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对英美文学文体风格的影响

2015-07-13 11:23王艳红刘丛如河北经贸大学外语教学部05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关键词:圣经英美文学作品

王艳红 刘丛如 (河北经贸大学外语教学部 050000)



《圣经》对英美文学文体风格的影响

王艳红刘丛如(河北经贸大学外语教学部050000)

摘要:在英美文学领域,《圣经》对语言及文学创作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文学语言、体裁、题材及思想上,探讨了《圣经》对英美文学文体风格的影响。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HB13WX015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教义,是西方国家人们的信仰、生活和言行的准则,知识和真理依据,西方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然而《圣经》并不只是宗教的教义,它对人民生活、语言及文学创造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圣经》以社会大众为目标读者的《圣经》文本具有其鲜明生动的语言特色,以及其源于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故事典故构成了《圣经》文学,使得《圣经》对西方文学,尤其是英美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文化宝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纵观英美文学作品,以《圣经》典故为题材材或创作原形,以《圣经》思想为主题思想的文学著作不胜枚举,并且,其中有很多在西方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已经彻底且深远地融入到西方民族的精神深处。《圣经》从出版至今,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西方文学的发展,英美文学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因为受基督教义的影响而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本文从文体风格的角度,探讨《圣经》对英美文学文体风格的影响。

文学文体被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存在的载体,可以被理解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从第一个层次上讲,文学文体是文学语言模式,不同于其他语言模式的文体。从第二个层次上讲,文学文体能够体现作品的体裁和作家的写作风格。从第三个层次上看文学文体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方式。从这三个层次来看,文学文体不仅具有广泛的语言学意义,而且还具有文化以及哲学的意义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存在体的文学文体,独立地成为一种文化存在方式。因此,《圣经》对英美文学文体风格的影响大致可以从文学语言特点,文学作品的体裁,及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社会文化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圣经》对英美文学语言特点的影响

《圣经》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有其鲜明的语言特点。《圣经》语言简洁,叙述直截了当,少用抽象的议论;节奏上轻重音交错,排比结构较多;不用抽象的长词,大多是表示具体动作、具体事物的词,没有过多的形容词、副词修饰或渲染。《圣经》善用修辞,作品中排比、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比皆是,这使得其语言生动有气势,节奏感强。《圣经》的这种语言风格对英美文学的语言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在语言风格上,英国作家斯坦贝克深受《圣经》的影响,喜欢使用简单的词汇和简洁的句式,他的著名作品的《愤怒的葡萄》与《旧约全书》及其相似,二者在词汇、句法、语调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约翰•契佛的《游泳者》,通过简练的语言,具体的意象和寓言似的语调塑造了一个现代郊区中产阶级人生的寓言,其文体风格与圣经如出一辙。约翰逊是英国的伟大作家和学者,他的作品,善用平行对称的句式,节奏感强,这是他深受《圣经》“钦定本”语言风格影响的结果。

二、《圣经》对英美文学体裁、题材的影响

《圣经》创作了十分丰富的文学体裁,包括典故小说、历史散文、神话、喜剧、史诗、诗歌、历史散文等文学创作形式。这些丰富的体裁形式受到了英美作家的广泛关注,并被接触和认可,甚至借鉴。

英美作品中,有很多作品是在对《圣经》中故事的发展和再创作。人们所熟知的有英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英国诗人拜伦的诗剧《该隐》、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三部伟大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三孙》以及美国著名文学家沃尔特•惠特曼的《草叶集》里的《亚当的子孙》、美国作家梅尔唯尔的《白琼》等。

其中,威廉•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描写了主人公在自己做尽了背叛、抛弃、奴役压榨黑人一系列恶行之后,虽然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成功,但终因自己的恶行所酿成的恶果而受到了人间伦理的惩罚,虽然受到惩罚,但仍不觉醒,甚至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这个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人的欲望和堕落与贪婪,揭示了基督教所警示人们的恶行必有恶果的教义。这个故事的情节与《旧约全书•撒母耳记》中押沙龙的故事及其相似,并且作者毫不掩饰对《旧约全书•撒母耳记》的借鉴,而是直接选用《旧约全书•撒母耳记》中主人公的名字“押沙龙”作为作品的名字,让了解《旧约全书•撒母耳记》的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含义,是对《旧约全书•撒母耳记》的很好的借鉴。美国作家梅尔唯尔的《白鲸》也是同样的借鉴了《圣经》中的故事原型,主人公艾哈伯去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人能否把握自己命运的问题。这与《旧约•列王记》中的以色列国王亚哈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的形象是一样的。

惠特曼的《草叶集》里的《亚当的子孙》中共有十六首诗,这十六首诗是将《亚当的伊甸园》的故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了,是对《亚当的伊甸园》的故事题材的借鉴,同时也借鉴了《圣经》中诗歌的形式。

英国感伤主义作家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的《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中主人公威克菲尔德的牧师的人生经历和《圣经》中的一个典型故事中的主人公约伯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不仅在故事情节、甚至在文体结构安排上都是典型的借鉴《圣经》的例子。

《圣经》中的故事典故对莎士比亚的戏剧影响最大,莎士比亚十分熟悉《圣经》中的故事典故,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频繁引用《圣经》中的故事典故,据统计,平均在莎士比亚的每部戏剧中,《圣经》中的故事典故被引用十次以上。并且对典故的运用也十分巧妙,能与戏剧中的故事情情节融为一体,仿佛如影随性,达到自然贴切的程度。

三、《圣经》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思想的影响

作品的思想是作品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的体现,看一部作品的思想,可以了解作品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圣经》作为宗教信仰的教义,已在西方人思想中根深蒂固,这种精神信仰必定会反映在其文学作品中。在英美文学领域中,许多作家的作品都受到了《圣经》博爱、仁慈思想的影响。

《圣经》注重对爱的宣扬,《圣经》中关于仁慈、博爱、宽恕的训诫不胜其数,而这种博爱仁慈的精神思想也深刻地反映在了许多英美文学作品里面。例如:《老水手之歌》是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作,作品的主题自始至终围绕“博爱”这种思想展开的,通过对老水手辛勤工作、乐于助人的形象的描述,柯勒律治向读者传达了博爱这一精神思想,这与《圣经》中主张的博爱思想是一致的。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主题中,仁慈、博爱、宽恕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典型的思想,这是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鲜明特征之一。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中,通过二人不顾二人家庭之间的历史仇恨,而产生爱情的故事,直接和明显的体现了博爱的思想,而两个家族的世仇最终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情而化解,这一点恰好与《圣经》中“用爱来融化一切罪恶”的思想是相符的。

总之,《圣经》文体,以其简洁的语言,多样的体裁,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英美文学文体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毅.文学文体学概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1993.

[2]侯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3]乐俊蓉.透视《圣经》剖析欣赏国外文学[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4]王淑玲.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圣经文化探析[J].作家杂志,2013(12).

[5]肖鸣旦.《愤怒的葡萄》的圣经语言风格[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3).

[6]吴迪.2012.《游泳者》的《圣经》语言风格.赤峰学院学报,2012(11).

猜你喜欢
圣经英美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文学作品与数学
夜莺为何歌唱:谈雪莱对圣经的讽刺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