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内素材在习作训练中的应用

2015-07-12 07:50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061000
学周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原句行文议论文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061000)

浅谈课内素材在习作训练中的应用

于砚涵(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061000)

课本是作文素材的来源之一。把课内素材应用到作文中去,应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找到课内内容适合应用的角度,然后在授课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进行练笔,丰富内涵,多加训练,巧妙应用。课内素材在学生散文写作中的应用,如引用原句、渲染加强、感悟共鸣等。课内素材在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无论作为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都是极具说服力。

课内素材写作应用研究挖掘

作文是高考的“重头戏”,也是平时语文学习的难点所在。难在何处?不少学生反映,无话可说,无素材可用,令他们每次作文都相当踌躇。古人云“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丰富广博的积累,是写作一篇好文章所必不可少的。所以,积累素材,应用素材,是学生写作无可回避的内容。而素材的来源,既可以是课外,亦可以是课内。我们提倡学生关注广阔的生活,博览群书,而课本也是作文素材的“富矿”,理应用心挖掘,予以青睐。

课内素材,如何应用到作文中去?从教师角度来讲,应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找到课内内容适合应用的角度,然后在授课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进行练笔。那么从课本内容角度来讲,可以怎样来运用呢?相对而言,课本内容这类非亲身经历的素材,在学生写作散文、议论文时,应用程度较高,并且此两类文体也是高中重点训练以及大部分学生偏爱写作的文体。如此便以此两类文体为例,浅谈课内素材在作文中的应用。

一、课内素材在学生散文写作中的应用

散文,以其抒情性、思辨性以及优美流畅的文笔为众多学生钟爱。散文的此种特点,致使课内素材在应用时,在抒情感悟及精神品质等角度更有用武之地。而应用的方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引用原句、渲染加强、感悟共鸣。

1.引用原句。当文章或诗歌原句很能体现写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时,一句或简短几句引用,便无需赘言,其情其意皆可浮现,还能令文章更具文采。例如,陶渊明放弃官权利势,选择了精神生活的神仙居所,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耕一织中成就自己,以不朽的佳作流芳百世。也许名利场上的陶渊明争不了名,得不了利,自己的才能也会被铜臭封住,但他终是在人生半路上找到了合适的路,一再贬谪的坎坷,最好被一缕菊香消尽。有才,必有用处;是材,必有用处。作者引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很好地体现了陶渊明淡泊的追求,也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2.渲染加强。行文中,运用描写抒情式的语言,将课内素材呈现在作文中,是许多散文常用的方式。例如,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酹,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作者运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将《赤壁赋》的画面呈现于文中,意境情感皆出。

3.感悟共鸣。当学生对课本素材有深刻的理解感悟时,遇到合适的写作机会,便可将此种感悟与行文结合,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令角度新颖深刻动人。例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作者将自己的感悟与读《项脊轩志》的感触融为一体,营古人之境,抒自己之情,角度与众不同,并使得文章抒情真挚中萦绕着古朴。

这样,课内素材先天具有的文学与历史的深度增添了文章的文学素养,并且行文中恰当地运用排比、想象、比喻等手法,大大增加了课内素材的感染力,因此,课内素材的运用在散文渲染气氛情感、加强感悟思考等方面,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然,此三种运用方式只是大致的界定,散文行文方式千变万化,故而运用时或许只用其一,亦可能三者结合运用,课内素材如何运用,用多少,还要服从于整体行文需要。

二、课内素材在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议论文具有严谨深刻以理服人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储备大量的论据并且用得准、谈得深。而许多课内素材,都具有应用角度多样、思想深刻独到的特点。故而,课内素材无论作为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都是极具说服力的。

当课内素材作为事实论据出现时,应注意从与观点关系密切的角度入手,叙述简洁。由于课内素材可应用角度多,从而选择恰当时,可有力说明观点的角度便是首先要做的。如《烛之武退秦师》便可从勇气、谋略、口才、为国分忧等角度解读。而行文时,必须明确一点,舍弃其他,方能做到事例典型,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叙述事例时应力求简洁明确。课内素材进入作文在叙述上必须经过剪裁,这一过程中要留下与行文观点有关的事件、细节,而舍弃无关或次要的背景与交待,不必叙述过多、过细。

当课内素材作为道理论据出现时,应简短引用、准确分析。如引用《逍遥游》中句子以说明眼界不同,志向不同时,仅需引用“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辨也。’”一句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人说理往往深奥委婉,故而在引用古文古诗作道理论据时,一定先要正确解读原文,分析清楚其中的内涵,再以此论证自己的观点便不会给人以突兀之感。而引用课内现代文作为道理论据时,应注意分析引文与深入阐明观点相结合,如引用《拿来主义》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来分析、学习吸收借鉴的作用,便可结合此句引用,从当下社会现实中许多现象来深入阐明观点。

总之,无论散文还是议论文写作,课内素材以其广大的容量、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在作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需要用心关注,多加训练,应用得法。课内素材在学生散文写作中的应用,如引用原句、渲染加强、感悟共鸣等。课内素材在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无论作为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都是极具说服力。

[1]刘和刚.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万标有.浅谈作文教学中引经据典的应用[J].山西教育,2009(12).

[3]王永珀.作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技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1).

[4]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5]赵建林.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

[6]申克有.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写作能力.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7]宋连琳.把最优美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J].上海教育,2008(5).

(责编 金东)

猜你喜欢
原句行文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仿写句子
托福阅读句子简化题解题策略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
强调结构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