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015-07-12 07:50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茨榆山乡总校明光小学066500
学周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桑娜习惯读书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茨榆山乡总校明光小学066500)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韩雪菊(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茨榆山乡总校明光小学066500)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爱上读书,对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语文教师的责任。阅读教学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的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阅读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由于不同的阅读习惯培养的方法不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真正的读书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读一篇文章,学生把在阅读中的看法、思考、体悟、启迪,用简洁的文字写在文章的开头、旁空、行间。加批加注,学生写出的观点、感受,简明扼要即可。此外,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好习惯。将自己在读书时获得的资料或感受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或者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感受写在小纸贴上。各种色彩,各种形状的纸贴是学生喜爱的,学生愿意把问题和感受写在上面,然后粘贴在书上,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1.评点式批注,是对文章本身或文中人物、事件、写作方法做出评价,并记录下来。学习《詹天佑》时,教师引导对文中主人公,写下赞颂词语。学生纷纷写下:以身作则、为国争光、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等。还有的学生写道:“他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不畏强暴,威武不屈,代表了炎黄子孙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高尚民族气节。”这些语言丰富了人物形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质疑式批注,就是有疑问就记下来。质疑本省就是一种思考,有了疑问,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这种方式,学生用得最多,用得也最广。如在教学《白杨》时,学生遇到问题积极思考,最终自己圆满解答这些困惑,把这个过程记下来会受益匪浅。学生在读文时,质疑:课文都是围绕白杨来写的,可是课文中又提到“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课件出示该句,字体逐渐放大后出现大大的“?”)批注:如何理解“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白杨和边疆建设者有关系吗?学生带着这样的疑惑读文,品文,最终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建议性批注,就是让学生读文后,把自己的见解、想法,写在书空白处。如《穷人》一课,桑娜忐忑不安地担心丈夫回来,会责备她把邻居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因为自己的几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得了。学生读了几次文章后,对文章内容有了想法和建议,仿佛进入了桑娜内心深处,在桑娜心理描写的旁边,做了“桑娜,我支持你,先把孩子藏起来。”等批注。学生感受到生活给桑娜一家人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爱丈夫、爱孩子,同情孤儿,学生们给她出主意,想办法,深刻体会到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精读一篇,略读一串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阅读是有方法的,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课内习得方法,课外求得发展。给学生以方法,让学生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养成习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语言隽永,情节生动,最适合教师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而略读可以让我们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一)精读——反复钻研、细心领会

“精读”意为“反复仔细地阅读。”“精读”不同于“讲读”,讲读的主体突出了教师,弱化了学生,而“精读”更类似于“深读”“细读”或“研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为了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而对文章进行的反复钻研、细心领会的一种阅读方法。

精读方法的指导更鲜明的体现出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在教师精读方法的引领下,主动积累好词、佳句,谋篇布局。如《柳树醒了》是一首儿童诗,又是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联系生活体验拓展思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也可以仿照课文编诗句“春天和说话了。说着说着,。”以此来感悟春天的美,锻炼学生想象力。

(二)略读——泛读,概览大意

当今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信息铺天盖地,能够迅速的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成为现代人一种必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我们加强略读教学来进行。

略读是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大概。在略读课上,教师要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在课上,把学生自读的时间给留“足”,要相信学生,利用好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收获,展示个性,讨论疑难点。学生自主开辟阅读时间和空间,如同时阅读几篇文章,可以略掉具体细节,较快地了解文章大意,从而确定对哪一篇文章进行下一步仔细阅读,或深入研究。

三、努力创造适合学生阅读的氛围

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不会只把心思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因为他懂得,学会阅读、喜欢阅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而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读物,可以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地也就担起了这个重任。因此,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也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采用猜读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出示与文本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学生纷纷开始猜想,教师及时追问学生进行猜想的理由。还可以从文字入手展开猜想,学生读读、猜猜、想想,真是各显神通。在交流学生的猜想时,教师更多的是鼓励,是赞扬,对不是很合理的猜想引导大家讨论,婉转地进行纠正。在这样氛围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释放,发言也更大胆了,各种奇思妙想也出现了,其他学生对发言的同学进行补充、评价。在学生猜想后,教师又引导学生阅读原文精彩段落,这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更浓了,学生轻松愉悦地走进了文本。

总之,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走上阅读之路,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领学生读书时主动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真正使阅读成为照亮学生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巢宗祺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3]李家栋主编.阅读课例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桑娜习惯读书
穷人
我爱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穷人的心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