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电影字幕文化负载词翻译
——以《卧虎藏龙》为例

2015-07-13 01:28中国医科大学英语教研室沈阳110001
名作欣赏 2015年9期
关键词:源语卧虎藏龙字幕

⊙宋 阳[中国医科大学英语教研室, 沈阳 110001]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电影字幕文化负载词翻译
——以《卧虎藏龙》为例

⊙宋 阳[中国医科大学英语教研室, 沈阳 110001]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它为电影字幕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开辟了全新视角和解读空间。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电影字幕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要译者综合考虑源语、译语、作者、目的语观众、交际、文化、社会等要素,在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方面进行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使目的语观众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最大限度地理解接受影片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内涵。

生态翻译学 文化负载词 字幕翻译

一、电影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特点

文化负载词是指在其原始意义或概念意义上蕴含丰富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包括一种语言中反映其所在国家或民族所特有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地域、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等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要译者一方面能够准确把握并尊重目的语文化中的审美价值观与信仰习俗,另一方面又要如实准确地传达本国语言特有的文化内涵及其所折射的思想精髓,因此往往成为翻译与文化交流的重点和难点。

而电影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既兼具一般文学翻译的共性,又具有字幕翻译的瞬时性、通俗性、无注性等特点,受画面转换、对白和场景递进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又要充分照顾目的语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标准,使译文在有限的篇幅和理解时间内既承载源语的文化蕴意又能够跨越与目的语文化的距离和隔阂,因而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有学者开始从功能对等理论、功能语法语境理论、顺应论、关联理论、图示理论等研究视角来分析电影字幕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特点及翻译策略,但就总体而言,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仍十分有限。

二、生态翻译学简述

生态翻译学是一项探讨文本生态、翻译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生态翻译学理论由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并逐步发展完善。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在由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翻译生态环境中,遵循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原则,在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三方面进行维度转换,以实现最佳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生态翻译学在翻译过程、翻译原则、翻译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为电影字幕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解读空间。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电影字幕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要译者综合考虑源语、译语、作者、目的语观众、交际、文化、社会等要素,在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方面进行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使目的语观众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最大限度地理解接受影片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内涵。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电影《卧虎藏龙》字幕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电影《卧虎藏龙》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改编自中国小说家王度庐的同名武侠小说,影片通过含蓄凝重写意山水般的表现手法和虚实并重意境与实感兼具的武打场面呈现出对刀光剑影、侠义江湖的独到解读。该片于2001年3月在美国上映时,票房超过一亿两千万美元,成为美国电影史上首部票房过亿的外语片,同时斩获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多伦多国际影展等多项重量级项,其所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华语电影首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获得这一殊荣,该片还在美国《时代》杂志最近评选出的2000年至今全球十大最佳影片中名列第四,也是其中唯一入选的华语影片。影片的女性主义视角、莎士比亚式悲剧色彩、丰富的人文内涵,都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作为一部以汉语为源语、仅配以英文字幕的华语影片能被西方主流文化所接受并欣赏,其出色的既承载了中国传统佛家、道家思想和美学、情感理念,又为能够成功地跨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以电影《卧虎藏龙》为例,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字幕文化负载词英译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予以解读。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由于英语属印欧语系的拼音文字,而汉语属汉藏语系的表意文字,两者在词汇、句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译者结合译语的表达习惯选择适当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有效地传达源语信息,使译语观众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

例1:李慕白:刚柔相济,方得治道。

Li Mubai:Be strong,yet supple.This is the way to rule.

汉语强调以意驭形,而英语则往往以形制意。传统中国文化主张含蓄,偏重内省和体悟,因而往往语言形式简约、意义藏而不露;而西方强调形式逻辑,因而语言从句法到篇章都重视演绎、推理,句子内部或句子之间通常使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明确表现其结构关系。译文增加“yet”这一表示转折关系的连接词,强化“刚”“柔”对比;通过指示代词“this”,明确上下句的语义联系,以适应译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将道家哲学所追求的刚柔相互平衡、互为补充的至高境界解释得浅显易懂,更易于译语观众理解接受。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关注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既保证充分传达原文中源语特有的文化内涵,又考虑译语观众的文化接受能力和认同程度,尊重其审美价值观、信仰习俗等。

例2:李慕白:我宁愿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

Li Mubai:I would rather be a ghost drifting by your side……as a condemned soul……than enter heaven without you.

