、知青、伤痕、女性小说等五花八门的叫法。唯独“校园文学”处于弱势地位,长期以来处于缺席和沉默的状态,很难进入文学史,固然与文学史编者的喜好、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市场运作等不无关系,但档案学理论的影响却不为人道,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档案学理论的干预较弱,凸显了市场化因素的干扰较强,故而本文将二者兼而论之。

一.市场化因素的干扰较强

由于社会还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还不够健全,对文化市场带来的影响也就不可避免带有负面性:文学产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文学的媚俗化、大众娱乐化、阅读快餐化、传媒主导化等等。其中文学在大众媒体的主导下已经失去了往昔的风采。文化创意产业、大众传媒与文学逐渐向流行、时尚与娱乐靠拢。文学市场化导致了文学走向了危机,体现文学精神的形而上的思考与个人对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淡化乃至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文学的商业气息越发浓厚。为了追求商业利润,失去主体人格的作家不惜以恶搞、媚俗、低俗的创作迎合出版商、迎合受众,而文学市场化直接催生批评的功利化。这众多因素的“合谋”导致了文坛的失重、文学标准的混乱和价值的错位。有一些作家功利至上,放弃小说创作,转向来钱快的电视剧的写作。“为什么现在很多作家(不只是小说家,还有诗人)对写电视剧‘趋之若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电视剧‘价值和价格都高。谁和钱有仇啊!一般作家写一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好不容易出版了,也就一两万元稿费,只相当于一集电视剧的报酬;小说出版一万册就算不错了,读者几何?而一部电视剧有多少观众?起码是小说读者的不倍、千倍、万倍。”[1]这是导致目前小说创作特别是校园小说创作很难走出高品位创作的瓶颈的主要原因。在一切向钱看的大趋势下,绝大多数出版社都会选择有利可图的书出版。“今天出版的大多校园小说成了出版商赚钱的工具。出版商用明星包装原理,采用类型化、规格化的产品的营销手段,制造校园文学明星,聘请著名作家、博导和评论家等为他们作序,搞各种签名活动,生产郭迷或韩迷等,从而获利。” [2]有一些作家为了迎合出版商,赚取丰额的稿酬,不惜将写作低俗化处理;有一些作家为了迎合读者获取读者的“青睐”,不惜将写作媚俗化处理,如校园的错爱、乱爱、权色交易、露骨的色情描写等,把大学校园搞得一团糟。这样的“看点”实在要不得。难怪有评论家惊呼:“没有什么比文学与作家被弄脏更可怕的了。当这些灵魂工作者会为一些蝇头小利就低下高贵头,兴奋得颤抖,小人得志般地狂欢时,那将比八级大地震地到来更具毁灭性。”[3]

二.档案学理论的干预较弱

1.搜集整理不到位

从建国一直到“文革”结束这段时期内,大学叙事有了发展,出现一些回忆性质的散文,如《北大旧事》、《老北大的故事》等等,但是大学校园题材的小说仍旧是不多见。新时期大学校园小说地崛起,成为作家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载体。如《所谓大学》、《大学潜规则》、《大学教授》、《欲望的旗帜》、《高等学府》、《大学纪事》、《女大学生》、《教授之死》、《丽娃河》、《大学之林》、《教授横飞》、《变革》等。尤其是大学校园小说三部曲的较多出现,如马瑞芳的“新儒林外史三部曲”的《蓝眼睛·黑眼睛》、《天眼》、《感受四季》,袁越“大学三部曲”的《大学城》、《大学恋》、《大学梦》,邮亭“北大三部曲”的《北大女生》、《北大男生》、《北大先生》,老悟“反思教育三部曲”的《招生办主任》、《教授变形记》、《大学校长》,骆平“大学三部曲”的《红城》、《绿扉》、《蓝桥》,金岱“精神隧道三部曲”的《侏儒》、《晕眩》、《心界》,纪华文“高教反腐三部曲”的《角力》、《底线》、《迷途》等等。

纵观80年代到现在的大学校园小说,书写青春理想也好,抒发颓废、伤感情怀也罢,表现时代转折中大学校园人们的困境也好,揭露当下学术腐败、知识分子灵魂堕落也罢,这一摞摞文本,散落在小说的荒野,即便有好的作品也淹没在大量文本垃圾之中而不被发现。面对如此的现实,却没有人去搜集、梳理作者零散地发表在各种文学期刊上的中、短篇小说,特别是发表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一些小说,如《夏》、《淡淡的晨雾》、《飘逝的花头巾》、《女大学生宿舍》、《树上的鸟儿》、《你别无选择》、《继续操练》等等,由于时间久远,再加上那时没网或网络不发达,读者或研究者要想看到相关小说如大海捞针,非常困难;即使是同一作家的校园系列,如梁晓声的学子系列,包括《婉的大学》、《学子》、《贵人》、《选修课》、《表弟》等,史生荣的《感谢小姐》、《美女教授》、《骆驼实验》、《五号病》、《学者》、等,汤吉夫的《副教授买煤记》、《本系无牢骚》、《新年年年有》、《龚公之死》、《漩涡》、《宝贝儿》、《葛懿教授》等,曹征路的《大学诗》、《南方麻雀》、《问苍茫》、《有个圈套叫成功》等,南翔的《成人班》、《本科生》、《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等都少有汇集成册;至于长篇也没有汇编书目。如此等等给读者、研究者带来诸多不便。不仅如此,它们像散兵游勇也很难形成气候、形成强势,逼迫文坛、逼近文学史的大门。

