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爱丽丝·芒罗作品中的婚恋观
——以《荨麻》为例

2015-07-14 07:57马静娜青海民族大学西宁810007
名作欣赏 2015年14期
关键词:荨麻婚恋观迈克

⊙马静娜[青海民族大学,西宁 810007]

解读爱丽丝·芒罗作品中的婚恋观
——以《荨麻》为例

⊙马静娜[青海民族大学,西宁 810007]

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芒罗(Alice Mun)曾三次荣获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其小说通常以平淡的剧情向人们揭示复杂、深刻的内涵,引人入胜。《荨麻》是爱丽丝·芒罗于2000年发表在《纽约客》上的短篇小说,通过对文中主人公经历、心路历程的描写把女性面临的问题直观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本文对《荨麻》进行了浅析,并探讨了爱丽丝·芒罗作品所体现出的婚恋观。

爱丽丝·芒罗 《荨麻》 婚恋观

荨麻是一种植物,茎部长有锋利的刺,爱丽丝·芒罗的小说《荨麻》以“荨麻”作为题目,恰好暗示了文中女主人公的经历:生活就像长着刺的荨麻草一样,把人刺得遍体鳞伤,而只有经历了刺痛,人才会变得更加智慧和坚韧,文中的女主人公也正是经历了现实约束与追求幻想的挣扎而变得更加理智和成熟。(按:芒罗,又译作蒙罗;《荨麻》,又译作《荨麻子》《荨麻草》,本文正文中采用芒罗、《荨麻》的译法。)

一、《荨麻》情节简介

困惑、激情与窘境是现代女性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女主人公在与丈夫、孩子的关系走到困境后,偶然遇到了儿时的青梅竹马——迈克,久别重逢的喜悦很快就变成了对这个男人的朦胧情愫,她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都告诉了迈克。在一场骤然降临的暴风雨中,主人公与迈克为了自保而紧紧相拥,并接吻。然后迈克向主人公透露了自己内心的秘密,这时女主人公才明白迈克正处于情绪最低落的时期。女主人公很庆幸自己成了了解迈克经历的人。而两个人最终发生的事情和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使女主人公真正明白了爱的含义。小说以细致的心理描写与真诚的情感流露向我们展示了中年女子对“爱”的困惑与理解。

二、《荨麻》中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在主人公童年时期,她与迈克共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两个人是玩“泥球炸弹”的战友,小迈克负责在前线杀敌,而主人公则负责为小迈克准备泥球,并担任“疗伤”的职责,在游戏中二人建立了纯洁的友情。最终,迈克由于父亲工作的缘故离开了女孩,美好而痛苦的回忆就此停留在了主人公的脑海中。

如果女主人公能有一个完美的感情生活的话,即使后来又遇迈克,她也不会涌起对童年时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现实却是女主人公经受了巨大的情感打击:与丈夫离异,与自己的女儿也存在隔阂。就在她处于情感低谷时,她又遇到了那位与她共同创造了美好回忆的男孩,虽然此刻这个男孩并不完美,但其在女主人公心中的地位却依然停留在回忆中的美好状态。身心俱疲的女主人公亟须另一段感情来抚平伤痛,在遇到这个男人的那一刻,她的心失衡了。尽管他已经是有妇之夫,但自己却仍然想不顾一切地去爱他。当与他一起观看夜空时,女主人公心情复杂,“我多想碰一下他的胳膊与肩膀,哪怕只是轻轻地、偶然地”。然而,此时的女主人公仍留有理性,她知道他一定会拒绝自己的,他是个谨慎而理性的人。到了晚上,女主人公被安排睡在他曾经睡过的床上,盖他曾经盖过的被子。是夜,起伏的思绪与肉体的冲动让她辗转难眠。她多想冲到他的房间与他同床共枕,但她的理性却不允许自己做出逾越道德底线的事情。

第二日,女主人公与迈克一起出去,途中遇到了暴风雨,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继而亲吻起来。这更多的是对劫后余生的庆祝,而非肉体的欲望。她多么希望能永远跟他抱在一起,但她终究做不到。已经成为人母人父的彼此再也无法像童年时那样无忧无虑,而是承担了太多的压力和责任,理智告诉她再也无法放纵感情去爱一个人了。她明白,是他的妻子陪伴他走过了这么多年,而非自己。对于这些年他的经历,自己一无所知,而这正是将他与他的妻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自己如果把他们拆散,无疑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因此,主人公决定退出,她的退出绝非是简单的理智判断,更多的是根据自己对爱更加成熟的认识:爱是相互理解的两个人的心与心的交流。他告诉了她因为自己的失误而使儿子丧命的事情,这说明,他已经把她当作自己信任的人了。有朋如此,已经足够知足了。爱情或许无法言表,但一定会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后变得更加永恒。