中国古代深受佛教“轮回”思想的影响,认为众生生死相续永无止息,死亡只代表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而灵魂会在六道轮回中循环往复,人们普遍相信人死后灵魂经过七日的游离之后会去阴间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继而升入天道享受极乐,而生前作恶者会堕入地狱、受尽惩罚;而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原罪”“救赎”思想影响深远,认为人性罪恶,人们通过在短暂的现世里赎罪、忍受苦难以洗去罪性,从而得到神的宽恕与拯救,在死后进入天堂,获得灵魂的永生和彼岸的幸福。对白译文权衡了两种宗教文化的差异,将“七天的野鬼”(即未经阎王审判的游魂)译为“a condemned soul”(被定罪的、不被宽恕的灵魂),同时将“落进最黑暗的地方”(即堕入地狱)译为“would rather……than enter heaven”(不进入天堂),既准确地传达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又充分地适应了译语观众的宗教信仰和接受能力。

例3:贝勒爷:八旗军布防严密,各有辖区。

Sir Te:The Royal Guard keeps security tight.

八旗制度是我国清代的一种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形式,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基础上建立起来。入关后,清政府为巩固政权,加强对内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在全国各地驻防部队,其中,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作为皇帝的亲兵,负责禁卫皇宫等任务,而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为下五旗,负责拱卫京师及驻守全国各要地,实际也有皇帝直接控制。由于此处“八旗军”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过于复杂,受字幕翻译的时间、空间限制和无注性特点,将其译为“Royal Guard”(皇家护卫),使译语观众对八旗军的职能一目了然。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传递源语的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之外,同时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保证源语的交际意图在字幕中得以充分体现。

例4:秀莲:慕白兄,好久不见。

Shu Lien:Mu Bai,it’s been too long.

例5:玉小姐:你刚才说这把剑是归……

Miss Yu:You said it belongs to……

秀莲:原本是我恩兄李慕白的。

Shu Lien:My friend Li Mubai.

中西方在社交称谓的使用上差异显著,中国传统的社会交往观讲究谦敬、礼让,这是由于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中国社会对三纲五常、尊卑等级秩序尤为重视,因而对白中“慕白兄”“恩兄”等表示说话者对对方尊敬、友好的敬称十分常见;而西方社会崇尚个人主义、平等和自信,因而更偏爱对等式称呼,往往直呼其名以表示平等友好,同时也能拉近彼此距离。因而,译文直接使用名字“Mu Bai”或译为“朋友”,而不是“brother Mu Bai”,既符合译语观众的社交习惯,又不会让其产生误解。

例6:客人:“雄远镖局”的招牌打俞师父起就从来没有砸过,您押了这几趟,您父亲在天之灵应该放心了。

Guest:Sun Security has been the best since your father started it.You’re a credit to his memory.

秀莲:那可不敢说。

Shu Lien:Thank you.

中国传统待人接物的准则为温良恭俭让,因此对于对方的赞赏往往要以礼貌地否定或贬低自己的方式以示谦虚、有礼,如回答“哪里,哪里”“献丑了”“过奖了”等;而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价值,感谢并愉快地接受对方的赞扬,才是常见的礼貌的表现方式,否则会被认为是对对方判断力的怀疑和否定,因此,此段对白将“不敢说”译为“thank you”,以适应西方的交际习惯,如译为“I dare not say”,只会让译语观众一头雾水,难以理解。

综上所述,生态翻译学为电影字幕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解读空间,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电影《卧虎藏龙》字幕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综合考虑了源语、译语、目的语观众、交际、文化等要素,在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三方面进行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既充分考虑并尊重了目的语观众的理解接受能力、审美价值观与信仰习俗,又如实准确地传达出源语特有的文化蕴意,使目的语观众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较好地理解接受影片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对电影字幕翻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41.

[2] 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1(1):61-65.

[3]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1(6):96-99.

[4]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J].上海翻译,2009(2):3-8.

[5]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 2011(2):5-9.

[6] 陶嘉玮.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片名英译[J].当代电影,2014(4):98-99

作 者:宋 阳,硕士,中国医科大学英语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源语卧虎藏龙字幕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鹧鸪天·赠乡贤熊校长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快速搜寻和下载电影字幕文件
自己动手 调整错乱的影视字幕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简单快捷提取视频文件中的字幕
浅析《卧虎藏龙》中的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