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2015-07-12 07:50福建省漳平市双洋中心学校364400
学周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周长长方形经验

(福建省漳平市双洋中心学校364400)

如何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王虹琳(福建省漳平市双洋中心学校364400)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善于利用教材,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是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小学生

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相关背景

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法则、基本公式等基础性数学技能可以统称为数学的基础知识。而数学中所包括的抽象思想、数学推导过程中的思想、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可以统称为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基本思想贯穿了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对数学本质理解的共同体现。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学基本思想的过程中所设计的数学活动。数学基本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者对于数学的学习效率,由于数学基本活动具有独立性与个人特色性,所以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包括了学习主体的个人学习经历、体验、探索等思想感情。基于此,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时,应把其作为一个长期的工作来开展。一方面,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本身是一个隐性的渗透过程中,其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数学学习思维过程中的升级,体现在提高数学学习方法的科学性。

二、如何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一)层次递进推动小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如在进行面积计算时,由于面积就是物体表面或者平面图形的大小,不同的面积所使用的单位却是统一的,如平方厘米、平方米等等。即如果要去计算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也就是去计算一个平面图形拥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就意味着,当要去计算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长方形面积时,就是需要计算出这个长方形拥有多少个平方厘米个数。

从计算图形面积到计算一个图形拥有多少面积单位,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数学思想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层次递进来推动小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理解。

第一层基本活动经验,感官层次活动让学生看见要求解的长方形,并让其猜测面积大小。

第二层基本活动经验,实践层次活动:让学生用相关的工具或者教具来度量长方形,并确认长方形面积,即感知长方形所拥有的面积单位个数。

第三层基本活动经验,考察验证活动:在以上两个活动之后,通过归纳总结来理解长方形形状与其面积的关系,并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以上三个层次的基本活动经验都是让小学生在试求解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中理解面积单位与图形间的关系。在小学生今后的求学道路上,还会遇到求立体图形表面积的题目,当学生在求平面图形面积时有了面积单位的概念后,遇到此类题目,也就能很快地理解并试求解。学生也得以再次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基本活动经验来处理遇到的数学问题,学生也就养成了感官判断、实践求解、验证归纳的正确思维方法。

(二)因地制宜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因地制宜包括了对环境与教学条件的适应性,也囊括了对学生思维的适应性。如在量长度与角度时,教师可以利用周边的环境帮助学生进行更直观地体验。一般来说,教材与教具上都已经有相关的教学内容与设计,但为了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教师应尽力去拓展教学范围与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测量,如测量教室里的角度、测量学校走廊、花园等角度,还可以提升难度,让学生使用现有的工具测出教学楼的高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让实践更有效率。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统一配备一套米尺、一个量角器与一条绳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给出指导性意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自己思索,也可以找书本,翻资料。在实践中,有一个小组在观察楼层高度分布后,决定先画一个草图,再用绳子绑住橡皮从二楼垂下来,以此得到一层楼的高度,再乘以楼层数量得出教学楼高度。另一个小组则先从教学楼侧面量出高楼影子的长度,并结合当时太阳的高度通过计算来得出教学楼的高度。当然,还有小组直接在教学楼墙壁上找到了建设铭牌,看见了所标示的教学楼高度。不论是哪种方法,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经验的,哪怕是直接看到标高的那一组。这也就意味着,如何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点是让学生去找到答案,积累经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是正当的,就无需计较学生所使用的方法。

(三)鼓励创新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是一门来自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所以在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时,应注重让学生开拓思维,鼓励创新,激发学生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了解教材中是怎么去计算圆的周长的。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教材的印象,可以适当提问,如教材为什么要这么算,这样算有没有缺点等等。接下来,让学生把身边的圆形物拿出来试着自己计算圆的周长。由于学生周边物品都是小件,如瓶盖、硬币等,都可以用软尺直接量出其周长。如果没有软尺,学生可以用圆形物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进而得出圆形物的周长。

经过统计与分析,学生会发现所有量得的周长与其本身直径间的关系都有着规律。教师此时再因势利导,让学生把教材中提到的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径一而周三”的记载阅读一遍,并让学生了解何为“割圆术”。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再研习一次祖冲之的圆周率就能深刻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了。在这样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最初要求学生计算圆周长时,就应让学生尽量使用与书上不同的方法去计算周长,学生通常会直接测量,教师在学生测量的基础上再进行引导,学生就能在不同数学家使用的不同计算方法间逐渐领会到创新与解法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时,应重视对学生实践与思维的侧重,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践问题的能力,动手又动脑,让学生更好地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1]高云.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如何走出纸上谈兵[J].科普童话,2014(21).

[2]马瑞娟.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教学设计研究[D].渤海大学,2014.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周长长方形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分类数 不出错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算周长
长方形的困惑
周长小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