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精神价值演变校园主流文化建设应对

2018-02-07 19:51吴延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校园文学

摘 要:新时期大学校园小说在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层面上多从“审丑”的角度揭示当下大学精神及大学校园文化价值演变的轨迹和现象,有特殊的担当。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大学校园主流文化建设的思考,方法得力。只要堅持就会见出成效。

关键词:校园文学 大学文化 精神价值演变对策思考

新时期以来,以“大学”为题材的小说问世不少。格非《欲望的旗帜》,裴文《高等学府》《文人》,尹平《变革》,黄梵《第十一诫》,葛红兵《沙床》,宋浩浩《双山》,史生荣《所谓大学》《大学潜规则》,汤吉夫《大学纪事》,张者《桃李》《桃花》,阎真《活着之上》,路文彬《你好,教授》,李师江《中文系》,朱晓琳《大学之林》,等等。这些作品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不可忽视的范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大学校园文学创作中得到有力地彰显,描述的是大学这个小社会的生活,构建了各种各样的大学文化,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校园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它借助大学校园这个背景,抒发了大学知识分子在校园环境中对生活的理解、批判,它把校园里个性鲜明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载入历史的长河中,用独特的艺术手法注入他们共通的情感和新的生命力。大学校园文学折射出大学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校园的故事。

一、大学精神及大学校园文化价值演变

意识形态的宣传、引领是社会主义高校的题中应有之意,从“五四”开始,高校就成为新思想的传播地与社会运动的策源地。宏大叙事凸显高校、青年学生自觉成为民族命运的担当。这是与救亡图存的整个大时代是合拍的。反映50年代大学生活的《大学时代》《大学春秋》等塑造了青年学生和教师们为社会主义祖国刻苦学习、勇攀科学技术高峰的宏伟志向。《女大学生宿舍》等再现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大学生活。九十年代以来,时代发生了变化,社会上新自由主义思想泛滥,高校虽然被誉为象牙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并不封闭于社会大环境,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对高校、老师、青年学生的批评,比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学人”的文化价值出现微妙的变化。作者们都是生活或曾经生活在大学校园,对大学校园里的方方面面都有最切肤、透彻的感受,小说以学院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串连起其在大学校园中的工作、生活片段,多角度的透析大学校园问题,使隐在黑暗中的、未进入公众视野的那些人、那些事晒在阳光下。大学校园曾是多少代人心中那个无限憧憬的美好所在,是全社会向往教育天堂。大学校园精神是大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优秀而健康的大学精神才能够引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然而这个圣洁的教育天堂已然不再是精英知识分子的世外桃源,当代大学校园文学也透视了很多问题,大学群体背离传统的职业操守,变得只注重实际利益,成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高校也不可避免地被商业资本逻辑所规训,成为异化的,以欲望为代表的空间,而这也自然导致了校园中人,包括老师、学生,成为单向度的异己之物。” [1]大学校园知识分子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滑坡等一系列问题较突出。作家大胆地把笔触对准了这些精英们,捕捉住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一系列大学知识分子心理异化的形象,描写了他们在权力、金钱方面的精神迷失,写出了他们在欲海中的沉浮人生。

二、关于大学校园主流文化建设的思考

大学是一个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的一方神圣的净土。但如今,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都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了阵阵波涛。当权、钱、色像罂粟般让人欲罢不能的时候,学院知识分子是以何种心态经历这一过程、抵抗这一诱惑的?众多文本多角度地透析大学校园的“溃疡点”,将校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集中揭露出来,对大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大学知识分子存在的诸多流弊进行拷问,以唤起知识分子良知的回归和人文理想的重构。对此,意识形态的引领有其现实必要性。

(一)高校政治课改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邓三以及思想品德修养是目前高校标配的政治课课程设置。政治课、马列主义学院是高校意识形态引领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承担者,然而,他们也往往是学生不太喜欢、甚至有些反感的对象。政治课与专业课两张皮的现象在当下高校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政治课本身在落实的过程中又存在照本宣科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从而使政治课与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及其理论总结又相脱节,也是两张皮。对此,高校政治课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也有很多专家、学者为此奔走呼吁。

改革主要针对的就是两张皮的现象。为此,已经有一些高校做出了探索,比如改变博士生政治课授课老师的单一性,改由抽调不同专业的老师结合各自不同专业角度对马列原理等进行讲授,给学生带来多角度的新鲜体验。不过由于政治课是一个全校性的必修课,众多的学生使得课堂往往规模很大,这使得政治课依然是宣讲式的,学生参与度不够。对此,可以有一些对策,比如将专业课教学中的“讲座/lecture+小班讨论seminar”方式引入,在讲座之前或之后,由助教带领小班讨论而不是单纯的答疑,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另外一方面,政治课讲授基本原理往往是提纲挈领、抽象的,这不能替代对原典文本的接触。事实上,对于高校学生,尤其是从中学上来的文科生,往往对基本原理烂熟于心,但很少真正读过原典本身。另一事实是,对于高校中很多文科院系,比如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等,马克思主义的原典研读往往是必要的——当然各自有所侧重和不同的学科视野以及文本打开的路径。因此,马列学院、政治组应该尝试打破学科壁垒,与文科院系进行合作,共同开设一些面向全校的理论原典本身的系列阅读课程,做到有计划地、多轮次地将重要理论文献疏通一次。

