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发掘历史地图的功用

2015-07-12 07:50河北省香河县第一中学065400
学周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行省反攻示意图

(河北省香河县第一中学065400)

多角度发掘历史地图的功用

王树和(河北省香河县第一中学0654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历史试卷的能力考查更加突出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引出新问题,其中利用配套地图设置新情景成为最近几年高考卷的一大亮点。在历史课堂上引入配套地图组织教学,可以夯实显性知识,发掘隐性知识,深化对知识的剖析;实现课本重、难点的突破,最终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配套地图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提高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历史试卷的能力考查更加突出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引出新问题,注重提升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其中引入配套地图设置新问题成为最近几年高考卷的一大亮点。下面我就自己在课堂实践中如何有效利用配套地图展开教学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借助配套地图夯实显性知识

历史学科的教学知识点繁多,概念庞杂,千头万绪,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讲授人口迁移、各种战争以及各国疆域时,教师光用嘴讲十分抽象,效果不好。适时地借助配套地图,用幻灯片直观的展示,有助于学生形成明确的空间概念,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个问题,在讲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共开放了十一个通商口岸时。我借助多媒体用幻灯片展示两幅地图,一幅图展示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另一幅图则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我用三角标识展示沿海地区的四个通商口岸;用方形标识展示长江流域的四个通商口岸;用圆形标识展示台湾岛上的三个通商口岸。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直观的看到每个通商口岸的空间位置,而且可以自然的感觉到到外国列强的入侵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的过程,进而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结论。

二、借助配套地图发掘隐性知识,深化对课本的理解

配套地图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可以直观化课本中的文字介绍,而且可以发掘出地图中的隐性知识,以丰富教学形式,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的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提升。例如,在讲授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时,教材只有“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一句话。至于战略反攻的作战方针新人民版教材却并未提及,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战略反攻”的全面理解。通过使用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形势图,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解放军一方面继续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同时三路大军形成品字形,驰骋中原的态势,自然可以理解“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方针。掌握其历史作用“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也是水到渠成。

三、借助配套地图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实现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一般情况下,教师对于重难点的解决方式已经注定了一堂课的水平和效果。例如,在讲授元朝地方行省制度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我首先展示唐朝和元朝地方行政区划示意图,通过创设新情境创设新问题:结合地图,从“元朝行省区域划分原则”的角度说明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然后引导学生看图:中书省横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西、山东、河北、蒙古等地;湖广行省跨南岭兼广西,江西行省跨南岭兼广东。经此过程,学生自然能总结出元朝行省制度打破了中国古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从而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借助配套地图实现提高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尤其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迁移的过程时,可以借助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唐朝、南宋不同时期的经济重心示意图,从中发掘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把散落在各章节的知识串成一个框架。再如在讲授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的特点时,可以利用《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和《一五计划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两幅地图进行比较,直观感受工商业的地域和领域分布的特点,进而分析建国后工业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以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最终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动态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行省反攻示意图
知识拓展:元朝的行省制度
智能大反攻
罗马帝国行省政府的免役士兵探析
先画示意图再解答问题
丛林大反攻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西夏遗民也儿吉尼与元末广西行省的设置与维持
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的巡察机制
整人反攻计
两张图读懂“青年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