2.编研工作不系统

“目前占了主流地位的‘文学标准和对‘文学的定义——因为除了所谓的‘纯文学,它们不愿意承认其它类型作品的‘文学身份,这是一种专制和近视眼病,而很多学者和评论家都是患者,目前的《中国文学史》没有足够宽阔的视野”。[4]那么,关于大学校园小说的研究被边缘、被冷落就可以理解了,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对20世纪中国校园文学做过粗略考察、陈平原教授提出过“大学叙事”的概念,但都未做深入研究。到目前在学界还没有一部关于大学叙事研究的专著,这是十分遗憾的。这几年关于大学叙事研究还多见于大学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目前虽然有些零星的研究,但少量的研究从文学现象的层面加以梳理的,还不多见。如:汪志彬《世纪之交学院题材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袪魅》、张东丽《新世纪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嬗变---以高校题材长篇小说为例》、王卫平《新世纪高校题材小说的创作缺失》、汪成法《中国现代大学校园文学与新文学传统》等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基本承袭了陈平原教授提出的“大学叙事”概念,主要从知识分子角度考察大学叙事,而把大学校园小说置于文化视域下加以考察并且和当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联系起来加以宏观研究的就更少了。和乡土小说、都市小说、儿童文学等的研究相比,校园小说还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处女地。校园小说不仅概念界定不清,而且没有形成专门的批评术语和批评方法,缺少像寻根文学、反思文学等各自进入的视角。“借用”——从相关范畴的研究中汲取有益因素,成为校园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现象,而这现象背后,其实是理论跟不上创作的尴尬。总体来说,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研究重视不够。大学校园题材小说在1980年代之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其数量是肯定的,从质量上看,也有一部分很有研究的必要。但是,对此批评和研究则没有跟上。遗憾的是这一概念尚未走入当代文学史。在文学史上根本没有提及,也没有专门的著作,就是研究文章也不多,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其次,在目前有的研究成果里面,历史性考察的则又寥寥无几,而且研究视角多局限于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这一定位和大学校园里真实生活着的“大学人”来说,终究是隔了一层,未能最大程度地分析出校园生活的原生状态。

再次,在目前的研究论文里,很多论述只是分析了校园生活的现状,揭示背后的原因,但往往到此为止。没有对大学校园文化本身的建构与发展作出思考,更未能对当下建构和谐校园文化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对理想校园文化,多采取一种呼号的姿态。

所以,当下关于大学校园生活题材小说的研究存在数量局限、角度局限、深度局限等问题。因而,对这类题材小说的研究是大有必要的。

除了理论不足,没有体系化之外,校园文学研究,尤其是大学校园小说研究,思路或者说着眼点存在偏差,即过分关注现实中的大学,而忽略了文本中想象建构出来的大学。这难免会忽略文本本身的价值。

综上得知,新时期的大学校园小说在艰难中前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大学校园小说的过分商品化炒作,加之一些评论家不负责任的吹捧和媒体人的媒体批评,对校园小说的创作只会误导,其负面影响的直接后果导致读者不愿也不屑于去看它。再加上档案学理论的影响不到位、缺乏声势,致使档案学的实践干预达不到应有的力度。渐渐地,大学校园小说也就不可避免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也就无可救药地徘徊在文学史的大门之外。

注 释

[1]李忠效.写过电视剧再写小说不碍事[J].文学自由谈,2011(1)

[2]胡忠青,张永禄.近年中国校园小说创作走向[J].当代文坛,2005(2)

[3]吴景娅.关于米卢,一唱三叹[J].文学自由谈,2011(1)

[4]阿里歌歌.中国校园文学史引论(第二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1

(作者介绍:吴延生,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校园文学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学的现状调查
“云南省校园文学·昭通学院野草文学周”开幕
例析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的艺术特色
探究作文教学的有效举措
大学校园精神价值演变校园主流文化建设应对
校园文学对大语文教育的作用
中学校园文学现状探析
至各学校的一封信
新课改下高中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浅论
二月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