(二)加强校史研究

自觉的校史研究还不是每个高校的标配。有校史馆的高校,校史馆也往往是冷清之地,只是在向来宾介绍时显示出其“门面”意义,却并没有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中。

校史的缺失给师生带来的影响在于很难建立与学校的认同感、荣誉感,使其与学校的连结仅仅限于取得文凭或者谋生的工作,丧失了历史的纵深感,以及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归宿感。在不了解校史的情况下,所谓校训、校风等凝结而成的表述都只能是抽象的文字,无法落地。endprint

校史的研究也应呈现出多样化、生动化,而不是限于建馆、著书,也要利用网络、新媒体等。这方面一个很好的代表是南京大学文学院为纪念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的话剧——《蒋公的面子》,不仅仅是回顾了校史中的一段往事,更是揭示出当时的时代、知识分子生存境遇等,也给当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推进。其在全国各地的商业性巡演也好,还是在各高校的巡演,反响强烈,都使得其事实上成为了南京大学的一张闪亮名片

(三)基层党支部建设

高校各院院系都在年级甚至班级里设置了基层学生党支部。基层学生党支部本应该成为党联系学生的重要纽带,但现实往往是流于表面,不仅没有成为制度化的民主生活会、理论学习会,也很少组织党员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基层的座谈、实地调研等,更多的只是在发展党员或者换届选举之时才能难得一聚。可以说,基层学生党组织的活动基本上是不活跃、甚至是停滞的。如此,党员学生接触、引领非党员学生也就谈不上了。因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及时传达、学习、解读党的文件、政策精神,恢复党组织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关系,已经刻不容缓了。

对此,作为各院系层面的党委应该对基层学生党支部加强组织、管理和引导,比如分驻一对一党员老师进入学生党支部,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和理论学习会;扶持对学生党支部活动,积极审批、监管;可以指导学生党支部与外系、社区、街道、外单位等党支部建立“1对1”结对子关系,进行互动合作。

相较于线下学生党支部活动的稀少,借助于互联网、新媒体等线上网络平台的建设基本上没有,处于空白的状态。而互联网、新媒体等又恰恰是现在年轻大学生最熟悉、最乐见的传播形式。因此,线上主流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改变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生硬,所谓“润物细无声”。

(四)班集体建设

相较于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班集体的建设无疑从另一个方面更加直接地对学生予以组织、管理和教育。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班集体组织形式。不过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着活动稀少,非奖学金、荣誉的评定、班级换届选举等大事而很少集会的现象,集体活动,如出游、素质拓展等也不是很多、很有计划性。

但班集体的活动是最容易产生集体认同、集体荣誉感的契机。这种集体性对于校正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带来自私自利等问题有很大的意义,也对于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有重要的社会化意义。比如高校无法回避的自杀现象,尽管每一个惨剧的个体的具体遭遇不尽相同,或出于学习的压力,或出于情感的挫折等,但如果班主任、班干部或同学能够及时发现并作出一些积极干预,相信很多心理问题可以被疏导,很多惨剧可以避免。

无论是班主任负责制还是辅导员负责制都存在一对多而顾不过来的矛盾。为此,有一些学校的院系开始探索新的本科生师生联络方式——对于研究生,因为有导师负责制和因此而形成的师门,情况会好很多——系里每一位老师认领1-2名本科生作为固定的、直接的联系人,或者说某种意义上下移的“导师”。在此情况下,本科生也有机会参与到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来,比如参加读书会、出游等,有一个由更多高年级、相对成熟的师兄师姐来引领,不仅可以在学业上有所精进、开拓视野,也能在生活上感到师生、师兄弟之间的温暖。在这种积极的师生关系中,不仅言传的有效性、感染性可以提高,而且更重要的身教,也会成为潜移默化的正能量来源。

梳理新时期以来的大学校园小说,揭示出学院知识分子异化的现实、独立存在的校园文化中比较灰暗的一面,透析新时期大学校园小说中的文化价值演变,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学校园,揭示并反思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严峻的思考,如何以有效的办法或方式保证校园文化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校园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健康得体地开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时期以来的大学校园小说做一番历史性的梳理,从中发掘出大学校园小说的独特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作为矫正当下大学校园小说发展偏差的参照;并将文本与现实相结合,揭示出大学校园小说深远的当代意义。”[2]

参考文献

[1] 吴延生.“大学叙事”研究的创新性探索[J].安徽文学(下),2015(4)

[2] 吴延生.新时期大学校园小说研究的“瓶颈”破析[J].安徽文学(下),2015(1)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校园文学
中学校园文学现状探析
至各学校的一封信
践行追求成功的大学精神,弘扬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
新时期高校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的探讨
新课改下高中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浅论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