婚姻与爱情之间的距离很近,但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主人公与前夫有过婚姻,但却因为爱情的消失而走到了婚姻的尽头。她没有因为想要给前夫和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而羁绊属于自己的自由,而是选择用离婚的方式来成全自己和前夫的自由。婚姻的结束让自己重新过上了没有虚伪、充满自我的生活,而遇到儿时的玩伴迈克,使她重新点燃了积聚在心底很久的爱情之火。她多希望能重新与曾失之交臂的他重新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她终于走出这个巨大的心理漩涡,让自己不要为了一己之私而去破坏别人的家庭,她不得不遗憾地选择放弃,重新踏上追求爱情、幸福与自由的道路。多年以后,主人公与桑尼的友情日渐淡薄,但却从未再次向桑尼打听过迈克的消息。就这样,两个人在儿时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中年时又重新短暂牵手,最后又再次分离。

多年以后,女主人公与另外一个男人驾车经过自己儿时与迈克邂逅的那个小镇,她想寻找与迈克相遇时的房子,但一切都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曾经那份深厚而真挚的感情只能埋藏在心底了,如同在地窖中的酒一般,历久弥香,这份因为道德而放弃的爱,给了她良心的安宁和重新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力量。

女主人公经历了结婚、分手、追求、释然四个阶段。为了追求幸福而结婚,是重视自身感受的“强”的表现,即敢于追求幸福,然而,“强”的背后却又有“弱”的身影——婚姻也意味着多少要容忍男权主义。为了自由而分手,是“强”的表现,但失去了家庭,使孩子感到孤独,又表现出了“强中藏弱”。为了追求新的爱情而有所行为,是爱情的“强者”,但追求过程中对结局的迷茫却是“弱”的体现。最终,女主人公将爱封存,虽是“弱”的表现,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理智与成熟,显示出了追求爱情的更加强大的力量。

三、《荨麻》折射的爱丽丝·芒罗的婚恋观

小说结尾时,主人公发现当初与迈克避雨处的粉紫色花朵并非荨麻,而是紫茎泽兰。荨麻的茎部长满细小而尖锐的刺,任何想要贸然触碰它的人都会被刺痛,然而,它美丽的花朵对人总有一种吸引力。爱情,如同长满刺的荨麻一般,只可远观却无法企及。

婚姻不是爱情的必然结局,即使没有爱情作为基础,只要到了年龄,任何想要婚姻的人都能得到它,如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一般。如果愿意接受平淡的生活,那就继续下去,如女主人公的朋友桑尼一般,如果觉得婚姻限制了个人的自由,也可以逃离它,如同女主人公一般。然而,婚姻在大多时候却又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对于已为人母、人父的成年人而言,在对待婚姻这个问题时仍需三思而后行。

爱,是人的内心感觉,在形式上是自由的,一个人可以去自由地爱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然而,这种权利却未必都可以转化为行动,如果对一个人的爱要以破坏他人的家庭来实现,那无疑就破坏了道德准则。爱情追求的是本我的快乐,而婚姻却多了责任与义务。爱情能让人感到幸福和满足,但为了社会的安定与道德的约束而放弃实施不道德的举动却能让这份爱更加香醇与持久。正如前面所说,婚姻不是爱情的必然目标。每个人对爱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是据为己有,把爱情、爱人视为自己的所有物,也有人习惯了放手。就本篇小说而言,爱丽丝·芒罗所要表达的是,如果无法让自己所爱的人得到幸福,那就慷慨地放弃吧,放弃也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爱,不是狭隘自私的爱,而是无私的大爱。

可见,爱丽丝·芒罗既提倡追求自由与幸福,但她同时也强调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幸福与自由而不顾道德的约束。她一方面提倡人们重视自己内心的需求,一方面强调人们要保持清醒的自我。当自我的放纵要达到道德约束的底线时,就要进行自我调节,不能任由自己去破坏法律与道德,不能以破坏他人的幸福与自由来成全自己。爱情与婚姻,要符合法律与道德,并在此基础上追求个人的幸福与自由。

女主人公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加拿大新女性的特点,她们不流于世俗,但也不走极端,她们比大多数女性更了解自己,认识到女性受歧视、受束缚的现状,坚定、勇敢地去追求新的生活,当现实与理想发生矛盾时,总能适当地调整好自己。小说通过鲜明的形象塑造,显示出了加拿大民族的优秀精神。

总而言之,《荨麻》中内涵丰富的象征意象,主人公各有意旨的童年及中年体验,显现了现实生活与追求理想间的奇特结合。感谢爱丽丝·芒罗《荨麻》带给我们的中年领悟,这是经历了人生苍凉而又见微阳的温暖,也是痴迷与幻想褪尽后的平淡与淡然。

[1]廖智英.爱丽丝·芒罗的小说《荨麻草》感染力的由来[J].飞天,2010(12).

[2]李小莉.品珍品之美:读爱丽丝·蒙罗的《荨麻子》[J].名作欣赏,2011(27).

[3]廖智英.小说《荨麻草》的隐含主题:一个中年妇女的困惑[J].时代文学,2010(5).

[4]李小莉.阅读爱情——爱丽丝·蒙罗《荨麻子》的主题解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4).

作者:马静娜,青海民族大学在校学生,主要从事外贸英语方面的研究。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荨麻婚恋观迈克
惹“祸害”上身
小荨麻
一口袋的吻(上)
迈克和宝宝
迈克和宝宝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韩剧传递的婚恋观及其对女大学生影响的伦理思考
90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
特别佣金
会蛰人的草